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如何谋篇布局?三家头部人文社科社总编辑这样答!

内容是出版行业的生命线。面对新技术浪潮的冲击、读者阅读习惯的快速更迭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白热化,出版行业正不断探索前行。然而,无论营销策略如何灵活应变,渠道拓展如何多元创新,产出优质内容始终是出版行业的立身之本。

展望2025年,书业或将迎来更为严峻的考验。因此,从顶层设计上坚守“内容为王”的核心原则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出版机构从战略层面进行整体规划和精心布局,以切实保证优质选题和高质量内容的产出。

“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新年伊始之际,三家人文社科板块头部出版社的总编辑,围绕如何打磨内容这个“硬通货”,分享了他们的前瞻预判和关键举措。

《出版人》2025年的选题规划有哪些创新点?

北京大学出版社总编辑 汲传波:

2025年北大社在选题规划上有如下考虑:

聚焦重点产品线,我们以线带面,集中资源做优做强。具体出版计划如下:“《儒藏》精华编选刊”计划出版28种图书,“科学元典丛书”计划出版22种图书,“北京大学人文学科文库”计划出版30种图书,“名家通识讲座书系”计划出版4种图书,文研馆·大先生系列计划出版4种图书,北大名师讲科普系列之“探知无界”计划出版10种图书,“中学生地球科学素质培养丛书”计划出版1种图书。

为打造若干有影响力的子品牌。我们将继续推进学术普及图书子品牌“启笛”的建设。目标是在2025年推出30~40种具有特色的图书。“启笛”更加注重关注现实与个体,希望通过书籍触达读者的生活启迪读者的思想、触动读者的心灵。北大社希望通过“启笛”的建设,探索一条适合自身的子品牌建设与发展路径。

作为一家综合性大学出版社,我们涉及的学科众多。未来,北大社将更加重视整体规划,打破学科壁垒,倡导部门间的互相协作。我们将鼓励并支持跨部门、跨学科的合作,力求使精品图书形成规模、构成板块、打造成为具有特色的产品线。

此外,我们将进一步明确教材优先发展的战略。计划完成12种教育部基础学科系列“101计划”核心教材的出版全流程工作,并全力推进、保障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重点教材的编写审读工作。我们将重点布局新工科、新文科、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方向的教材选题,并依托北京大学参与建设的国家级教材研究基地、北京大学教材建设博雅特聘教授项目,努力打造具有引领作用的原创高水平教材。

上海译文出版社总编辑 马胜: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编制之年。在编辑工作方面,译文社将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的各项出版任务,特别是要如期、保质保量地完成《英汉大词典》(第三版)等规划重点项目的出版工作。同时,我们将进一步扩大出版融合项目的规模,推出“译文学生文库”第二辑产品。

此外,我们还将完成上海市文创在建类资助项目——“人工智能与合成数据驱动的高质量多语种平行语料库构建和应用”,并将数字业务的重点全面转向音视频课程,积极争取更多优质作者和原创资源。在“十五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中,我们将以此为契机,推动新一轮的改革发展,探索出版社在新形势下持续成长的路径。面对“十五五”期间出版市场更为错综复杂和不利因素增加的形势,当务之急是通过规划调研找到新的发展机遇,从而形成共识、树立信心。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 韩敬群:

2025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时间节点,距离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仅剩十年。而文学强国,正是文化强国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文学出版工作者,我一直深感责任重大。

回顾过去的五年,中国作协、广大作家以及各地的作协、出版社都在不遗余力地创作和推出优秀作品。中国作协提出了“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和“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并在此期间评选出了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重要奖项。我们需要认真地去审视过去走过的路,看看我们整个中国的文学界和出版界,为这个时代提供了哪些有价值的作品。

在这个时间段,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确实推出了一批优秀作品,如《云中记》《流俗地》《北上》《宝水》《云落》等。我期待像徐则臣老师、乔叶老师这样的优秀作家,能够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继续挑战自我,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就像阿来老师在《尘埃落定》获奖二十年后,又成功创作出超越自我的《云中记》一样,我希望他们也能不断突破,再创佳绩。

《出版人》2025年,有哪些重点产品通过并已经或即将进入出版流程?在内容层面有何亮点?

