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孔令燕:伦敦书展侧记

文/孔令燕

 

接到3月10日至16日参加伦敦书展(London Book Fair)的通知,内心很是期待。一是,伦敦书展是世界第二大书展,每年一次,几乎世界各国的出版商、作家、文学经纪人和专业人士都会参加,是一个交流经验和开阔眼界的好机会。再是,本次我们是以中国代表团的名义出访参展,团里有来自全国各地出版机构的60多位同行,与这么多同行同时出行,更是值得珍惜的交流机会。

本次书展,人民文学出版社(下简称“人文社”)由我和对外合作部主任曾少美,以及我社作者、当代著名作家王跃文一起参加,目标是以此机会了解世界出版的现状和推动更多优秀的中国文学走出国门,让世界了解更多优秀的中国作家。出发前,社里已经筹备和确定的现场活动有四场,分别以王跃文长篇小说《家山》、何建明报告文学《昆山景象》、青年作家杨好小说集《大眠》等作品为主题。另外,在行程计划中,除中国文学和文化的推广活动和高端论坛之外,组织方还安排了许多与当地出版业和文化交流相关的丰富而专业的调研、考察和培训项目,如考察当地著名的连锁书店水石书店(water stone bookstore),参观大英图书馆,与牛津国际出版中心会晤交流并参加培训等,行程紧张丰富,令人期待。

 

3月10日

按照行程安排和要求,代表团于2025年3月10日早上9:30,在首都机场T3航站楼海关标牌前集合,团员们各自办好值机和行李托运后,进入安检,搭乘中午12:40的飞机,飞往伦敦。临行前几天才得知,本次团中还有一位特别的团员,92岁的历史名家阎崇年先生。阎先生以中国作家的身份参展,不仅能在国际上展示中国学者的风采,更令同行的我们倍感珍惜和振奋。从北京到伦敦,航程需要十多个小时,对于我们这些正当年的乘客,长时间的飞行已觉疲累,同机的阎先生却一直精神抖擞,后来几天的行程都是如此,并没有需要特别的照护,都是尽量与团队安排保持一致。飞行中,每次在机舱狭小的空间中遇到,阎先生都是眼神明亮、微笑可鞠,为我们的出行增加了精神上的助力。

我们于当地时间下午3点左右到达伦敦希斯罗机场。因乘客较多,出关和取行李用了很长时间,等坐上去展场的大巴车,已近下午5点。今年书展地点是伦敦市区的奥林匹亚展览中心,明天(11日)正式开展,今天是各国参展商布展的时间。书展地点和参展团酒店都在伦敦的市中心,距离机场大约半小时的路程。因为时间较紧,我们就从机场直接到展场进行布展。

书展的举办地奥林匹亚展览中心(Olympia Exhibition Centre),位于伦敦肯辛顿区,也是伦敦的中心街区,类似于北京的东西城。在去展览中心的大巴车上,接待人员进行了简单的介绍。这个展览中心是伦敦市中心一个历史悠久的展览、会议和活动场地,始建于1884年,正式启用是在1886年,目前正在维修。

下午快6点,我们到达奥林匹亚展览馆,站在下车地点的路边,抬眼即可望见对面的展览中心。展馆位于路北侧,大部分的建筑主体被维修架和围布遮挡着,面向街角的大理石门楼上有典型的欧洲古典建筑的柱顶雕花,向后延伸的厅馆主体也有当代更为普遍的钢材与玻璃,从仅露出的角落和大致形状,能想象整座建筑的华美和阔大。大家按顺序来到展馆的入口处,入口外墙上挂着“London Book Fair National Entrance”,后面几天,我们都是从此门出入。今天虽然是参展商布展的时间,展览中心对安保环节并没有放松警惕,作为参展方的我们在入口处经过了严格的人员检查和电子扫描才进入展览大厅。进去后,大厅里的展区分区和布置还没结束,各处走动着穿黄马甲的工作人员,还有在各自展区布置忙碌的参展商们。中国出版集团展区在整个展览中心靠近里面的位置,与入口呈对角线。展区旁边隔一个通道,是中国联合展台,由来自国内各个出版集团和各省市出版社的展台组成,接下来几天内所有中国出版方面的重要活动,几乎都在这个区域举行。

