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的理解,对生命的尊重

文|杜传坤

作为儿童文学与学前教育的研究者,我一直关注曹文芳的作品。曹文芳在创作上一直在突破自我,从少儿乡村文学到幼儿真实生活全景文学到最新的“曹文芳入园准备绘本”,以及正在尝试的其他风格的写作,她灵动的文字和对孩子的理解、对生命的尊重,使其不同阶段的写作都呈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平。

曹文芳无论作为作家、老师还是家长,都是非常成功的,而且这三重身份有机统一,对她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不妨用一个词来概括,即“三心二意”。她所具有的爱心、慧心和童心,赋予了作品一种难以被模仿的新意和深意,极大提升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具体而言,关于爱心,每个家长都不缺,甚至经常爱心泛滥,然而正如高尔基所说:爱孩子,是连母鸡也会做的事,教育孩子却是一门艺术。这意味着,不是每个家长都会正确地爱孩子,不恰当的爱实则是伤害。每个父母,都是随着孩子的降生才成为父母,作为父母的年龄其实和孩子同岁,如何养育教育孩子,是没有经验的。这也是家长们需要去补的课。曹文芳的作品,便是在这“爱心”之上,在对“童心”的深刻理解中,融入了别具一格的“慧心”。

幼儿园孩子们经常唱的儿歌里有一句:“我们的老师像妈妈”,这无疑是在赞美老师的爱,但是换个角度说,如果老师只是像妈妈,她或许还不能算是一名优秀的老师,甚至不一定是合格的老师。因为幼儿园教师是非常“专业化”的职业,需要具备多方面的专业素养,对于孩子的爱是一种“教育爱”。曹文芳作品中,老师对孩子的爱就是具有教育智慧的爱,可以给老师和家长很多启发。

对于初入园时嚎啕大哭的孩子们,如果老师很有耐心地抱抱、哄哄,也是相当不错的老师,但优秀的老师就不止于此。比如绘本《想妈妈》,老师带孩子们在幼儿园展开了一场“找妈妈”的想象游戏,在开心的游戏过程中,孩子们熟悉了幼儿园,也忘记了想妈妈,缓解了入园焦虑。而图画的构思与表现亦很巧妙,无处不在的妈妈的身影与夸张的造型,表现出强大的叙事功能,且与文字相辅相成,拓展了想象的空间,诗意与童趣双美齐聚。

关于新意。幼儿园的生活非常细碎,吃喝拉撒睡玩,都是必不可少的。然而,这些琐碎的日常有什么好写的?如何能从凡俗日常的生活中看出美,看出“意义”,这需要诗意而敏锐的眼光,作品也才能有创意。就像国际安徒生奖得主、意大利儿童文学作家罗大里的那首绘本童诗《需要什么》, 从一张桌子里看出一朵花的美,曹文芳的作品就具有这样的审美眼光。其实,市面上关于入园准备的绘本并不少,关于孩子各种人格品质的培养、好习惯的培养等等,比比皆是。但是,很多作品属于命题作文、主题先行,往往先列出孩子需要具备的品质习惯、需要改正的缺点毛病,然后编织一个故事,这种勾兑的“蜂蜜药水”,或说“糖衣药丸”式的故事往往是没有生命力的。

曹文芳的作品独树一帜,因为这些故事源自她三十多年的幼儿园从教经历,源自对孩子真实而深入的理解,满蕴着对孩子生命精神的尊重,再加上巧妙的情节构思和细腻生动的个性化表达,所以能唤起孩子的情感共鸣,获得真善美的熏陶。

关于深意。文芳的作品不只是复现孩子的童年生活,她是将孩子与成人的视角完美融合在一起。她将成人对于生命的体验,对于人生的感悟,对于童年的理解,都以儿童喜欢且能接受的方式融入其中,体现出思想艺术的深度。比如《小蜗牛》,在两个孩子争抢蜗牛时,如果老师借机培养孩子“谦让”的美德,也是说得过去的,但是这个故事,却将孩子日常中的一次争抢,变成一个有生命哲学意味的故事:让蜗牛自己决定是谁的。结果,小蜗牛不属于任何人,它属于它自己。从一个日常的小事件,让孩子体悟到对生命的尊重和自我的价值。

(本文作者为山东师范大学教授)

Read Previous

童话入诗,映照现实

Read Next

童心即诗心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