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我读了一本好书:《文明拐点上的恶棍与英雄:改变世界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01-1950》,这本书简要记录了有关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知识及其研究者的事迹,可以说是一部20世纪上半叶的人类自我拯救小史。
除此之外,它的深层含义还包含了揭露科学家的真正人性以及某一些虚伪之处。其中我比较欣赏的语句和摘录有:“有时,世人以为,我和其他学者之所以研究盘尼西林,是因为心系受苦受难的普罗大众。我认为我们从来没有想过那些受苦受难的人。这是一次有趣的科学实践,而且能将它应用于医学,让我感到无比满足。但我们研究盘尼西林的初衷并不在此。”以及记录巴普洛夫的狗这篇,里面提到还有一些实验需要更为残酷到让狗不停地进食;让我惊讶的更是巴普洛夫对于人的态度同样恶劣。
在这本书中,较为有意思的是其中一章写线虫治胃癌的研究,此章节陈述了约翰尼斯·菲比格提出“线虫治胃癌”被授予诺贝尔医学奖或生理学奖。菲比格是丹麦有名的科学家,但他做的实验并不完整,导致后面他的结论被推翻。在那之前,他甚至没有机会看到自己的结论怎样被查出漏洞并且推翻,真是极为讽刺的现实。但是令我真正震撼的是,美洲蟑螂胃里有大量线虫。当老鼠吃掉蟑螂,线虫驻扎在它的胃中,而胃里却长出来良性肿瘤。
第17章《解读心脏奥秘:心电图仪》也让我印象深刻。有关心电图仪以及机器设备的,我看的都比较仔细,可能是因为我对于这一类题材比较感兴趣,作者的描写也让人回味。我尤其喜欢的是他对于心电图仪最初材质以及最初样貌做出的描写:“在动物身上试验多年之后,埃因托芬研发出世上首台心电图仪,该仪器可直接用于诊断患者心脏问题。在初版仪器中,埃因托芬用石英材质的镀银细传导丝悬于两块巨大电磁铁之间作为连接。当仪器探测到电流时,传导丝会发生轻微的移动。传导丝上细微的光影闪烁可反映电流的移动轨迹。再借助滚动的感光相纸即可对其光影变化进行记录。其他发明者选用了所谓的‘弦线电流计’进行记录,但埃因托芬的仪器灵敏度较之高出数千倍。”这一段,生动描写了如何进行“弦线电流计”以及一台机器大致的装置和设备结构的浅显原理。
在本书的37章《〈寂静的春天〉之由来》中,我看到了《寂静的春天》所想表述的世界的将来,详细说明了DDT杀虫剂如何令鸟类蛋壳变薄,又如何令雏鸡及禽卵存活率下降。在书中,人类接触杀虫剂之后会诱发癌症。在动物肝脏内也同样发现了肿瘤。然而在写《寂静的春天》这本书之前,它的由来是一批舞毒蛾被批量喷洒的DDT所消灭,但森林中4000多只鸟类也未能幸免。作者以此警示人类:正如舞毒蛾消灭计划导致林中之鸟随之消亡一般,终有一日,地球上的春天将鸟鸣不再、寂静无比。
可能因为自身也有这样的病史,所以对于“脚气病”的内容我有独特的见解。本书第21章《隐藏的活力:维生素的发现》提到了食用粗粮比食用精细大米的营养还要高一些,有一些关键营养素是精粮中不含有的。脚气病患者的惨状也令我震撼,“……他们如同被钉在床上一般,莫说是手臂,连一根手指都动弹不得。有的患者全身萎缩(日渐消瘦),瘦骨嶙峋;有的患者呈浮肿之态(体内积水,出现肿胀);有些过于浮肿的患者,甚至无法辨别出其肌肉是否已开始萎缩。”
这本书记载的不仅是人类自我拯救的历史轨迹,同样警醒世人,要合理运用药品,保持地球和人类的未来。
作者简介:段霁岚,广州市越秀区铁一中初一4班学生。
新书信息:
作者:(美)莫伊拉·多兰
译者:杜星苹
定价:59.00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1
上架分类:社科/人文/传记
内容简介:
本书简笔勾勒了1901年至1950年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的群
像。他们当中有种族主义者、怪人和机会主义者,也有英雄、天才和无私的捐助者。同时也包含41项药物与疗法的诞生:白喉疗法、疟疾研究、血管缝合术,血清、盘尼西林、青霉素、维生素的发现……
这些医学研究成果深刻改变了20世纪历史进程,串联起了半个世纪的战争、疫病和匮乏。作者打破了白衣天使们寻找奇迹疗法的刻板印象,真实描绘了众多医学工作者的个人生活,揭示了医学进步背后错综复杂的人类现实。本书不仅是了解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的绝佳传记作品,更是一部有趣有料、兼具科普性和启发性的医学小史,集医学史、人物传记、科普于一体,内容丰富,故事精彩,既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
作者简介:
莫伊拉·多兰(Moira Dolan),医学博士,作家,教育家。多兰博士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医学系,并曾在密歇根州和得克萨斯州从事内科医学研究,至今已有三十余年的行医经验。多兰博士关注患者应享有的利益,她公开进行演讲,同时也是医疗博客的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