北京大学出版社总编辑 汲传波:

2025年北大社各个学科专业方向重点选题亮点纷呈,有很多值得期待的好书:

文学重点选题有北京大学洪子诚教授的《岁月的留痕:当代作家和学人杂论》和美国加州圣玛丽学院徐贲教授的《陌异与洞见:通识教育的人文主题阅读》。前者整体上延续了《我的阅读史》《读作品记》《当代文学中的世界文学》等著作的研究思路,选取现有讨论不多的研究对象或角度,在综合研究各类文献的基础上,探索新的研究空间。后者通过“主题阅读”来探讨非现实主义或超写实文学作品的人文启蒙意义和作用。这些作品承载着新的、有活力的哲学思想,能够为改变当下普遍固化的思维方式和肤浅的情感模式开辟一条人文启蒙的路径。

历史重点选题有《世界:一部历史(第3版)(上中下)》《世界简史:变迁与延续的主要模式(第8版)》《20世纪欧洲简史:从1900年至今(第三版)》《西欧中世纪史(第六版)》《丝绸的全球史》《以色列史话》《中国失宝记》。《世界:一部历史(第3版)(上中下)》是一部别开生面的鸿篇巨制(原著近1100页,约150万字),是一部关于我们的星球、世界和这个世界里的人及自然的杰作。正如书名《世界:一部历史》所显示的,这不是一部史书,它关注的主体是世界(是自冰川时代以来人类得以产生和存在的整个世界),历史只是其“看”世界的方法和视角。因为站在了这样的高度,所以“世界”的故事里有以文明的形成、影响和变革统领的人类内部的“分”与“合”;也有人类与自然界的其他物种、自然环境和星球的相互关联。《丝绸的全球史》作者赵丰教授担任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多年,他从丝绸着手,使用了大量一手调查资料及对馆藏文物的广泛研究,以全球史的视野对数千年来中国的丝绸文化,包括其兴起、发展,相关的技术、艺术、历史传说、传播和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做了明晰的阐述,是一部系统、完善的丝绸通史。

哲学重点选题有赵敦华教授的《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王博教授领衔主编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十二讲》以及汪民安教授的《追寻现代性》。《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以十五讲的篇幅展示了19世纪后期一直到现在的西方哲学的重要思想、观点、理论、流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十二讲》入选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哲学社会科学学术通俗读物项目,从哲学的角度审视中华文明的“万古江河”,特别是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波澜壮阔。《追寻现代性》从现代性概念出发,通过对现代性现象的独特分析和对现代性经典文本深入浅出的细腻解读,勾勒出现代性这一历史和时代现象的轮廓。作者希望通过这一视角,思索当下的现代性问题,为新一代的年轻人更好地成长提供一种认知社会的方式。

艺术重点选题有高居翰教授的《凝视往昔:中国艺术专题20讲》以及《看电影的艺术(第10版)》。前者融汇了作者美国著名艺术史家高居翰先生一生广博的学识与细腻、敏感的阅画经验,是通过风格分析研究中国绘画史的典范。后者为美国热门电影教材,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四百余所高校采用,全书分15章,附有五百余幅插图,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电影在操作层面、理论层面和普通欣赏层面的知识、技巧和方法,展现了电影作为艺术、技术和作为产业、作为社会的反射文本的多重角色。

经济方面重点选题有《经济学原理(第10版):微观经济学分册》《经济学原理(第10版):宏观经济学分册》。哈佛大学曼昆教授的《经济学原理》是世界公认的经典经济学入门读物,书中包含了大量贴近生活的案例研究和政策讨论,中文版累计销售数百万套。与同类书相比,该书最大的特点在于更多地强调经济学原理的应用和思维方式的培养,而不是经济学模型。

