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力的文艺复兴:贝伦森经典的东方重生之路

于艺术出版之广袤天地间,每一部经典著作的问世,皆宛如一场精心雕琢、熠熠生辉的艺术盛典。其背后,凝聚着编辑团队无数个日夜的心血与热忱。伯纳德·贝伦森著《文艺复兴的意大利画家》中文版的编辑策划历程,对我而言,绝非仅仅是职业生涯中的一次普通尝试,而是一场满怀热情与使命感的艺术探寻之路。作为编辑,我深度参与从选题构思、图书策划到书籍推广的每一个关键环节,有幸见证这部西方艺术经典在东方文化的滋养下,焕发出全新的活力。

一、选题策划:探寻艺术经典在东方的机遇

(一)初遇贝伦森的艺术世界

初次与伯纳德·贝伦森的《文艺复兴的意大利画家》邂逅,是在梳理艺术史研究资料之时。贝伦森于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研究领域,堪称泰山北斗,其在西方艺术界的崇高地位令人敬仰。他耗费14年光阴撰写的这部巨著,在当时开创性地提出“触觉值”“空间构图”“提升生命价值”等美学概念。这些理论,不仅革新了人们对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认知,更成为后世艺术研究与鉴定的重要准则。这部作品在西方艺术史研究领域备受赞誉,荣膺“塑造美术史的十六书”之一,被哈佛大学列为艺术通识课程,亦是世界各大图书馆的必藏书目。然而,审视国内艺术出版市场,尽管文艺复兴题材的书籍琳琅满目,但贝伦森的这部经典却一直未有中文版问世。这一发现,让我敏锐地捕捉到其中蕴含的巨大价值与潜在机遇,仿佛发现了一座隐匿于尘世的艺术宝藏,亟待我们去挖掘与呈现。

图1 贝伦森在I Tatti花园前。贝伦森晚年将I Tatti和藏品捐赠给了母校哈佛大学,这里现今为哈佛大学意大利文艺复兴研究中心和贝伦森图书馆

(二)洞察市场需求的缺口

当下,国内文化艺术事业蓬勃发展,艺术爱好者群体日益壮大,大众对艺术知识的渴望如饥似渴,西方艺术收藏在国内也渐趋火热,成为备受瞩目的领域。越来越多的藏家将目光投向西方艺术作品,从古典绘画到现代艺术,各类藏品纷纷涌入国内收藏市场。

然而,西方绘画的鉴定工作颇具挑战性。要准确鉴定一幅西方绘画,鉴定者不仅需对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画家的独有技法了如指掌,还必须对艺术市场的运作规律有深刻理解,并具备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在这一领域的专业知识普及程度尚不理想,导致收藏家们在收藏过程中经常感到迷茫和困惑,迫切需要专业的鉴定理论来提供指导。

近年来,西方艺术展览在我国频繁举行,为公众带来了丰富的视觉享受。2023年,上海博物馆与英国国家美术馆合作推出的“从波提切利到梵高”展览,通过八个时期的流派板块展示了五十二幅名作,生动呈现了欧洲绘画的发展历程,吸引了大量艺术爱好者。同年年底,上海博物馆又举办了“对话达·芬奇——文艺复兴与东方美学艺术特展”。2025年1月22日,上海博物馆与日本POLA美术馆及日本经济新闻社联合举办的“印象·派对:POLA美术馆藏印象派艺术大展”也将如期开幕。

此外,国内众多艺术和文博机构也与国外博物馆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例如,上海浦东美术馆与英国泰特美术馆签约,为中国观众带来了“动感视界:来自泰特美术馆的欧普与动态艺术馆藏”以及“对话透纳:崇高的回响”。上海东一美术馆与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的长期合作,举办了“乌菲齐大师自画像”和“波提切利与文艺复兴”等大型展览。今年,浦东美术馆也宣布了即将举办的奥赛博物馆超级大展的消息。这些展览所引发的热潮,不仅体现了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包容与开放精神,也极大地提升了中国观众对西方艺术的兴趣。

图2 “波提切利与文艺复兴”展海报

尽管展览活动如火如荼,但关于西方艺术的书籍却存在一定的不足,要么缺乏学术深度,要么过于专业而难以理解。上海书画出版社,作为一家专业的艺术图书出版机构,在书画、文博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却始终未停止对西方艺术领域的关注。本社荣幸推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艺术的故事》译者范景中的著作《艺术与文明:西方美术史讲稿》三部曲,该书可被视为艺术通史的典范之作。同时,针对读者对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浓厚兴趣,我们精心挑选了这本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文艺复兴的意大利画家》。

