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声里的历史记忆 ——《谁在林中歌唱》对谈会在京召开

近日,一场主题为“歌声里的历史记忆”的对谈会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召开。
《谁在林中歌唱》以其深沉的历史底蕴和感人至深的情节,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东北抗联英勇抗日的壮丽画卷。作品以少年张广德自述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普通孩子在战火之下的成长故事。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晖、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崔昕平和《十月少年文学》副主编冷林蔚和《谁在林中歌唱》的作者张忠诚一起为读者们解读作品背后的动人故事。


陈晖:现实主义题材的浪漫书写

这部革命英雄主义交汇着革命浪漫主义的作品,实际上是一种现实主义的书写,因为它是在扎实的史料、浓郁的地域特色和丰厚的生活积累的基础上被创作出来的,书中很多细节,比如烤松子、捡站干木等,都体现了浓厚的现实主义质感。
《谁在林中歌唱》是张忠诚继“东北抗联三部曲”(《柿子地》《土炮》《龙眼传》)之后,又一部以东北抗联为背景的儿童文学作品。孩子的成长书写一直是儿童文学的传统题材。但基于史料的历史还原书写是相对欠缺的。因此,这部作品无疑为成长书写带来特别的文学面貌和创新的文学状态。这部革命英雄主义交汇着革命浪漫主义的作品,实际上是一种现实主义的书写,因为它是在扎实的史料、浓郁的地域特色和丰厚的生活积累的基础上被创作出来的,书中很多细节,比如烤松子、捡站干木等,都体现了浓厚的现实主义质感。这些细节不仅让这部作品拥有了一种素朴的质地,更反映了儿童文学书写的艺术状态:写实的、生活的、素朴的、扎实的、筋道的、有分量和力量的。
在战争题材书写中,对于死亡与痛苦的书写是不可避免的。这里面有一个需要衡量的维度:读者年龄。作者要考虑读者的心理承受能力,战争中的死亡,或者说战争中残酷的一面,其中的尺度该如何把握。这部作品不可避免地提到了死亡:哥哥的死亡,父亲的死亡,桦桦的死亡……但是张忠诚并没有直接地或直白地去描述血腥的死亡场景,而是将其内化为主人公的痛苦,含蓄地表现死亡残酷的一面。比如小德子抱着树歌唱,他的思念,他的失去,他对敌人的愤怒……张忠诚都处理得更加含蓄。但即使是这样,读者还是能借此感受到那一段历史的血与火。正因为战争的残酷和反人道,我们才会珍惜和平,才会更好地理解战士们的牺牲和他们对国家的贡献,从而缅怀他们,纪念他们。

崔昕平:作家寻找故事的主题创作

《谁在林中歌唱》不是一个主题寻找作家的创作,而是一个作家寻找故事的创作,是这个故事的内涵在激励着作家投入创作。
《谁在林中歌唱》不是一个主题寻找作家的创作,而是一个作家寻找故事的创作,是这个故事的内涵在激励着作家投入创作,这就使得这部作品呈现出了极强的文学性。小说的开篇很有讲头:十岁那年的冬天,我第一次走进了密林。短短一句话就让我们感受到了时间与空间的穿越,同时迅速捕捉到一个信息:这个老人一定是一个不一般的老人,这个故事一定是一个不一般的故事,这个作家也一定是一个不一般的作家。
进入现代以来,作家们的创作相比过去有了很大的转变,其中之一就是对于传统线性叙事的反叛。在这部作品中,张忠诚对于小德子的成长书写有详有略,他的前两三年是精笔细写的,每一关怎么过,每一个季节怎么度过,怎样去维持生命,怎样去战斗……都有非常细致的书写。及至后面的那几年,作者大跨度书写,即艰难的岁月占据了主要内容,和平年代则跨越表现。因为这一特殊的时序处理,苍叔之后的两处情绪宣泄恰到好处、引人共鸣。一个是和平年代里,苍叔在林场小学升国旗奏国歌时痛哭不止,一个是苍叔和小德子再一次回到埋藏着战友的那片土地的时候,抱着白桦树痛哭不止。正是作者在前两三年的慢步书写,才让和平年代的情感宣泄来得那么自然。

