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浪花朵朵童书
不久前,浪花朵朵出了套非常特别的书。
又可以当绘本,又可以当玩具,又可以当桌游,还兼顾了科普知识。
很多大朋友拿到它的瞬间,都惊呼:“现在的书也太卷了!”
它的名字就是——《我的爸爸开火车》
我们有幸邀请了来浪花“坐班”的小朋友拍它的演示视频,整个过程都充斥着“哇哈哈哈哈”的笑声,办公室的门都关不住。
但最让我感动的,还不是小朋友对它的喜爱,而是忽然发现,它其实是大人在向孩子分享自己小时候的快乐。
它的作者Ocemy说:
“我们想把能记住的部分画下来分享给今天的小朋友,和曾经经历过那段时间的大朋友们。这不是为了忆苦思甜,是为了让过去那些好玩的东西能给今天的人带来一点幸福。”
绘本变身桌游
如果你想把自己小时候的快乐传达给孩子,《我的爸爸开火车》的两位作者Yù和Ocemy的经验,可能会给你一些灵感。
Yù和Ocemy都来自ZOMAR创意工作室。
Yù是伦敦艺术大学视觉传播硕士,作品曾入选2010全英RISE ART 13人展。
Ocemy则是铁路模拟游戏内容制作人,游戏制作团队“铁北重工”创始人。
PS:下文中出现的‘毛毛’是《我的爸爸开火车》的主人公
Q:是什么让您想到创作《我的爸爸开火车》呢?又是为什么选择老式火车作这本书的主角呢?
Yù:虽然现在的交通工具越来越快,但始终没法让到站后的我们停下脚步;过去的旅途充满了漫长的颠簸和无奈,却让每一次重逢变得珍贵,让到达有了意义。
在这本书里我们尝试着“穿越”回去进到毛毛(故事主人公)小小的身体里,把失去的那部分意义找回来。
Ocemy:《我的爸爸开火车》选择了老火车,是因为老火车更好玩,一列货车一般由几十节各种车厢组成,每个车里都装着不同的货物,五颜六色,在城市和田野之间慢悠悠地走着,看起来更像是一串大玩具。
Q:像《我的爸爸开火车》这样结合了绘本故事、科普和游戏的书非常少见,是从哪里得到灵感的呢?
Ocemy:Yù是在工作午休的时候设计了这种多变的翻阅形式——一页一页地拉开,折一折又变成棋盘——它成了《我的爸爸开火车》所有创意的基础。所以,这本书是从好玩开始的。
然后我们确定,这将是个围绕火车展开的故事,相应的科普内容一点点地在完善的过程中加了进来。
Yù:如Ocemy所说,这本书源自我们在上班期间利用午休启动的趣味小游戏——不同于工作上的商活,做原创更像是一种心态和思维方式的调节:这种纯粹的表达有效地平衡掉了来自工作上的压力。
当然任性一定会给执行带来挑战。
Q:在创作的时候遇到过什么困难吗?
Ocemy:最复杂的部分大概是为每种翻折方式设计对应的内容。比如,它可以像正常的一个故事那样翻阅,也可以拉开成为一整列火车。
但完全展开后,要做什么?我们想了几种方案,后来想到利用这个大平面来展示一个列车行驶的地图,再把一个游戏结合进来,这样丰富的内容,一定会让孩子们很开心。Yù:做原创,看似可以带着小任性地去写去画,实际上却需要极高的逻辑自洽和整合能力。我们不得不不断地调整故事线、画风、叙述方式、装帧工艺等,再加上两人的磨合……这本书经历了N次修改。
不过,我们每次打架,都会提醒自己,立项的初衷是趣味,即使有困难也是有趣的困难。
Q:刚刚提到创作时修改了很多遍,放了很多设计进去,可以讲讲吗?
Ocemy:第一版本的火车草图比现在的造型严谨很多,尽管看起来更“科普”,但画面有点呆板,违背了我们有趣的创作初衷。
科普的书很多,有趣的书还不够,我们修改了画面的风格,让火车看起来更软更有弹性,颜色也更加鲜艳。尽管每节车厢都有现实中的原型,但我们也要它们能给孩子们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
Yù:《我的爸爸开火车》同时也是绘本,既然是绘本,很多场景就说得通啦:比如罐车里的海洋乘客;每页上眼熟的小贼猫(啊这剧透了)、多愁善感的雪人等,每页都藏满了小心思——希望这些小元素能给大家带来欢笑和深思的同时,也能从铁路主题引申出去,联动一些相关领域的知识。
Ocemy:真正的罐车一般用来运各种油液,外形设计更注重承压防爆,也比较脏,肯定没法和一罐子海洋生物联系到一起。
Yù:Ocemy作为硬核火车粉,帮忙把好了尺度,让想象力和科普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
Q:发现书里的火车很有意思,并不完全和现实一样,比如里面的“海洋车厢”就是现实中没有的。
Yù:因为除了爱科学,毛毛也是一个相信梦想的小朋友。
Ocemy:人类的很多现实活动是具有相当重要的实用价值,正是这些现代的工业生产活动支持着我们舒适和高效的现代生活。但从另一个角度说,现实中总有一些看起来不那么美好和有趣的部分。当我们在绘本描绘的世界里时,可以用想象力把这些现实但不美好的部分装饰一下。
就像前面说的,罐车在现实中主要运送油液,例如原油、汽油还有各种有毒或易爆的化工制品。车体很脏,安全可靠才是这种车辆的重心。但在这样一个故事里,我们完全可以暂时放下这些现实问题,装一罐水族馆,让这些海洋来的客人在这里说点悄悄话。
绘本的世界完全有余地容下这样的一些想象,让读者更放松地在故事里尽情游玩。
Yù:很多科学家都是让梦想照进现实的造梦人。说不定“海洋车厢”就会成为近未来的现实存在。
Q:那书里火车行进的线路,还有上面的各个站点,会有原型吗?
