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韩 笑
编辑不是摆渡者,而是审视者,也是最初和最后的读者。
2017年是我做营销编辑的第五年,我终于决定转为策划编辑。中信出版社内部一直强调做专业型编辑,要有自己专业视角内的系列图书的深度策划,要对文本进行研究。此前我负责营销的图书主要聚焦在财经类,但在已经出版过《思考,快与慢》《反脆弱》等众多经典图书的分社想要策划有深度和专业的财经类选题,我的优势不足。因此,规划做书的产品线、做文本分析、研究垂类的读者群是我完成编辑转型的重要功课。同时,营销编辑的工作经历对策划工作来说,既有优势也有短板,这种特性也在接下来几本书的策划中迅速显现出来。
策划编辑可以优先于读者接触文本新的视角和思想,这是幸运又值得兴奋的。但编辑工作也需要我冷静下来探究作者的观点是否正确、是否适用,进一步做调研和资料查证,避免“编辑滤镜”。
好的文本和创新营销同样重要
我的本科和研究生专业都与影视相关,最初喜欢传记电影,因此对人物传记一直有偏爱。传记并不像其他品类的图书容易出“爆款”,但传记是讲述故事、反映历史、探索人性的最佳表达方式之一。
在转型策划的第一年,我幸运地收到了版权经理推荐的沃尔特·艾萨克森的《列奥纳多·达·芬奇传》一书的选题信息,读完简短的几页书稿概述,我眼前仿佛看到了达·芬奇的电影画面。果然,之后不久就得到派拉蒙影业购买了这本书的电影改编权的消息。但冷静下来后查阅资料,我发现市场上关于达·芬奇的著作多得惊人,内容、写法、篇幅和定价不一,我开始有点儿担心,这种情况下好的文本并不容易在众多达·芬奇的传记和低定价的人物故事书中破圈,需要更多的策划思路和创新营销挖掘核心卖点。
这本书的起点并不是达·芬奇的艺术杰作,而是他那7200页的笔记,作者阅遍达·芬奇的笔记并分析达·芬奇如何在500年前就已经成为跨学科思维的典范,他的学习能力、创新智慧在当下依然值得我们参考。他能将艺术、科学、技术和想象力融为一体,这是创造力的经久秘方,他也可以完全接纳自己的缺点和异于他人之处。
我找到了心理学博士汪冰老师来做这本书的译者,他强大的共情能力和文字能力可以让人物心理的细微之处得到最佳表达,这对于解答这位仿佛“穿越”而来的跨界创新者的创新力从何而来十分重要。汪老师答应翻译后,我们见面,他拿出了能搜集到的不同版本的达·芬奇传记,表示自己都读完了并对比了我提供的试译内文后才同意接下翻译工作,他笃定地认为这本书的文本和写作思想都是很好的传记范本。他的这番话让我既感动又羞愧,此前我所做的策划准备工作还主要停留在营销思维层面,这次和译者的沟通反而提供给我更多的策划思路和方法,尤其是让我认识到以学术的严肃态度研究文本,对文本细节了如指掌,才能做到客观评价。
之后我和设计团队对图书装帧进行多次选纸打样、测试,更好地呈现图文的比例和阅读体验,和产品部门探讨定价策略,和营销编辑共同讨论可以引爆的话题点。不同于其他主打艺术人文的话题点,我们以乔布斯、商业、科技、人文、跨界、励志、艺术等多话题角度同时发起媒体传播度测试,同时联合艺术人文类KOL渠道差异化订制,联合光影展、美术馆等跨界宣传,策划共同致敬达·芬奇人类之光等活动,尝试多种创新形态营销。
这本书带来的正向反馈给了我信心,作者沃尔特·艾萨克森选择写作人物的思路也给了我规划传记选题的启发。
我继续集中学习并研究传记类选题,陆续策划了创新人物系列传记《特斯拉传》《达尔文传:从平凡顽童到博物学家》《点亮黑夜——爱迪生传》,以及蒂姆·库克、彼得·蒂尔等商业科技人物的传记。我们所做的营销报告也会定期汇总给版权经理,再同步给图书代理方,增强版权合作方对我们团队选题运营能力的认可,也因此顺利拿到了艾萨克森的新书版权——2022年出版的《解码者:珍妮弗·杜德纳,基因编辑的历史与未来》和2023年中英文同步出版的《埃隆·马斯克传》。