图3 《艺术与文明:西方美术史稿》,范景中著,上海书画出版社

该著作曾在美国市场取得巨大成功,自1930年首次由牛津大学克拉伦登出版社发行以来,数周内销量即达六万册。作者贝伦森在西方艺术鉴定领域享有崇高地位,他促进了20世纪初期美国收藏家对文艺复兴杰作的系统性收藏,并为艺术鉴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对国内读者而言,其作品具有显著的借鉴意义。

此书不仅为专业学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还为艺术爱好者开启了了解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绘画艺术的大门,同时为西方绘画的收藏者和爱好者提供了宝贵的鉴定指导,预示着其市场潜力巨大。

(三)把握特殊节点的契机

2025年,恰值贝伦森一百六十周年诞辰,亦是《文艺复兴的意大利画家》系列首次付梓九十五周年。于这一别具意义的时间节点推出中文版,可谓意义深远。此举不仅是对贝伦森这位伟大艺术鉴赏大家的崇高礼赞,更是为国内艺术界搭建了深入探讨、传承其学术思想的珍贵平台。通过出版中文版,能够让更多中文读者领略贝伦森艺术理论的独特魅力,助力国内艺术研究接轨国际前沿学术成果,为推动国内艺术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一份心力。

图4 《文艺复兴的意大利画家》书影

二、译者选择:寻找跨越文化的艺术桥梁

(一)明确译者的严苛标准

翻译质量,乃是决定本书中文版成败的关键要素之一。鉴于《文艺复兴的意大利画家》内容涵盖大量专业艺术史知识、复杂美学概念,以及众多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人名、地名与艺术术语,故而对译者要求颇高。译者不仅需具备精湛的英文造诣,能够精准无误地理解并翻译原著中的每一词句,更要拥有深厚的艺术史专业积淀,熟稔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文化、艺术背景知识,如此方能在翻译过程中,精准传递原著的学术内涵与艺术韵味。此外,卓越的文字表达能力亦不可或缺,译者需以流畅、优美的中文,将贝伦森的思想呈现于中国读者眼前,使读者在阅读时仿若直接研读原著,沉浸其中。

(二)寻觅理想的译者人选

为觅得最为契合的译者,我们展开了广泛且深入的调研工作。浏览各类艺术史学术文献,虚心求教艺术史领域的专家学者,并悉心研读相关翻译佳作,由此逐渐筛选出数位在艺术史翻译领域表现卓越的潜在译者。经进一步沟通与了解,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李骁进入我们的视野。李骁毕业于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长期深耕艺格敷词、图像志与图像学研究领域,在艺术史方面积累了深厚的学术底蕴。其过往翻译作品,不仅展现出高超的语言转换技巧,更彰显出对艺术专业知识的精准把握。与李骁接触后,我们发现他对贝伦森的作品满怀热忱,对翻译这部经典著作有强烈的意愿与坚定的信心,这使我们坚信,他便是我们寻觅的理想译者。

三、图版处理:打造沉浸式的艺术视觉盛宴

(一)精心筛选增补图片

在艺术类书籍中,图像资料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欣赏到艺术作品的独特魅力。鉴于原作出版距今已逾百年,图像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有所限制,为了向读者提供更为丰富和全面的视觉体验,我们决定对图版进行大规模的筛选和补充。在筛选图像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与文字内容紧密相连的原则,每一幅图像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以确保它们能够精确地展现文中所描述的艺术作品及其独特的绘画风格。最终,本书收录了超过100位文艺复兴时期大师的270余幅杰作,这些图像覆盖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众多画家及其风格,尤其是那些鲜为人知的画家,为读者呈现了一场纸上文艺复兴艺术的盛宴。

图5 《文艺复兴的意大利画家》书影

(二)匠心设计图文排版

为实现图片与文字的完美融合,达到最佳阅读效果,我们在排版设计上倾注了大量时间与心血,依据不同章节内容与图片特点,设计了多种别具匠心的排版方式。对于一些具有重要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的大型作品,采用跨页排版,充分展现作品全貌与细节,让读者深切感受作品的震撼力与艺术魅力;对于多幅小型作品,则采用拼图或并列排版,便于读者对比欣赏,分析不同画家的风格差异与艺术特色。同时,在每幅图片旁添加简洁明了的图注,注明作品名称、创作年代、收藏地点等关键信息,使读者在欣赏图片的同时,能快速获取相关知识,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与记忆。