我们集团参展的所有出版社在一个展区里,整体呈L型,两侧展架按出版社分区,依次摆放了集团所属各家出版社的重点图书和文创产品。大家来到集团展区后,先找到各自出版社的展架,将提前邮寄和随身带来的图书摆在书架上。布展的流程工作大家都很熟悉,因为每年国际国内都举办多个书展或图书博览会,出版同行们都有比较丰富的参展经验,参展、布展和做活动都很得心应手。只是,因为是在国外办展,每家出版社的展架空间很有限,可供摆放的图书很少。我们按照作家影响力和作品的内容、及外国读者或出版方的兴趣,尽量将所带来的图书,都摆放在小小的展架上。我社本次参展的图书以当代作家的作品为主,内容和题材都极为丰富,希望能吸引更多外方出版社的兴趣,让更多优秀的中国作品走向世界。

大家精心摆放好参展图书后,分别拍了照片,又核对了第二天正式开展后的活动地点和所需材料,布展工作算初步完成。当我们离开展馆的时候,整个场馆的布置工作还在继续,许多穿黄马甲的布展工人在忙碌着,有的在为地面铺彩色地毯,有的在展区钉木架,等等。

布展后走出展馆,眼前已是夜景,伦敦街头灯光灿然,行人匆匆,路上偶尔驶过标志着伦敦气质的红色双层巴士。我们在接待人员的带领下,重又登上大巴车,先到旁边的中餐厅吃晚饭,又到距离不远的酒店入住。等回到房间已经近夜里九点,伦敦与北京时差是8小时,相当于北京的凌晨。但是因为行程充实,并不觉得困倦。

 

3月11日

今天是书展正式开幕的日子,也是参观人数和活动最多的一天。按计划,我们社今天有三场活动,相关图书分别是王跃文《家山》、何建明《昆山景象》、杨好《男孩们》。早饭后8:10,我们乘大巴统一来到展场,除准备已经确定的现场活动,大家主要的工作,一是在本展区值守,接待来自各国的出版商或读者,再是按照提前约定,与外方代表商谈合作或推介作品。据报道,今年的书展上有全球近1000家参展商和逾3万名书业人士参展,中国有50余家书业机构携4000余种图书参展,共举办40多场活动。

到展场后,确实感受到开展第一天的热烈气氛,世界各地的参展商和当地的读者都很多,展台和通道里站满和坐满了在办活动、在商谈、在参观、在看书的人们,整个展场异常热闹。来自世界各国的出版人在此相会,即使语言、肤色和文化有差异,但是彼此在精神上还在努力寻找契合的可能。毕竟,大家都是出版的同行。

上午10:30,我到位于另一通道的江苏凤凰传媒展台参加作家何建明新作《昆山景象》英文版版权输出合作协议签约仪式。本书是我社和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的纪实作品,生动全面记录了昆山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由一个落后小县城发展为一个现代化都市的艰辛历程。昆山的崛起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生动缩影,“昆山之路”不仅仅是一种路径、一种模式,更蕴含着敢为天下先的时代精神和发展智慧。《昆山景象》,是让世界了解当代中国的一个生动实例和优秀范本。

活动中,先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章朝阳、美国圣智集团亚洲董事总经理Roy Lee和我代表出版方致辞,之后由Roy Lee与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社长樊明代表双方签约。在简短的发言中,受英文书名的启发,我讲到了一个英文单词,是当年在备考GRE时学到的词汇,Marvelous。备考过去了快三十年,我对这个词和老师当时讲解这个词的场景记忆犹新。当时老师说,要用丰富的语汇书写和表达。比如,表达“神奇的、震惊的、震撼的、超越想象的”等意思的形容词,不仅有wonderful,还有一系列的词,如marvelous,fabulous,incredible,unbelievable等。那是我第一次知道这个词,也深深地记住了这个词。而本书的英文名字,译作Marvelous KUNSHAN。这里的Marvelous用得好,干净、恰当、准确、形象,能让外国读者一下子感受到“昆山”这个地方日新月异的样貌。Roy Lee表示,《昆山景象》英文版版权输出不仅是双方合作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更是圣智集团对凤凰“走出去战略”的坚定支持。他认为《昆山景象》一定能引发读者共鸣,成为连接不同文化的桥梁。