编辑不是摆渡者,而是审视者,但如果资料积累不够多,文本分析不到位,就达不到可以“审视”的程度。编辑也是可以同时共情作者和读者的人,专注于做人物传记类图书后,这一感受越发深刻。做书的旅程并不止于一本书的编辑,作者、译者、审校专家及读者的反馈会影响编辑对文本的理解,让我从编辑回归到读者的角色,感受好文本的能量。同时,带有营销思路的策划和营销前置同样重要。我也从做编辑的过程中逐渐学习并总结出了传记选题的策划思路:创新营销、垂类选题研究、共情垂类受众需求、从文本出发再回到文本本身。
关注垂类读者的心理需求
自乔布斯后,埃隆·马斯克成为创新领域的热门人物。2018年开始,我注意到有很多自媒体开始关注他的超酷老妈,所以在看到只有几句话介绍的梅耶·马斯克的自传后,我迅速找到了这本书传达的女性关注的热点:自我成长、职业和家庭、家暴、情感、子女教育、年龄焦虑,这些话题几乎包含了给当下女性带来困扰和焦虑的所有因素。梅耶的经历和真诚的文字让我感受到一本书的价值可以超越知识,她治愈了我的外表焦虑、年龄焦虑,70岁依然可以精力充沛、生机勃勃。这也是一种共情的力量,可以被更广的大众市场所接受,持续带给读者有温度的陪伴。
在策划这本书的时候,我也完成了人生角色的转变——成为母亲,我把自己的感受也纳入对文本的评估和策划,逐渐在传记产品线中细分出女性主题传记。2019年冬,我和版权负责人Anna在上海见到了梅耶·马斯克,沟通新书上市计划和一系列新书活动。2020年,作者因故来华计划被迫取消,这一年出版业陷入低迷。从女性的心理需求出发,作为中文版的第一位读者,我的直觉告诉我梅耶·马斯克的这本书一定能引发女性读者的关注和共鸣。但那时的成人图书征订数量和发货情况都很惨淡,当时我还在休产假,影视综艺的关注热度所传递的信号说明,当下需要从女性心理需求出发深度探讨女性议题,梅耶·马斯克的这本书必须在此时推出。在版权部和营销团队的共同策划支持下,作者梅耶·马斯克完成了中国直播首秀,也因此赶上了直播、短视频带货的新浪潮,经过女性话题垂类人群的重点推广,这本书在上市首月发行量便迅速突破10万册。营销模式和赛道的转变让这本书在短视频端持续被复推和关注。
书名竟然是读者起的
《人生由我》这本书的英文版书名是A Woman Makes A Plan,我在列了很久备选书名后都不够满意,想到从官微征求读者的建议,既作为图书官宣首波预告,又是第一轮读者市场调研,了解读者对这本书感兴趣的程度和角度。于是,我们在官方公众号发起了一次书名征集活动,文章发出几天后,我在评论区一眼看到了“人生由我”,就决定用这个书名。
其实这不是第一次想到要发动读者的力量。2018年,买下了斯坦·李的传记版权后,还未来稿就悲痛地看到斯坦·李先生逝世的新闻,于是我策划了在官微上发起一次译者招募活动,同时以此致敬斯坦·李。
文章发出后,我和责编的邮箱收到了超过260封译者的简历,最终筛选出了4位合译者,其他未选上的译者也都一一回复了邮件。我也由此建立了一个斯坦·李译者群,作为译者库,同时也是图书的垂直受众,请大家提出封面意见并撰写致敬斯坦·李的文字,最后作为“彩蛋”放在了书的辅文中。
也是因为这次的译者招募,一些B站大号看到推文后,提前和我们达成营销合作,策划了首发订制版封面,制作的图书专属视频播放量超过52万次,直接带动了这本书的销售。
