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李峰
书香校园建设,既要适应新课改要求,有所突破,也要充分考虑学校现有条件,因地制宜。
学校评价标准单一,家庭教育引导缺失,学生阅读兴趣缺乏等因素造成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数量与质量远不如城市,变“阅读”为“悦读”,农村小学书香校园建设迫在眉睫。本文结合书香校园建设中的思考与实践,从营造阅读氛围养成“悦读”习惯,善用阅读教法激发悦读兴趣,推荐阅读书籍指引悦读方向,探究阅读技巧提高悦读质量,联动阅读力量创造悦读条件等方面对农村小学书香校园建设策略进行阐述。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高度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展开,小学生课外阅读总数不少于145万字。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农村儿童由于学校、家庭、社会等原因,课外阅读量远不如城市儿童。无论是每年课外图书阅读数量,还是每周阅读频次,农村儿童和城市儿童都存在着很大差别,很多农村儿童对课外阅读不感兴趣,阅读量不达标。
如何让条件落后的农村小学充满书香气息呢?强迫性阅读不可取,只会激起学生的厌学情绪和逃避情绪,对阅读能力的培养起到负面作用。因此,将“阅读”变为“悦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农村小学生阅读现状
农村小学生已具有课外阅读的意识,但阅读现状不容乐观,主要有以下这些原因。
学校的评价标准单一。农村小学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标准仍然仅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为准,没有真正带学生去接触课外阅读,使得学生的课外阅读得不到重视和有效的开展。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虽然知道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更多地关注课本,并不关注课外阅读效果,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缺乏评价标准和检验手段。
家庭缺失教育引导。由于农村学生基本上都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严重缺失,没有人督促他们学习,很多学生课本知识无法过关,家庭作业不能自觉完成,学习自觉性很差,课外阅读根本无法实现。很多农村家庭经常存在着这样一个错误的观念:他们认为只要读好课内书就可以了,课外书都是“闲书”,看了就是荒废学业,浪费时间。缺少了家庭教育的配合,课外阅读很难有效开展。
学生缺乏阅读兴趣。很多农村学生没有养成阅读习惯,阅读目的不明确,阅读资源不足,不愿阅读,更不会阅读。课外阅读不仅是学生开阔眼界、储备知识、训练能力的桥梁,更是大语文课堂所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小学生的阅读现状无疑给我们农村教师带来了一个新的挑战,农村小学书香校园建设迫在眉睫。
农村小学如何建设书香校园
村小学书香校园建设,既要适应新课改要求,有所突破,也要充分考虑学校现有条件,因地制宜;既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有所创新,也要家校联动,合作共建。下面,我们对书香校园建设过程中的思考与实践进行简要阐述。
营造阅读氛围,养成“悦”读习惯。众所周知,农村校园设施简陋,缺乏阅读氛围,很多学生清晨提前进入校园后,就开始在学校内打闹嬉戏,这样不仅会造成安全隐患,还造成了时间的浪费。因此农村学校可以建设一些供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地方,比如建设一个读书长廊,合理开放图书室,让学生好好利用这段时间,在里面看看课外书籍。我们也可以在班级布置一个读书角,鼓励学生在书架上放自己的课外书,方便大家相互借阅。让农村学生购买太多的书籍也不切实际,布置一个读书角,每人都放一本书,大家互相借着阅读,就实现了“花一本书的钱,看到更多的书”。
此外,还可以在学校的宣传栏上展示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经典诗文等内容,班级做到“让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都会说话”,使之对生活在其中的学生起着“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让整个农村学校充满浓浓的书香气息,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养成“悦”读习惯。
善用阅读教法,激发“悦”读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深刻说明了兴趣对教学起到的促进作用。因此,农村教师要善于运用一些方法来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很多农村学生不爱看课外书,是因为他们没有接触过课外书。教师可以以此为突破点,每周安排一节课,专门带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给他们展示一部分精彩内容,然后留下空白,引发他们继续往下看的欲望,从而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例如在推荐学生阅读纳塔莉·巴比特的《不老泉》时,只出示前面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不老泉的神奇之处,然后问他们:“你们遇到不老泉,会喝下泉水吗?”“文中的温妮发现了不老泉的秘密,后来她喝了吗?”精彩片段的展示和一系列问题的提出,足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对这本书产生兴趣,课后继续阅读。此外,还可以播放由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让学生观看最精彩的片段,从而激发他们阅读原著的兴趣。
推荐阅读书籍,指引“悦”读方向。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一场心灵对话,读一本好书就如在和一位心灵高尚的人谈话。如果课外书没有选择好,不但帮助不到学生,反而会害了他们。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为重要的任务。
在偏远的农村,学生的阅读经验少,他们并不会挑选适合的读物,这时教师的推荐就显得尤为重要,推荐课外读物的时候要注意阅读的难度不要超出小学生的能力范围,尽量选择那些通俗易懂、内容积极、能够给小学生正面影响的课外读物。例如我们给低年级学生推荐读物时,会以童话、神话、寓言故事、民间故事为主,让他们对内容产生兴趣,从而爱上阅读;给高年级学生推荐读物,一般以名人传记、科普读物、中外名著等为主,丰富他们的知识面。学生性别有时也影响他们对书籍的选择,我们在给女生推荐读物时,会倾向于语句优美、情节曲折的书籍;而给男生推荐时,更多地会选择历史类、科普类书籍。总而言之,农村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段以及他们的兴趣等因素,综合考虑再推荐课外读物,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有时我们还可以根据课堂上学习的内容来推荐课外读物,相当于是对课堂知识的一种延伸。例如在教授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时,最后可以为学生推荐毛泽东的其他诗词作品进行阅读。不但可以在学生意犹未尽之时调动他们课外阅读的积极性,而且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为学生“悦”读指明方向。
探究阅读方法,提高“悦”读质量。农村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读书方法,提高课外阅读质量。一般采用的方法有四种:略读法、精读法、选读法、批注法。农村学生在读书方法的选择上可能不太熟练,这就需要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有耐心地教他们根据阅读需求选择适当的阅读方法,学会选择方法读书,才是真正会读书,才能收获更多的知识,真正感受到阅读带来的快乐,变“阅读”为“悦读”。
联动阅读力量,创造“悦”读条件。要想改变农村小学的阅读现状,除了以上策略,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共同努力。由于农村学生基本是留守儿童,他们更需要家长的关心和爱护,因此家长应该给予孩子在生活上、学习上更多的关心,改变“唯分数论”的观点,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这样他们才能真正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布置的阅读任务,督促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学校可以举办“家长读书培训会”,指导家长如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如何正确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让学生爱上阅读。
农村小学也可以与地方高校合作共建,一方面高校可以为农村小学建设书香校园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高校开展社会服务。社会各界也需要对农村教育加以重视,伸出援助之手,给农村学生提供更多读书的平台和更多可阅读的书籍,帮助他们找到读书的乐趣,激发他们对阅读的兴趣,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小学生不容乐观的阅读现状,让农村学校也充满书香气息。
总之,改变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非常重要,它不是单方面就可以实现的,而是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学校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和环境,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去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传授读书的方法,家庭和社会要多关心农村儿童的生活跟学习,高度重视他们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只有三方面共同努力,共同发挥作用,共同创造条件才能真正改变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变“阅读”为“悦读”,让农村小学处处充满书香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