法学重点选题有《数字司法的中国模式》《中国民法典实务评注》《私权的分析与建构:民法的分析法学基础(第二版)》《一辩击中:刑事律师如何辩护》。《数字司法的中国模式》由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牵头组织编写,结合浙江省法院系统在数字司法领域的成功经验,系统总结了中国在数字法院建设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值得世界各国学习借鉴。《私权的分析与建构:民法的分析法学基础(第二版)》是中国民法领域一次系统性地用分析法学对私权的理论体系进行分析和构建的重要理论尝试,具有开拓性理论奠基意义。

教育重点选题有《批判性思维是如何养成的》《跨学科研究中的案例研究》。前者汇集了牛津大学各学科中富有辅导经验的导师们的观点。在重科研、轻教学,重研究生培养、轻本科生培养的高教语境中,该书捍卫了本科生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在高教专业化、职业化氛围甚嚣尘上的趋势下,该书捍卫了批判性思维的尊严。后者是关于跨学科研究中的案例研究的经典著作,由雷普克与跨学科研究领域的领先学者内维尔、绍斯塔克合作撰写,精选了跨学科研究中的多个案例研究,系统、全面地展示了跨学科研究中兼具复杂性和挑战性的案例研究的过程、方法和前景。

科技重点选题有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大气复合污染成因与应对机制”、《Perry小鼠实操初级教程》《美丽的数学》《立心之约——中学生AI微课十讲》。《Perry小鼠实操初级教程》通过将小鼠实验常用术式详细分解,设立重要计分点,力求在全球率先建立规范、标准的小鼠操作规程。《美丽的数学》精选100个数学公式(定理),以趣味故事的形式阐述它们背后的典故、证明方法,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让读者在掌握公式的同时,了解公式的起源、发展过程和应用场景,更加深刻地领略数学的无穷魅力和人类的非凡智慧。《立心之约——中学生AI微课十讲》,是朱松纯院士给中学生讲授关于人工智能(AI)是什么、研究什么及其应用与发展现状的科普读物。

其他重点选题还有:知名时事评论员、华中科技大学曹林教授的《时评中国5》和《快思手与多面手》,分别荟萃了作者近年新闻时评写作的精华以及二十年新闻从业经历、十多年新闻教育实践和新闻研究成果的核心知识;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前院长、著名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教授的《社会学(第九版)》,对社会学的介绍仍然具有无与伦比的活力、吸引力和权威性,帮助读者看到社会学思维的持久价值;美国著名的园艺学教授琳达·查尔克-斯科特《植物的秘密生活》,将植物世界的奇异科学带入多彩的生活中来,引用植物生理学方面的最新研究,使用精美绝伦的彩色照片和直白晓畅的语言,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解说植物生长过程中与水、肥、光、土壤等相关的众多谜团。

另外,学术普及类图书“启笛”品牌下的重点产品也非常值得期待:传统文化方面,著名红学家周岭的《探秘曹雪芹》,作家严优“中国神幻经典研究”系列的第三部《诸怪纪》,中央美院王其钧教授的《中国形:古人的造物智慧》等;历史方面,地缘历史系列之《中欧》《不列颠及不列颠海》《东方问题》《俄国在中亚》《西方:十四个人生跨度的新历史》《南方:南美洲的观察与印象》等;通识方面,闪读大师之今读蔡元培系列;非虚构方面,知名田野研究专家吕德文教授的《鲁磨路:城管、小贩与街头秩序的生成》等。

上海译文出版社总编辑 马胜:

《英汉大词典》(第3版)目前已经进入封面打样流程,计划于2025年上半年全面上市。这是该词典继1989年首版和2007年第2版之后的又一次重要更新。作为国家辞书编纂出版规划的重点项目,《英汉大词典》自1975年立项以来,始终肩负着服务国家语言战略和文化战略的使命。