之后贴合《复仇者联盟4》的上映话题,我们策划了不同平台的差异化营销赠品方案,一度成为热门话题图书。
积极拥抱流行文化
2021年,我收到了再版书《奥本海默传》的选题信息,也看到了普利策奖获奖传记、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把这部传记改编成电影并计划于2023年上映的新闻。源于对传记和电影的热爱,我的第一直觉是一定要拿下,它一定会是一本有爆点的经典传记。在选题报价阶段,按照2023年暑期档的上映计划,我倒推制订了出版计划,原著正文超过600页,翻译工作难度大,抛开电影的热度,这也是一部经典传记,需要留给译者充足的时间打磨文本,留出专家审校、营销资源联动的时间。
在电影公布上映信息后,我也规划了几个垂类受众相关的赠品。传记中涉及的人物众多,这也意味着电影中出场的人物众多,科学家云集,再加上诺兰以往的电影风格和节奏,不熟悉这段历史和人物的观众很容易对不上号。我和译者汪老师便对照IMDB(Internet Movie Database,互联网电影资料库)上公布的演职员表,以及书中的人物,围绕奥本海默规划了几个人物关系图。借助这张关系图看电影的时候不脸盲,可以迅速对号入座,深度理解人物关系和剧情。
从电影《奥本海默》点映开始,我们就联合电影合作方联动推广。读者和观众的反馈也让我们看到了垂类受众营销的重要性,我们与电影的搭载营销为图书和电影吸引了垂直的关注,实现了观众和读者的相互转化。
这本普利策奖获奖传记在电影《奥本海默》上映期得到了广泛关注,电影下映后进入了长销期。在看过电影后,我和方在庆老师、汪冰老师一起“押宝”《奥本海默》将斩获多项奥斯卡大奖,营销团队因此一开始就围绕奥斯卡颁奖日期制订了营销全周期计划。
借由电影上映的热度,或者流行文化的话题度带来图书的关注无疑会带动更多受众关注人物本身,更多读者也会想要去读原著。
从传记中理解人性和时代
厚重且权威的传记不是讲述故事,而是更深地探索人性。这是很多人物小传或者短视频呈现的叙述中容易失掉的东西。
《奥本海默传》无疑是这类作品中的典范,这为我继续做更多的传记带来灵感和勇气。奥本海默这一人物本身也令我感到震撼,他本是不善社交的人,但他找到了改变自己的方法,他知道怎么把自己塑造成想要成为的样子。理解人物,理解作者,进入作者和传主的视角和内心世界,那些终生难忘的人生经历会影响一个人的言行和决策,这些都可以在他们的人生经历中找到答案。
传记只是一种形式,传记作者的视角反映他们所处时代的思想。《奥本海默传》关乎时代,关乎人性,他不只是奥本海默,还有很多人类共通的情感经历。感谢《奥本海默传》,也感谢诺兰,让我为做传记图书这一选择找到了更为坚定的答案。
编辑不是摆渡者,而是审视者,也是最初和最后的读者,可以一直读到最后的人。
每当策划的书付印出版,我都会经历一次兴奋和紧张,更多的还是不安,尤其是图书上市后,作者、学者和读者提供了更多元视角的解读和阅读感受,回过头来再看,我都会觉得当初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程度还不够深入和全面。同时,回看这些传记中的人物,阅读他们的人生,也是治愈我自己的过程。奥本海默在实验物理学中受到的挫败并不影响他发挥更大的优势,他接受了他性格中的阴暗面,学会和自己的缺点和解。至此,困扰我做书的焦虑在此刻化解,并给了我答案。
从传记的人生中理解时代,理解世界,理解人性,理解自己。在某种程度上,传记中的人生治愈了我们。
(本文作者单位为中信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