冷林蔚:儿童战争题材的诗性书写
小说记录下那些唱歌的人和那些关于歌唱的故事,这个独特的视角让艰辛、苦涩、冰冷、残酷的战地往事变得柔和、温暖,是一种饱含感情的诗性书写,这也是作家对于战争题材儿童小说创作的新探索。
《谁在林中歌唱》这个书名听上去像是一部清新隽永的散文集或者诗集,事实上它却是一部以战争岁月为背景的儿童小说,是一部充满苦难与泪水的作品。但是故事里的人在面对苦难时,没有一直流泪,而是选择了歌唱,用歌声驱散死亡的阴霾,用歌声创造前进的希望。小说记录下那些唱歌的人和那些关于歌唱的故事,这个独特的视角让艰辛、苦涩、冰冷、残酷的战地往事变得柔和、温暖,是一种饱含感情的诗性书写,这也是作家对于战争题材儿童小说创作的新探索。
让这部小说充满诗性色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作品独特的叙事风格,作者在后记中曾说,这是一部“一个人的口述史”,是一个叫小德子的少年讲述曾经发生的故事,所以整部作品带有一种回忆的口吻,就仿佛是加了时光的滤镜,带上了某种感伤的色彩。第一人称的视角让叙事更加个人化,也带有更加浓厚的抒情性,某些段落仿佛是梦呓般的个人独白,某些段落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种笔调营造出忧郁、悠长的意境氛围,是体现作家个人风格的独特书写。

张忠诚:送给平凡人的战歌
我希望能够以歌唱的方式,让整部小说的叙事充满抒情性。我希望歌唱那个年代,也希望歌颂那个年代的人。这就是我选择用歌唱的方式来写这部作品的缘由。

张忠诚曾说,《谁在林中歌唱》是他感情最饱满的一次书写。在这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国歌诞生九十周年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张忠诚回避了对宏大主题的崇高化书写,转而将目光聚焦在平凡的普通人身上,写下了《义勇军进行曲》歌唱的人的故事,也写下了歌唱《义勇军进行曲》的人的故事。
为了写好《谁在林中歌唱》,张忠诚做足了功课。其中主人公小德子的原型,源于一段不过百字的简短文字:新兵中有一个战士叫张广德,他很会唱歌,经过了解得知,他24岁的哥哥在老石场打仗时牺牲了。每当想哥哥的时候,他就唱歌,久而久之就唱得很好了。王队长鼓励他说:“希望你沿着哥哥的路走下去,为哥哥唱歌,为大家伙儿唱歌。”
张忠诚曾在创作谈中提到:“我为‘歌唱’记下了上万字的资料笔记,但我还是没有动笔写作,我始终觉得在等待一个人,他正带着自己的故事走在寻找我的路上。”这个人正是张广德,并且为了尊重这个最后与他相遇的原型,张忠诚以张广德的原名让他进入了这个故事。他以小德子的视角,讲述了老交通员苍叔、音乐教师荷姐、后勤钟大姐、少数民族抗日战士乌日嘎、怪医胡一手、外国医生老费,以及采花女兵、起来合唱团、种粮小队等许许多多战争中的普通群体的最真实的故事,他们的故事都有源可溯,张忠诚讲述的不只是小德子的故事,更是千千万万个小德子的故事。

这场关于 “歌声里的历史记忆” 的对谈,最终落在一个朴素的共识上:《谁在林中歌唱》之所以动人,正在于它让历史的重量化作了可触摸的体温——是小德子抱树歌唱时的哽咽,是苍叔在歌声中挺过手术的坚韧,是无数像他们一样的普通人,用血肉之躯将 “起来”的呐喊谱成了民族的精神底色。正如嘉宾所言,当战争的残酷被转化为诗性的凝视,当个体的记忆升华为集体的回响,那些在密林深处飘荡的歌声,便永远不会消逝。

作者:张忠诚
出版时间:2024年12月
定价:30.00元
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

Read Previous

对谈《书苗》:编织文化传承与童年成长的动人故事

Read Next

卢先和:高校教材发行问题及根源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