《英汉大词典》(第3版)为单卷本大型英汉类工具书,约2000万字,收录25万条目,涵盖语词与百科内容。词典在继承前两版优势的基础上,注重语言共时性与历时性的结合,系统梳理了英语与汉语的对应关系,并增补了大量新词、热词及专业术语,反映了英语语言的最新发展和汉语表达的变迁。同时,词典在学科知识体系上进行了全面勘校和升级,覆盖自然科学、哲学社科、文学艺术等90多个领域。

“译文学生文库”(第二辑)的排校工作目前也在有序开展。《安徒生童话》《汤姆·索亚历险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小王子》 《昆虫记》《海底两万里》《鲁滨孙历险记》 《爱丽丝漫游奇境》的加入将使这套书系的内容更加丰富。书系将继续以“一书一码”的载体,通过音视频导读等融合产品服务读者,助力校园阅读活动的开展和课后延时服务的补充。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 韩敬群:

作为出版人,我一直在思考如何与当代作家携手,为这个时代留下更多精品力作。我们2025年有一系列重要作品推出,比如范小青老师的《江山故宅》、范稳老师的《青云梯》、朱辉老师的《万川归》、季栋梁老师的《垄上三部曲》、阿舍的《善本》、弋舟的《潋滟》等。除了长篇小说,我们还将推出一批优秀的非虚构作品,像张庆国老师的《绿色的火焰》《千山飞鸟》,汗漫老师的《既见君子》,以及雷平阳老师的新诗集,孟繁华老师的小说批评著作等。此外,我们还在推进“名家讲经典”系列,已经出版了徐则臣老师的《寻找理想作家》,后续还会有阎晶明老师的《经典的炼成》、杨庆祥老师写路遥的作品、张惠雯写《瓦尔登湖》的作品、北大吴晓东老师写黑塞的作品等。

目前,这些作品有的已经来稿,有的正在创作中。当然,要创作出体现时代水准的好作品,需要长期的努力,我们要尊重文学规律,坚持长期主义,耐心地等待、陪护和扶持作家创作。

除了为时代留下代表作,我们还希望为城市留下代表作。作为一家在北京的出版社,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扶持对北京的书写,展现当代北京的生活。2024年我们出版了辽京老师的《白露春分》,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2025年我们还会出版薛艳萍的《北平无恙》、侯磊老师关于北京的书、徐坤老师的《花家地》,石一枫的《北京之北》等。我们希望能够发现和培养更多北京本土作家,出版更多关于北京的优秀作品。

我们出版社虽然立足北京,但也面向全国,也就是“宅兹北京,放眼全国”。我们会学习其他省市在在地书写方面的经验,比如上海。上海有金宇澄先生的《繁花》这样书写上海的代表作,还有像滕肖澜老师等这样长期专注于书写上海当代生活的优秀作家。北京也有很多优秀作家,我们要去挖掘和培养,在书写北京当代生活方面,我们要向上海学习,努力为北京留下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出版人》:未来,将有哪些关键举措保证优质选题和高质量内容的产出?

北京大学出版社总编辑 汲传波:

北大社将在编辑力量调配、审稿支持、书号和CIP申请、印刷安排上对重点图书予以优先支持、重点保障,尤其是出版社将协调社内外资源为编辑提供编校人员支持和技术支持。牢固树立在生产环节以编辑为中心的理念,将通过考核引导和政策支持,充分调动一线编辑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编辑的活力与创造力,给编辑更多的需求调研、主动策划、争抢好选题的时间,多出好书。另外,北大社将更加重视选题质量和图书编校质量,可出可不出的书坚决不出。

上海译文出版社总编辑 马胜:

译文社始终坚持推进纸电声创课一体化的“全版权、多形态”出版战略,近年来大力拓展出版门类特别是原创作品版权,选题开发和优质版权资源发掘能力进一步增强。各编辑部门选题论证会机制不断优化,年中社里启动“十五五”规划出版调研工作,召开了编辑工作领导专题会、编辑室动员会,社长、总编辑逐一与各编辑部门确定调研任务,通过前期市场分析对未来发展方向等重大问题初步达成一些共识。这将为未来一段时间内优质选题和高质量内容的产出提供保证。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 韩敬群: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多年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和体系,以保证优质内容的产出。

