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1日,由浙江摄影出版社主办的“书架上的博物馆”丛书首发式在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举行。出席本次活动的领导和嘉宾有:浙江出版联合集团董事、副总编辑、党委委员叶国斌,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水华,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馆长刘斌,浙江摄影出版社社长、总编辑林青松及丛书作者杜恩龙、周新华、刘佳君。活动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副总编辑邱建国主持。

在领导、嘉宾和读者的见证下,“书架上的博物馆”丛书第一辑五册《博物馆里的生僻字》《三星堆之谜》《藏在清明上河图中的秘密》《古钱币上的汉字》《铜镜里的动物》与读者见面。

刘斌教授积极评价“书架上的博物馆”丛书的策划与出版,希望这套丛书能够一直策划下去,为读者带来更多更优质的博物馆文博科普图书,为推动针对青少年的博物馆教育,在青少年心中种下好奇心与责任心的种子,引导青少年领会人文精神、重视人与地球家园的关系做出贡献。

叶国斌副总编辑认为,丛书是一套策划精准、编辑精细、制作精美的“大家写小书”的典范之作,具有政治站位高、文化自信强、读者对象明的特点,是文博界与出版界、学术界的一次成功合作。丛书让藏在禁宫或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让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走出博物馆、走进图书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对激发青少年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将发挥积极作用。他对丛书寄予厚望,希望把第一辑宣传好、营销好,后期陆续推出第二辑、第三辑,把这套丛书做成一个广受读者欢迎的系列文博科普读物出版品牌。
浙江摄影出版社社长、总编辑林青松代表出版社向浙江省博物馆赠书。

随后,作者杜恩龙、周新华、刘佳君在活动现场与到场嘉宾、在场读者交流创作感想。在座的读者积极参与问答互动,气氛热烈。杜恩龙先生表示,自己在创作《藏在清明上河图中的秘密》这部书时,已经有了很多的积累,《清明上河图》这幅画自己看了不下一万遍。即便对这幅传世名画的解读已经有了很多的出版物,但是画作中仍然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这幅画是什么时候画的?这是不是一幅政治画?画中有近30条船,6种类型,每种设计都不一样,它们都有怎样的功能?图中还有大、中、小三种类型的酒家,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等等,这些都说明这不仅仅是一幅画的迷人,这就是中华文化的魅力。
《三星堆之谜》作者周新华也表示,自己在三星堆这个主题的创作上也耕耘了多年,已经推出了3部相关的作品。随着近年来三星堆遗址的新发掘,又增加了许多的不解之谜。三星堆发现的青铜器制作技术高超,却没有留下任何关于这些技术的记录。这让人们不禁好奇:他们是如何制造这些令人惊叹的青铜器的呢?三星堆文化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象形文字,然而这种文字至今仍然无法完全解读,专家们仍在竭力破解这种文字的含义。三星堆文化创造了许多巨型青铜器,包括高达4米的神树和巨型水缸,专家们猜测这些器物可能与宗教仪式有关,但具体的用途仍然是一个谜。
《博物馆里的生僻字》作者刘佳君表示,博物馆里这些所谓生僻字之所以生僻,是因为大部分都是器物或者纹样的名称,这些名称现在见得少也用得少,但也并不是完全不用,比如“觥”,单看这个字可能有些生僻,但是“觥筹交错”这个成语我们大部分人应该都知道。为了让这本书不那么枯燥,每个字的解释都包括了四个部分,包括这个字的甲骨文、金文、篆书写法,这个字对应的器物长什么样子,承载了怎样的生活和历史,每个字又选了一件代表性器物详细解释。我们通过这些所谓“博物馆里的生僻字”,由字及物,循物见史,以史鉴今。见字、见物、见人,见灿若星辰的中华文明,更见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

首发式结束后,丛书主编和作者为购书读者进行签名,带去的三百余册图书一销而空。近两个小时后,活动在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圆满落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