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专业,聚焦名家名作,以专业产品线建设厚植当代原创文学出版土壤。
近年来,浙江文艺出版社聚集了一大批名家和实力派作家,如莫言、阿来、王旭烽、格非、叶舟、海飞等。近日,中国作家协会在湘发布了“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和“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浙江文艺出版社即将出版的叶舟长篇小说《凉州十八拍》入选第一批“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支持项目名单。
浙江文艺出版社在过去40年的发展历程中,不变的是在文学出版领域给读者不断带来的惊喜;变的是敢为人先,勇于为出版业带来新的探索、尝试和改变,如为应对渠道变化在体制机制上的调整和营销上的铺陈,在人才队伍建设上的“人文关怀”和培养及激励。在变与不变中,成就了其在中国地方文艺出版社中佼佼者的地位。近日,浙江文艺出版社总编辑王晓乐接受了《出版人》杂志的采访,分享了浙江文艺出版社对“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的思考和流量时代的应变之道。
《出版人》:浙江文艺出版社即将出版的叶舟长篇小说《凉州十八拍》入选第一批“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支持项目名单,对此次盛会您有何感触?
王晓乐:这次文坛盛会发布了第一批“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支持项目名单,浙江文艺出版社即将出版的叶舟长篇小说《凉州十八拍》入选。作为“攀登计划”的共同发起者和项目入选单位,我代表浙江文艺出版社参加了这次意义非凡的盛会,受到很大鼓舞,同时也感到责任重大。“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和“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是对新时代文学的顶层设计,也是系统性的文学工程。作为一名出版人,躬逢其盛,有幸参与其中,助推精品力作的生发,为彰显新时代文学价值尽力,心潮澎湃,使命光荣。
《出版人》:您希望“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在未来能发挥怎样的作用?浙江文艺出版社希望未来的文学出版生态有哪些新变化?
王晓乐:未来,相信“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会对文学价值的彰显提供更多可能和想象空间,同时必定激发文学出版整体的创造力与活力。要真正形成未来良好的文学出版生态,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尤其要建立起作者—出版社—读者之间积极的互动关系。浙江文艺出版社将以“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的启动和实施为契机,以长篇小说《凉州十八拍》入选第一批支持项目名单为标尺,有效地参与到作家创作、编辑出版、宣传推广、成果转化、对外译介等多方面的联动中,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力量,精心谋划组织原创文学精品,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打造新时代文学高地。
《出版人》:在文学出版领域,浙江文艺出版社有哪些独到的经验和思考?过去五年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王晓乐:浙江文艺出版社立足专业,聚焦名家名作,以专业产品线建设厚植当代原创文学出版土壤,以严谨的选题论证制度确立优质项目入库,建立项目动态分级制度,配备相应的出版资源和营销资源。
五年来,浙江文艺出版社聚集了一大批名家名作和实力派作家。莫言、阿来、王旭烽、格非、叶舟、海飞、胡宏伟等名家纷纷落户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推出了一批有分量的名家代表作品,引起广泛的反响,受到评论界和读者的极大关注。
聚焦乡村治理与美丽乡村建设,浙江文艺出版社推出系列长篇报告文学,如简平的《权力清单:三十六条》、李英的《大国治村》《群山回响》等。另外,蒋胜男的《燕云台》、烽火戏诸侯的《剑来》等让浙江文艺出版社成为网络文学的出版重镇。在新的机制推动下,今年上半年我们推出了王旭烽的《望江南》、艾伟的《镜中》等原创长篇小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望江南》于2月28日全网上市,至今实现了16次加印,陆续登上“中国好书”月榜等诸多榜单。《望江南》的有声书、电子书、数字藏品等,都给我们带来了惊喜,实现了版权走出去,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今年下半年,我们将重点推出叶舟长篇巨作《凉州十八拍》。
《出版人》:您如何看待东方甄选拉升抖音渠道文学品类图书销售的现象?在新媒体营销和销售方面,浙江文艺出版社是如何布局的?