图6 《文艺复兴的意大利画家》书影

四、前言撰写:开启理解艺术经典之门

(一)保留原版经典前言

1952年英文版前言,是贝伦森对自身创作历程与学术思想的深刻总结,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与学术价值。在中文版中保留此篇前言,能让读者直接体悟贝伦森的创作初衷、思考过程,以及他对文艺复兴意大利绘画的独到见解。通过研读原版前言,读者可更好地理解贝伦森撰写这部著作时的时代背景与学术环境,为深入阅读、理解全书内容筑牢坚实基础。

(二)邀请专家撰写引导前言

为促进中文读者对贝伦森艺术理论与美学思想的深入理解,我们荣幸邀请了两位在贝伦森研究领域具有深厚造诣的专家,为中文版撰写前言。雪城大学佛罗伦萨分校的授课教授、前哈佛大学意大利文艺复兴研究中心副主任乔纳森·K. 奈尔逊,从国际学术的视角,详尽阐释了贝伦森在西方艺术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及其深远的影响,以及他对东方艺术的兴趣与探索。他的前言为中国读者提供了一扇洞悉贝伦森思想的窗口。中国美术学院的博士、贝伦森艺术理论研究者曾四凯,结合国内艺术研究的现状与特点,深入阐释了贝伦森的美学概念与研究方法,为读者提供了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阅读指导。他的前言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领会和吸收书中的精粹。这两篇中文版前言,宛如两把智慧之钥,为读者开启了深入理解《文艺复兴的意大利画家》这部经典著作的大门。

图7《文艺复兴的意大利画家》书影

五、书籍设计:赋予艺术经典独特的东方韵致

(一)封面函套尽显艺术风华

封面与函套作为书籍的外在表征,直接关系到读者的初步印象。在封面设计方面,我们采纳了文艺复兴时期大师波提切利与提香笔下的“花神”形象。该形象充分展现了文艺复兴艺术的唯美造型与细腻笔触,能够立即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激发其阅读兴趣。至于函套的图案,我们选择了文艺复兴时期大师弗拉·安杰利科的《圣母领报》中的天使形象,并通过精致的烫蓝、烫金工艺进行雕饰。贝伦森对安杰利科的作品评价极高,并曾为其撰写了专著。因此,选用安杰利科的代表作作为函套的主视觉元素,也是对贝伦森学术史的一种致敬。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与设计师反复研讨,搜集了多部原著的封面作为参考。我们力求借封面与函套之设计,将文艺复兴艺术的独特魅力与东方文化的审美意趣完美交融,打造出兼具艺术感染力与收藏价值的书籍外观。

图8《文艺复兴的意大利画家》书影

(二)内页排版营造阅读雅境

内页排版的品质,直接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排版时,我们注重细节把控,致力于为读者营造舒适、愉悦的阅读氛围。书籍采用16开精装形制,内页选用高品质艺术纸,以全彩四色高精印刷。此纸张能精准还原图片色彩与质感,使读者仿若亲见原作。字体选择上,采用简洁大方且具艺术感的字体,确保文字清晰易读,与书籍艺术风格相得益彰。同时,合理规划行间距与页边距,避免页面拥塞,让读者阅读时不致产生视觉疲劳,得以全身心沉浸于艺术世界。

图9《文艺复兴的意大利画家》书影

六、结语:编辑力的文艺复兴

从贝伦森重新界定艺术鉴赏维度,到当代编辑重塑出版价值链,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实践表明:真正的经典重生,实则是编辑力的创造性转化。当我们的编辑团队将古典色彩理论融入纸张质感,将艺术构图转化为版式语言,可能我们所希望传达的是文艺复兴的核心精神——让古老智慧在当代语境中重焕生机。

在数字技术解构传统出版的当下,在AI逐渐取代传统行业的现实下,我们应该思考:编辑力如何觉醒?或许《文艺复兴的意大利画家》的出版实践可以证明一点:编辑力的终极价值,在于构建连接历史与未来、学术与大众、物质与精神的文化生态系统。编辑不再只是文字的处理者,更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推动者。

文 | 上海书画出版社 黄坤峰

Read Previous

论坛直击 | 开幕!第九届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

Read Next

穿越时空的对话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