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华:我国心理学图书出版写照

在这样波谲云诡的处境中,心理图书将何去何从,出版机构又如何安处?

文|任律舟  崔光辉

“浮华”这个标题,得益于史景迁关于张岱的著述。用它来形容时下我国心理学图书出版状况,颇为适切:表面繁荣风光,内里却虚浮不实。据北京开卷 “2023年图书零售市场年度报告”,心理自助类图书占全国图书码洋比重3.93%,名列第六;增长率为21.92%,名列第二。

心理学图书的繁荣风光,源自近20年来社会中的“心理热”。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中出现了心理热(psycho-boom/psy fever)现象,至今依然高烧不退。该现象甚至成为国际人类学界持续关注的主题。国民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当下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10.6%的成年人有抑郁风险,18~24岁的人群中,24.1%有抑郁风险,有焦虑风险的大学生则接近半数,比例达到45.3%。

时下心理图书的一个“成功”案例,是2020年果麦文化引进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该书到次年8月,已加印22次,印量达205万册,成为2021年开卷非虚构类畅销书总榜榜首书。然而,这本书10年前被引入时,并未引起较大反响。开卷报告中,热销图书则出现了《好好接话:会说话是优势,会接话才是本事》和《中国式沟通智慧》等。在这样波谲云诡的处境中,心理图书将何去何从,出版机构又如何安处?

 

心理学曾是舶来品

“舶来品”是贯穿中国心理学图书历史发展的线索。引进国外心理学著述,不仅是中国心理学图书出版的发端,是当下心理学图书出版的主要内容,更有可能是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心理学图书出版的重心所在。1889年,颜永京译出我国第一部心理学著作《心灵哲学》。至20世纪第一个10年,我国主要从日本翻译和编译图书;接下来,随着美国留学热的兴起,来源转为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转为苏联;改革开放后,又转为欧美。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中,就包括弗洛伊德热,其中高觉敷重译《精神分析引论》(1984),曾被视作改革开放的信号。

2000年后,随着心理热的兴起,心理学图书逐渐发展起来。在近20年的时间中,心理学图书码洋占图书总市场比重非常低,但一直保持小幅稳步增长(方莉,2020)。起初主要面向专业学习, 如“万千心理”“新曲线”“湛卢文化”等。引进心理学教材,不仅覆盖心理学的基础课程,也涉及应用心理学尤其心理咨询等领域。到2010年左右,开始更多兼顾大众,引进更适合社会大众和普通读者阅读的图书。至今,市面上心理学著作的内容已较为丰富,涵盖从讲解专业知识的严肃教材到关注日常生活和个人成长的通俗读物,适合不同程度的读者阅读。伴随着心理学书籍在数量和内容上的丰富,更多的出版社和图书品牌也登台亮相:机械工业出版社及“华章心理”图书品牌、重庆大学出版社及“鹿鸣心理”图书品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和中信出版社等(常玉轩、刘丽丽,2016)。

2010至2019年10年间,“心理学出版依然处于初级阶段,起步晚,规模、品种很有限”,甚至“市场需求和影响力都很弱”(方莉,2020)。这种情况近几年逐渐得到一定的改观,但出版内容依然表现在心理学入门知识方面上。这方面的代表是津巴多的《心理学与生活》,2022年引进第八版,当年发行量为10万册,码洋2000万元。面向大众的图书则偏向一些单一译著。2010至2019年10年间,登上心理学畅销榜的经典著作品种主要是《梦的解析》《乌合之众》和《自卑与超越》三种(方莉,2020)。这些著作的译本已经多到令人惊讶的地步。据不完全统计,对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的译作出版源源不绝,在市面上至少有20种。这些作品的翻译者的水平和教育背景各异,有的是从德语直译,有的是从英语转译。这种现象尽管一方面反映了大众对心理学知识的热情逐渐高涨,心理学图书出版的市场繁荣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引进版的心理学图书质量良莠不齐,且存在大量的重复性工作(常玉轩、刘丽丽,2016)。

 

心理学图书的未来可能

从自身所在土壤中不断生长,是走出中国心理学图书发展困境的“阿里阿德涅之线”。由国人撰写的心理学著作,其内核、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很大程度上是西式的。于是乎,源于本土的、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著作显得格外宝贵。

在大众心理类的畅销书中,本土具有临床专业背景的作者相继涌现,并逐渐为大众熟知,如曾奇峰等。他们的书通常以一种亲切的口吻向读者讲述自己对于心理现象的独到见解。除了“临床派”的作者以外,近年来也有“学院派”加入行列。这些作者了解国内大众所面对的内心处境,也了解心理学的理论和临床知识,其著作也得到读者的喜爱。

在学术和理论作品方面,21世纪初就有浙江教育出版社“世纪心理学丛书”、北师大社出版的“中国心理学家文库”、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博雅华人本土心理学丛书”和一批以“中国心理学思想”为主题的著作。其中,“博雅华人本土心理学丛书”的作者均为我国学者,他们较早探讨心理学的本土化问题。与此同时,大陆也有一批以“中国心理学思想”为主题的书籍出版。近代引起关注的有“当代中国心理科学文库”等。这些作品的写作和出版实属不易,许多时候几乎是逆流而上。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台湾地区的心灵工坊出版社,出版了诸多关注临终、灵性和梦等主题的著作,这些著作在经验和理论之间不断探索,在人类生命经验幽暗的深处不断前行。在心灵工坊出版的一众著作中,首推余德慧的作品,如《生命转化的技艺学》。其作品不仅有人类最生动具体的生命经验,也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精神超越的面向,更在深处与西方哲学和心理学遥相呼应。可以说,这些作品中有心理学的另一副面孔,也有中国人的面孔。

由此,我们认为:

接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理学图书出版应接续文教传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面向大众,接引和转化民心。尽量避免制造各种噱头,刺激和满足大众欲望。心理学尤其擅长制造新概念,甚至20世纪欧美社会经历了“心理学化”的历程,对此不可不慎。

做精品。精品不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而是进得去出得来的清通之作,尤其在接引民心上,更接近大家小书,或者“腰部产品”(姜珊,2021)。要向《庄子》学习,历代人心动荡时,便会出现阅读《庄子》的热潮。可以谨记卡尔维诺为“经典”下的第一个定义:“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重功力。通过出版平台,聚集一批有深度有涵养的学者。慎重对待高校神经科学的研究趋势,回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回归中国本土的文化土壤,鼓励心理学理论的原创性研究。例如中文拉康研究已经有相当的实力,但沈志中积多年功力的《永夜微光》(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9),豆瓣评分9.7,短期内似难看到超越之作。又如,弗洛伊德研究可谓洋洋大观,但大多数停留在教材层次,缺乏生气。而宋文里出版《重读弗洛伊德》(心灵工坊,2018),使人耳目一新。

关注咨询类精华图书。咨询是心理学呼应社会需求所形成的一种实践形态,比高校科研群体更扎根于社会土壤,当下更能够产生接引世人的清通之作。■

(本文作者单位为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Read Previous

图书编辑内容运营的三个要点

Read Next

信息化时代如何提升图书编辑能力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