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的美学世界——走进《雪国》”讲座成功举办

2023年8月20日下午,讲座“川端康成的美学世界——走进《雪国》”在上海展览中心第二活动区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由施小炜教授主讲,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主办。

讲座首先从来自“汉文学”一脉的“美意识”展开。施小炜认为,作为作家的“学养库存”,汉学素养、汉语词汇,以及来自汉文学一脉的“美意识”在日本演化的轨迹,可以描述为由“浓墨重彩”走向“潜移默化”。施老师同时指出,生于1892年的芥川龙之介,可以说是尚能写作“汉诗”的最后一代日本小说家。随后,施小炜解读了夏目漱石的《木屑录》、森鸥外的《奉和圣制咏看护妇》、芥川龙之介的《无题》等几篇作品,而后引用了芥川龙之介的一段话为本部分作结,即“阅读汉诗汉文,自然有益于欣赏过去的日本文学,而且我觉得也会有益于创造现今的日本文学”,一语点破了汉语和中国诗文对日本文学的重要影响。

对“美意识”进行了追本溯源之后,讲座进入第二部分,即“新感觉派”的“美意识”。施小炜指出,“新感觉派”泛指以1924年10月创刊的文学杂志《文艺时代》为阵地的新锐作家,如横光利一、川端康成、片冈铁兵、中河与一、岸田国士等。而所谓“新感觉”,即“从小小的洞穴来窥视内部人生全面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并用象征主义的手法来展示”的一种新趋势。施小炜认为,川端康成是与“文士必备之修养”的汉文汉诗完成切割的第一代,同时又属于“新感觉派”——日本最早一代的现代派,他处于演化轨迹的末端。

想要理解《雪国》,就要了解其中的女性形象。讲座的第三部分,施老师以《雪国》中的两名女性角色——驹子和叶子为中心,分析了作者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施小炜介绍了当时日本女性的社会地位,并补充了与川端相关的背景知识。川端的初恋伊藤初代(1906—1951)是咖啡店女招待,像这样的服务性工作几乎是“二战”前日本妇女唯一能够从事的工作。结合时代背景,施小炜提出了驹子与叶子“既传统,又现代”的主张。两名女性虽然能自食其力,保证经济上的独立,但仍未能彻底摆脱时代与社会的制约。而川端等小说家们能够在历史局限性中,从平视的角度塑造女主人公形象,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之后,施小炜围绕华理社出版的《雪国(名家导读版.日汉对照.赠双语音频)》谈了自己对“对译本”的看法。施小炜表示,目前存在一种认知误区,认为对译本只是语言学习的辅助材料,但实际上对译本不单纯是语言学习的利器,更是文学翻译范本之一种。无原语文本对照,则无法感受种种译法的长短优劣;两种语言文本对照,才可展现译家的诸般技巧,供阅读者体味、借鉴,学习成功、远离失误。可以说,对译本对志在文学翻译的后来者大有助益。

讲座的最后,施小炜回答了现场观众的提问并进行了现场签售。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Read Previous

儿童文学作家刘海龙老师讲述“三三六六的秘密教室”创作背后的故事

Read Next

“走进‘日本语文教科书里的中国’”讲座成功举办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