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文化京津冀FM”的电波里流淌着书香与童心的对话。儿童文学作家王苗携新作《书苗》做客节目,与文学评论家冷林蔚共同探讨这部以古籍修复为经纬,串联起文化传承与童年成长的儿童小说。作品通过百年时光隧道,将北京琉璃厂的文化密码、京津冀地域风韵与儿童心灵成长巧妙编织,成就了一部既有文学质地又具教育温度的创新之作。
创作溯源:从纸页微光到薪火相传
玻璃橱窗前的千年凝望
王苗在对谈中提到,在北大求学时的一门古籍鉴赏课成为了她的创作契机。当她隔着玻璃橱窗凝视宋代典籍时,被跨越千年的纸张与墨迹震撼:“这些古籍历经兵虫水火,能留存至今,背后定是无数护书人的坚守。”而《书苗》中影刻版殿本《诗经》的修复故事,让冷门的古籍保护专业在文学里开出温暖的花。
时光折页里的拼图游戏
小说采用多时空嵌套的叙事结构,现代女孩书苗与书痴爸爸的淘书经历——在潘家园淘到一本古籍《诗经》,如多米诺骨牌般推开了民国书商的护书笔记、抗战学者的著书传奇、古书医生的修复妙方。冷林蔚形容这种设计:“每一章都像拼图,最终拼出文化传承的宏大图景,这种设计对儿童读者既是智力挑战,也是阅读乐趣。”
破土而出的文化萌芽
谈及与自己本名“撞衫”的书名,王苗羞涩一笑:“编辑说这是天赐的隐喻——既是故事里那个在书香浸润下抽枝展叶的小姑娘,也是每个孩子心中亟待浇灌的文化种子。”从最初的羞赧到如今的笃定,这个充满生长力的名字,最终成为贯穿全书的灵魂注脚。
文化肌理:地域记忆的文学显影
琉璃厂的书香江湖
为还原民国书业的烟火气,王苗在档案馆泛黄的行业志里打捞细节:沧州帮修书匠人袖口沾染的松烟墨、南纸店空气里浮动的宣纸沉香、落花胡同青砖上深深的车辙印。冷林蔚赞叹:”这些带着包浆的细节,让虚构的故事生长在真实的文化土壤里。”
《诗经》的永恒心跳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如金色丝线穿梭时空,将不同年代的人物的命运编织成网。冷林蔚指出:“《诗经》的质朴与永恒,恰如文化传承的本质——跨越时代仍能引发共鸣。”
流动的文化版图
书中提及书苗的爸爸因家中空间有限,只能选择在郊区租用书架,放置自己心爱的藏书。而这样的细节,得到了许多爱书人的共鸣,王苗身边就有朋友在北京藏书,去天津租书库的真实经历。王苗坦言:“作为新北京人,我想写出这座城市的包容性——它既保留胡同、故宫的厚重,也激发周边地域的活力。”
童心播种:让传统活在故事里
拒绝说教,用故事激发兴趣
王苗强调:“孩子天然抗拒‘你应该读书’的训导,但会被‘书背后的秘密’吸引。”书中通过古籍修复谜题、燕京大学教授的抗战往事等情节,让历史变得可触可感。
全球视野下的文化寻根
冷林蔚特别赞赏书中的跨国界叙事:当墨尔本森林民宿的邮件穿越时空,与琉璃厂泛黄信笺产生量子纠缠般的共振,儿童文学的格局瞬间开阔。“这种设计既让孩子看见世界的辽阔,又懂得回望来路的深意。”
书香浸润的亲子空间
关于阅读,书中对“电子书与纸质书”“诗无达诂”等话题的探讨,为亲子对话提供空间。王苗引用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认为不必强求孩子立刻理解书本深意,沉浸阅读氛围本身就是收获。
访谈尾声,冷林蔚总结道:“《书苗》的独特在于,它既是儿童小说,也是文化档案。王苗用小说家的笔法,完成了历史学者未竟的叙事。合起书本,所有人都将感受到一股蓬勃生长的文化力量——当虚构的书苗在成长,现实的文化幼苗已经破土。”
(本文据《文化京津冀》2025年3月4日访谈实录精编)
《书 苗》
王苗 著
朱晨 绘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定价:35.00元
《书苗》是一部以“书”为主题、以古籍修复为线索的长篇儿童小说。作者王苗通过巧妙的叙述,串联起“书痴”父女的修书之旅、书斋师徒的护书之道以及爱国教授的著书传奇,生动展现古籍修复、雕版印刷等中华传统技艺,塑造了一批坚守文化气节的爱书人群像,谱写了跨越百年、波澜壮阔的关于书的史诗。该书创新性地呼应了在古籍保护与传承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为青少年开启了一扇通往书香世界的文化之门。
作者介绍
王苗,中国作协会员,北京作协签约作家,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著有长篇小说《国色天香》《石上生花》等。获冰心儿童图书奖、《儿童文学》金近奖、上海好童书提名奖等荣誉。作品入选江苏省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农家书屋、全国中小学图书馆推荐书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