我们始终坚定地奉行好作品主义,秉持文本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近几年,在“五个一工程”评奖工作中,我们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位居全国第一。然而,在奖项之外,出版好书才是我内心一直追求的目标。有些书即便没有获奖,但在我心中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比如最近,我们推广《白露春分》和《扬兮镇诗篇》所投入的精力,与推广张楚的《云落》、乔叶的《宝水》时没有差别。在我看来,作者的知名度并不重要,只要作品足够优秀,就值得我们全力推广。

《扬兮镇诗篇》的作者许言午其实是一位写作实力很强的作者,十多年前他就能在《收获》上发表长篇作品。要知道,在《收获》上发表长篇是非常困难的,这足以证明他的写作实力。只是因为他十多年没有动笔写作,大家才渐渐淡忘了他。我一直觉得不能低估中国广大普通写作者的力量,我相信未来很可能会有优秀的作品从他们当中诞生。

说到现在的出版市场环境,我认为对普通写作者来说,已经比以前要友好很多。我从事出版工作多年,深知一个没有名气的写作者想要在出版社层层选题论证、一审二审三审的体系下脱颖而出有多艰难。2024年我去马来西亚参加“花踪文学奖”的评审和颁奖活动,在一个名为“边陲与中心”的沙龙上,我提到“边陲与中心”是一个可变的概念。就像阿来老师,现在他是中国文坛的杰出代表,可当年他只是边陲之地的一个普通作家。如今,有才华的写作者更容易被发现和挖掘,而且像我一样秉持“文本面前人人平等”观念的人也越来越多。

在我看来,创作出好作品并非名作家的专属,名作家也可能写出一般的作品,而普通作者同样能创作出优秀之作。因此,我只看重作品本身的质量,而不会在意作者的名气大小。

《出版人》如何预测和应对2025年出版业选题和内容方面的趋势变化?

北京大学出版社总编辑 汲传波:

环境在变化,技术在进步,市场在变化,读者需求也在发生变化。面对不确定的外部环境,我们认为应该要保持定力,不盲目激进,也不随波逐流,要做优做强自己的主业,以读者为中心,不断加大优质教材和精品学术图书(包括学术普及图书)的供给,坚决淘汰平庸图书和低水平重复图书,坚定不移开展数字化转型的探索,坚定不移开展传统出版向知识服务、教育服务转型的探索,守正创新,不断推动出版社高质量发展。

上海译文出版社总编辑 马胜:

近年来,我社从“陈伯吹新儿童文学创作大赛”中发现,原创童书在题材、主题和呈现形式上都有新的变化和气象。2025年译文社将继续做好赛事举办和“陈伯吹新儿童文学创作大赛”“桂冠书系”的出版工作。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 韩敬群:

出版本身充满未知和变数,每次茅盾文学奖评选就如同集中释放了一批优秀作品,作家们创作有自己的节奏,一般不会在评奖后的第二年就立刻推出特别优秀的作品,这是正常现象。2024年也有几部相当不错的作品。像张楚的《云落》,在我看来非常出彩;叶兆言的《璩家花园》,虽然我还没来得及阅读,但外界的反响很不错;还有李修文老师的《猛虎下山》等,这些作品都可圈可点。从我的判断来说,2025年长篇小说的数量可能会有所增加。2025年恰逢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在主题出版方面,相关选题应该会有所增多。然而,随着时间流逝,这些历史事件距离我们越来越远,作家们缺少亲身经历,书写和挖掘这些过往历史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况且此前已经有大量相关作品问世,想要写出新意并非易事。我社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筹备工作。如邀请张庆国老师创作了《绿色的火焰》,罗伟章老师也在创作一部相关题材的长篇。不过我们并不急于求成,一切顺其自然。

Read Previous

最适合首个“人类非遗版”春节的伴手礼!冯骥才《过年书》火热出炉

Read Next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几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