活动结束已近中午。我们下午还有两场活动,作家王跃文和杨好已经早早来到集团展区,在文学社书架旁做即将开场的准备。两场活动时间分别是下午1:30和3:30,后来因为前面活动延时,现场都有调整和延迟。

下午2:00在中国联合展台,王跃文老师的长篇小说《家山》英文版正式亮相,作家与英国著名汉学家、翻译家韩斌(Nicky Harman)围绕新书对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进行了深入交流和对谈。中国驻英国使馆公使衔参赞李立言、中宣部反非法反违禁局信息宣传处处长李泽泓、英国查思出版(亚洲)有限公司CEO王英、东书坊主编大卫(David Lammie)等出席了此次活动。《家山》是著名作家王跃文第一部以故乡为背景创作的长篇小说,描写了从大革命时期到新中国建立的几十年间,一个湖南小乡村在历史洪流中的坚韧与变迁,生动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结构、乡村伦理、耕织生活和民俗风情。作品出版后广受读者喜爱,英文版由英国查思出版(亚洲)有限公司出版。王跃文在活动中说到,他希望用这部小说展示中国真实的人间景象,刻画真实的中国人的样子,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让世界看到中国乡村,看到可爱、可亲、可敬的中国人的故事。确实,将《家山》这样一部方言密布、文化符号厚重的作品呈现给世界读者,需要出版方、翻译家共同努力,需要我们既做语言的“摆渡人”,更要做文化的“解读者”。

对谈活动后,王跃文老师回到我们社所在的展台,给当地读者签书。他为每一本书都题签了不同的赠语,如“家山在望”“乡梓常青”等,足见作家的善意和用心。

本次书展上,中国联合展台的活动很丰富,嘉宾、媒体和读者都很多,现场气氛很是热烈。只是,因为前面活动热烈、人数多,每场活动的时间不得不延长,使得计划中15:30开始的杨好作品的活动不能按时举行。后来,我们与主办方尽力协调,调整了活动时间,改在明天中午11:00举行。虽然活动改期了,但是我们和作家、翻译家等都认为这是最好的结果和安排。因为当时临近散场,展馆中已没有太多读者,如果改在明天中午,来参观和交流的人会更多,到现场观看活动的读者也会更多,效果肯定比临近散场时的冷冷清清要好。

等把所有事情谈妥商定好,已近下午6:00。我们统一乘大巴离开展场,吃晚饭后回酒店休息。

 

3月12日

和昨天一样,早饭后8点多乘大巴到展场。因为今天只有一场活动,心情比较放松,计划在活动后到其他展台看一看,了解一下来参展的世界各国出版的样态。我们刚到展区不久,就看到早早赶到的作家杨好和翻译韩斌、麦克·戴(Michael Day)。杨好目前在爱丁堡大学读博士,戴是杨好作品的译者,居住在美国,此次专程来伦敦。我们都希望11点的活动能准时开始。

杨好是近年来国内颇受关注的青年作家,已陆续有多篇作品在刊物上发表并出版成书。本次活动围绕已出版作品《男孩们》英文版和我社即将推出的中文版《大眠》展开,这两本都是作者近年作品的结集。《男孩们》由英国翻译家韩斌和麦克·戴共同翻译,英国若意文化出版社(Balestier Press)出版。《大眠》的部分篇章已被译为英文,发表于《双行线》(Two Lines)、《铜镍》(Copper Nickel)等欧美文学杂志上。11点,活动在中国联合展台准时举行,作者杨好、翻译家韩斌和麦克·戴,展开了一场关于文学、叙事与世界的对谈。活动由我社对外合作部主任曾少美主持。活动很顺利,对谈也很深入,每个人都表达了自己对文学和世界的思考。