Ocemy:各个站点没有严格对应的车站原型,但这种设计来源于搭乘火车的经历:
当火车即将抵达某一车站时,会播放一大段对这个车站所在城市的介绍,谈一下这个城市的特点,乘客们也会热烈地讨论这个城市的特产和自己的关系。例如每次经过徐州站,都会谈到这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
每一座车站都会化身成某种特色的代表。例如某些车站似乎堆满了扒鸡,某些车站有用不完的钢铁,这比一个抽象的地名更让人印象深刻,这给了我们灵感,给每一个车站都赋予一种属性。
再比如美食城站,海滨渔港这种,让他们与某种货车的特性充分结合起来,更能凸现这种货车的用途。
现在高铁的速度太快,已经没时间播报前方城市的介绍了,当然也没人有心思听了。
Yù:这让我想到了在创作中常说的“不可靠的叙述者”现象,作者自己何尝又不是——我们以第一视角生活在故事里,带着主观偏见和自己都搞不清楚的目的来叙述记忆,至少我们以为那都是事实。当然这种“不靠谱”在这本书里的体现,除了来自我们主观上把记忆原型打散重塑的目的,也有一部分只是因为记性不太好Q:在创作这本书时也会把各自对火车的理解和记忆、情感、带入进去。
Yù:我和Ocemy来自不同的专业和生活背景,大家最终看到的这本书是我们在创作中互相弥补和各种打架之后的结果。
我觉得情感和理智是一对双生子:对立而相融;没有情感驱动的科学是干涸的教条;没有客观投射的情感,也会落人一胳膊鸡皮疙瘩。我们希望毛毛通过爸爸的来信,不但能学习铁路运输知识,也能理解爸爸的责任和感情,进而去感受去尊重每个人选择的、不同的生活方式。
Ocemy:我有个印象特别深刻的心结,不知道今天的孩子还有没有:
小时候我乘坐火车的时候,总会开始画火车,但一画到火车的轮子就很崩溃,因为我搞不清火车到底有多少轮子,为什么需要这么多轮子,它们是怎么被安装在一起的。我向大人求助,但即使是列车员这种专业人士也从来没给出过让我信服的答案。
现在我长大了,解决了火车轮子的难题,这虽然是一本儿童绘本,但画面里每一节火车的轮子和相关的结构——专业的说法叫“转向架”——都反应了火车的真实情况。
你能看到油压减振器、弹簧、轴箱和正确数量的轮对。类似这种情况在这本书里还有很多。
当孩子对火车轮子的问题产生好奇时,我希望他们不会像我小时候一样得不到答案。这本书可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帮他们解决对丰富世界的问题中的一小部分。
Q:稿件成型后,有邀请朋友试玩吗?
Yù:记得有次我们在外吃饭时聊起背面的桌游,又正好带着打样稿,就拿出来开始试玩。当时商场里有一些正在玩耍的小朋友都被吸引过来,其中有个语言不通的新疆小男孩在旁边看了很久实在没忍住,终于在妈妈的陪伴下加入了进来。看到他那么开心,真是给了我们很多信心。
Ocemy:对的,虽然和朋友们测试过很多次,但印象最深的的确还是Yù说的这次。
因为新疆小朋友和我们有语言交流上的障碍,但他观察了一会,很快就能感觉到这个游戏的乐趣,可以快速投入地参与其中。游戏带来的乐趣是不需要语言分享的,这给我们很多信心,相信它能给很多孩子和家庭带来快乐。
Q:《我的爸爸开火车》看起来是讲火车和旅行,内核和线索却是“家庭”。
Yù:有家的启程叫旅行,没有家是流浪。我们希望毛毛长大到能去探索世界的那天,她也许有时不知道下一站去哪,但她永远都记得回程票的地址——家。
Ocemy:虽然后者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但其实正是家的存在才让大家对旅行充满向往;同时旅行归来,也让家的平淡生活更加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