王晓乐:对东方甄选现象,我认为,好的内容在合适的时间找到合适的方式来阐释,作品自身的容量伴随流量的加持,销量可期。这种现象是可以复制的,但是否能超越?在这个流量时代依然存在不小的变数。东方甄选的大火,不在于让我们发现了又一个达人,更在于让我们看到了知识直播的另一个面貌,也即大家常讲的:“互联网的尽头是内容。”
浙江文艺出版社自2020年5月起在原有基础上开启全面系统的新媒体渠道建设工程,大力构建互联网产品矩阵。一是通过微信、微博、豆瓣、小红书、抖音、快手、B站等平台,建立了包括社官方号、达人号、作家号和营销专业人才号在内的互联网产品矩阵。二是通过天猫旗舰店、京东自营店、当当自营店、拼多多旗舰店、抖音小店等搭建有效的自营销售体系,更加有效地链接和触达用户,沉淀私域流量,增强粉丝黏性,提高了转化率。三是加快达人库建设,初步构建起同浙江文艺出版社产品相适应的达人矩阵,重点产品、中尾部产品的带货效应明显。四是2021年6月启动全面自播,自播综合成绩长年位居《出版人》杂志评选的出版社类账号前三名,是抖音官方认定的出版社直播三大典型之一。
挖掘市场需求,触达用户,探索多元化营销发行渠道,让多介质的传播成为彰显文学价值的助推器,推动文学精品的传播与转化,是当下文学出版必须面对的现实。
目前,在浙版传媒数字化改革重大任务中,浙江文艺出版社正加快建设具有浙江文艺出版社特色的包括图文账号矩阵、短视频账号矩阵、自营渠道矩阵在内的“一书一世界”新媒体矩阵,聚合流量,在出版端更好地服务作者,在销售端更好地服务读者。
《出版人》:受渠道巨变和疫情等因素影响,近两年大众出版市场普遍面临着新书乏力的问题,浙江文艺出版社是否有同样的困扰?在打响新产品方面,浙江文艺出版社有怎样的经验?
王晓乐:无论是国有出版单位,还是民营图书公司,在这个问题上虽然各有“难念的经”,但家家都有“普遍的烦恼”。对于新品运营,我有几点粗浅的体会:一是新品诞生前要“过五关斩六将”。在选题三级论证制中,增加了编辑中心和市场部、新媒体数字部的前置讨论;新品提印前需要印前讨论,对于重点品,更是会在编辑流程一开始召开专题讨论会。二是新品项目分级。浙江文艺出版社根据选题的综合因素执行项目分级制,不同级别的项目配置不同的营销资源,实行不同的管理办法。三是营销编辑下沉到编辑中心,责任编辑与营销编辑“分工不分家”,这样有助于营销编辑对图书内容有深入理解,才有可能形成有效的营销方案,同时也加强了与市场发行部门的沟通配合。四是新品上市后“火力全开”。营销宣传上各类媒体尽量覆盖,新书发布与研讨有声量,新媒体渠道博主达人齐上阵,做好垂类渠道营销和达人营销。此外,我们还特别注重通过目前已沉淀的私域流量和自营体系对新品实行差异化、独特性宣推。
《出版人》:当下出版行业人才流失仍较严重,浙江文艺出版社有哪些培养并留住新人文学编辑的经验?
王晓乐:在现实面前,我仍然想说,出版是有情怀有理想的事业。入行做编辑,尤其是文学编辑,要有一种共同的对于文学的信念与理解,要有对行业的热情,才有可能走得长远。
具体而言,第一,浙版传媒对于新人编辑有最低年薪保障和人才公寓申请制度,浙江文艺出版社也推出新人租房补贴和新人特别考核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新人文学编辑的后顾之忧。第二,“授人以渔”,全方位地培训提升职业素质和能力。第三,浙版传媒正在实行导师制,以传统师徒制的形式,对年轻编辑进行有针对性的传帮带。第四,通过竞聘等形式,浙江文艺出版社为想干事、能干事的年轻人提供更大的平台。
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文化留人,浙江文艺出版社在人才培养与使用上一直在不懈探索,希望能够培养一支有梦想、有热情、能打硬仗的文学编辑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