活动后,除了在集团展区接待来访的同行和读者,我又迅速在整个展厅走了一圈,尤其着重参观和了解了几个与我们特点或出版方向相近的国际出版商。直观印象一是各国出版商都在努力寻找纸质出版的未来,经典图书多以更加精美和精致的形式出现,使图书具有阅读和收藏的价值。这些和我们社的出版方向相近,那些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我们都以丛书的形式出版。与我们展区临近的一家英国出版商,也在出版世界文学经典,其中许多作品是我们收入“网格本”的作品,他们的出版形式精美多样,用纸和开本都很适合阅读;二是各家出版商都在寻找图书出版之外的发展途径,文创是策略之一,文创产品多种多样。展场中的出版商,几乎每一家展架上都有图书和文创产品,有图书内容的产品延伸,也有更为常规的精美独特的笔记本、书签、笔袋等等。与我社书架相邻的恰是出版哈利·波特主题的文创产品商。我社是“哈利·波特”系列图书的中文出版社,在伦敦书展上比邻而居,也是出版上的缘分。这家出版商的产品非常多样,有图画书、口袋书、微型书、魔法文创等,尤其是以电影镜头为内容的微型书,从外观上非常精美可爱,很吸引人。但是在我看来,这种微型书的内容稍显薄弱,这么精美的设计包裹了几帧电影镜头,好像收藏价值不大;三是人工智能、AI已经成为全球共同的热点,各国出版商都在努力与新技术融合。许多展台上在播放出版方的宣传片,出现最多的词和应用最多的技术形式,就是人工智能等新名词。足见科学技术对全人类的影响和推动;四是各国出版同行都极其敬业和热爱这个行业,走到各处都能看到认真交谈、努力展现各自图书和产品的同行们,每个人从神态和语气上都展现着热情和迫切。位于展厅二楼的洽谈区也颇为震撼,这是一个空间非常宽阔的大厅,摆满了一排一排的洽谈桌,每一个洽谈桌就和我们普通的课桌一样大,能容2~4个人对桌面谈。这么广阔的大厅,这么多排的洽谈区,几乎坐满了对谈的人。每一桌的交谈都投入而热烈,相互没有打扰和影响。

 

3月13日

今天在展场比较轻松,没有现场活动。中午时到英国国家图书馆和伦敦著名的水石书店参观,虽然只是匆匆浏览,但看到展品和图书,还有进入图书馆和书店的人们,也是深受触动。随着科技进步和网络普及,纸质图书的出版和阅读越来越成为当代出版人共同的难题,如何让更多读者走进图书馆、走进书店,并努力经营好一家实体书店,都是我们出版人和文化从业者面对的共同社会话题,也是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重视的文化责任。

大英图书馆是英国国家图书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学术图书馆之一,前身是1753年成立的大英博院图书馆,拥有超过一亿五千万件馆藏,包括期刊、报纸、剧本、专利、图画等,既有最近出版的,也有古老至公元前二千年的古籍手抄本。因时间匆忙,我们尽管只能在一二楼参观,但对于出版人来说已经很受触动。作为英国最重要的国家图书馆,这里每年要接待超过百万的读者和来访者。有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也都曾是图书馆的读者。如,卡尔·马克思,1849年之后,来到伦敦的马克思几乎天天来到大英图书馆的前身——大英博物馆圆拱形阅览室做研究、查资料,开始撰写《资本论》。还有孙中山,1896年孙中山客居英国七个多月,几乎每天去大英博物馆图书馆,成为那里的常客。据史料记载,“图书馆开门迎来的第一个读者是他,最后一个离去的也往往是他”。

我们参观的是英国图书馆的新馆。到达时一楼有一个小型特展,规模不大,展品都很珍贵,有1225年颁布的《大宪章》原件,有出版于1623年的莎士比亚第一部作品集,有约翰.列侬等Beatles乐队的手稿和笔记等。二楼是图书馆的阅读区,有很多正在读书的人,有的在书桌边,有的在楼道角落的椅子上,气息沉静。在图书馆庄重而舒适的氛围中,再一次感受人类文明的博大和互通。

