文|龚湘海
袁隆平及其团队对于杂交水稻的科学探索之路,袁隆平80余年人生精神、性格、情怀、事业是这本书的血肉,而字里行间萦绕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奋发有为的科学精神,则是这本书的灵魂。
记得是在一次选题会上,一位领导说,湖南出了袁隆平这么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有关他的书虽然出了许多本,但出彩的真不多,你们就没有想过要给他出一本与他科学成就相匹配的书吗?我不知道是不是被这句话打动,下决心要做一本袁隆平先生的书。
这部作品现在已经出来了,它就摆在我的桌上,白色的封面上几个醒目的字,一粒金黄色的谷种镶嵌在文字之中,很简洁很厚重很有寓意也很有油墨香,我看它的感觉,就像一个接生婆看到一个结实而健康的婴儿呱呱坠地一样。
当编辑几十年了,每次新书出来,总会感觉这个作品有新鲜感,这种激情依然弥漫在这本刚刚出版的《袁隆平的世界》上面。
生动、严谨、科学地叙述袁隆平及其团队对于杂交水稻的科学探索之路,细致描摹袁隆平80余年人生精神、性格、情怀、事业,是这本书的血肉,而在这些字里行间萦绕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为了科学,为了理想,不屈不挠、为了真理而奋发有为的科学精神,则是这本书的灵魂。袁隆平的一生是与杂交水稻血脉相连的一生,写袁隆平离不开杂交水稻,离不开科学。作为报告文学,《袁隆平的世界》第一次以严谨科学的态度论述了袁隆平的科学实验活动。从早期的西南农学院学习,到安江农校任教,再到后来的农业科学院,袁隆平的人生就是在不断攻克水稻难题的跌宕起伏的历程中走来。它展现出的是作为一个“民族英雄”的人物的生活与科研世界。生活远远要比艺术丰富和多彩,它包含着许多不为人所知的细节与情境。很多人只知道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其他的一无所知。事实上,在“一粒米”的背后,袁隆平所付出的努力、他的奋斗历程以及所经历的起起伏伏、重重困难,又是如何在艰难险阻中最终达到科学的高峰,这个过程与他的成就相比更值得挖掘和了解,《袁隆平的世界》还原了“一粒米”背后的人生世界。
《袁隆平的世界》不是一本对当代英雄仰视的书,它韬光养晦的文体、平实沉稳的述说、以及语句中处处蕴含的思索,却彰显了一位当代英雄的丰满形象。陈启文说,面对袁隆平这样一个人,无论你在内心里多么崇敬他,都不能仰望,只能平视。我也一直让自己的叙述在平静和诚实的状态下进行——这种写作姿态本身就耐人寻味,折射出一个作家经过几十年写作后达到的境界。
在策划这本书的时候,我想象过它会很艰难,但我碰到的问题远远比我想象的更多也更具体。
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这本书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是传记,还是报告文学?就我的初衷,是要做一部与袁隆平的科学成就相匹配的作品,就正如一部与牛顿科学成就相匹配的《牛顿传》、与爱因斯坦科学精神相映衬的《爱因斯坦传》一样。大量阅读有关袁隆平的书之后,我改变了初衷,觉得报告文学可能更适合来表达袁隆平,这并不是因为市面上已经有多本《袁隆平传》,更多的考虑是,我们要避开某些虽然真实但却比较边缘的内容,更好地将笔墨集中在袁隆平的精神、性格与情怀之中。
然后是作家的选择。选好作家,是报告文学成功的关键。当代写报告文学的优秀作家有很多,他们各有特点,各有优势。而这个报告文学的要求除了作家能驾驭重大题材之外,更需要有大量的时间进行实地采访与田野调查,那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个月两个月,而是长年累月,更重要的是,需要作家全身心地沉入,需要担当也需要情怀。陈启文先生开始是拒绝的,他拒绝的理由是,这个题材太多人写了,要出新,很难!但我明白,陈启文是个才情厚重性格鲜明的作家,多少年来特立独行,为了写《命脉——中国水利调查》《共和国粮食报告》等,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他的心中,事实上也对袁隆平先生充满崇敬,我从他的《共和国粮食报告》中可以感知他对这位“杂交水稻之父”的敬佩之情,这是我们合作的思想基础,有了这一点,加上我们的友情,事情终于解决了。
采访也是一种艰难,这里所说的采访,是泥一身、水一身地与袁隆平先生一起俯身稻田的实践,是一个作家与一个田间作业的团队在劳作之间的水乳交融,是一个人背着背包在杂交水稻基地与当地百姓长久的交流与生活,是一个人远赴菲律宾世界杂交水稻基地稻田里的体验与感受……如果没有这些,你是无法闻到《袁隆平的世界》中泥水里杂交水稻稻穗的香味的,你是无法感知袁隆平怎样会有一个“刚果布”的生动笑容的……
最为艰难的是创作的艰难,《袁隆平的世界》最突出的特点是将符合科学原理的技术性阐述与简洁生动的文学性描写相结合,要做到这一点,作家就必须了解杂交水稻的科学原理,这对于陈启文来说,是一个难题。弄懂杂交水稻的科学原理是一座山,翻越这座山之后,要在科学的严谨阐述与文学的灵动表达之间踩一条怎样的平衡木,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是怎样的痛苦我不知道,但我作为编辑,从陈启文与我的通话中可以感知,可以想象。在我和他的沟通中,他可能会突然几天不接电话,可能会在某个深夜突然跟我发一顿无名火。我从他夫人口中得知,他在写作《袁隆平的世界》这本书最艰苦的时候,有时会突然发疯般从书房跑出来,将她煮饭的高压锅猛砸在地……
当然,《袁隆平的世界》终于出来了,我有时坐在书桌前发呆,想,这本书就是这样,似乎也没有在哪个地方刻下什么印记,显示它有那么多与众不同之处。
我又想,这本书之所以特别,是因为很多东西是镌刻在我的心中的,读者可能不知道,但作为责编,我知道。这些深深的印记,除了我以上说的之外,还有很多:与我同在一个城市的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所,那里的研究人员几乎酌字酌句认真审定全书时严谨的眼神、不厌其烦沟通的表情;与我不在一个城市的国家农业部的专家,认真审定这样一部洋洋大作时夜晚的灯光;还有文学界的各位大家,真心诚意提出修改意见时的口吻……
但愿,《袁隆平的世界》能够给读者带来点什么,我想。
(本文作者为湖南文艺出版社副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