利用有限的时间,我们又参观了著名的水石书店(Waterstones)。水石书店成立于1982年,后来逐渐发展为具有国际影响的连锁书店,我们此去是伦敦的旗舰店。这家书店位于皮卡迪利大街(Piccadilly),是一座具有20世纪30年代现代主义风格的独立建筑,一共六层,每一层按照分类,摆满各种图书和文创产品。作为出版人,一走进书店,就被各种斑斓、精美、各具特色的封面吸引,忍不住翻看每一本有吸引力的书,拍下每一部好看的封面。连同在展馆看到的各种书,我拍下几百张图书的照片,分类后发回给国内的同事,有编辑和美术设计,并给同事留言:“此行去伦敦,深刻印象之一是图书品类丰富,很多封面别致漂亮。顺手在展场和书店拍了一些,差不多涵盖了日常出版的各个品类,有小说、社科、博物、历史、艺术、纪实等,既有新书,也有经典,和我们所出图书相似。有些不一定适用中文书,但是在配色和元素构成上,可有所启发,不同文化交流可带来的思想的创新,也是一种文明互鉴。图片共享,希望能在大家做书时有新的启发或借鉴。”

下午回到展场,守好展览的最后阶段并撤展,到下午5点半的时候,展厅里大多数参展商都已离开。在展馆中的书展正式结束了。

 

3月14日

今天要去参加“牛津国际出版中心(OICP)讲座”,讲座地点在剑桥大学。

今天的行程大家都很向往,90多岁的阎先生也同行去听讲座和参观。剑桥、牛津是世界顶级大学,历史悠久、名人众多,大家都希望能有机会一睹世界名校的风采。本次讲座和参观调研由牛津国际出版中心组织,地点在剑桥大学的罗宾逊学院(Robinson college)。剑桥大学位于英格兰东部的剑桥郡,距离伦敦有两个小时的路程,所以早上7点多就乘坐大巴出门了。

上午9点多到达剑桥镇。在从停车点走往罗宾逊学院的路上,我们顺路浏览了剑桥大学的建筑和风景,一条“康河”从校园里蜿蜒流过,同行的团员们,不自觉地想起了著名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9:30左右,我们已经坐在了罗宾逊学院的礼堂里。罗宾逊学院是一组红色的砖石建筑,古雅、静谧,在穿过主体建筑的一个狭窄楼梯口,竟然偶遇了一幅金庸先生的题字。题字是一幅对联,对联是毛笔写在宣纸上的两个条幅,装在木色画框里,分别悬挂圆形楼道的两面墙上。右侧画框内,从右至左,先是题款一行小字,“谨贺罗宾逊学院”,接着是上联“积欧美数百年传统学术维新”。左侧画框内,下联“聚天下千余名英才教学相长”,接着是左下方略小字的落款,“金庸 谨书”,金庸先生的一枚方形名章,盖在“庸”和“谨”的中间。

主办方精心安排了两场讲座。一场是由著名国际出版人士George Walkley乔治·沃克利主讲的“2025年出版业中的人工智能”,沃克利是常驻英国的独立顾问及执行董事。作为顾问,他曾与超过四十家机构合作,服务领域涵盖媒体与出版、专业服务、教育及非营利行业。他是人工智能媒体与出版领域的权威专家,他的研究和思考对我们非常有启发。

第二场讲座由专门从事电子书和有声书的欧洲著名专业人士Nathan Hull主讲,题目是:数字出版新前沿。Nathan Hull是Beat Technology(专注于为出版业提供有声书与电子书订阅服务的科技公司)的首席战略官(CSO),该公司为多家市场领先平台提供技术支持,服务合作客户遍及欧美各国。在加入Beat之前,内森曾在9个市场推出荷兰精选订阅服务Bookchoice,并担任丹麦Mofibo公司的首席业务发展官,负责开拓两个新市场直至该公司被Storytel收购。值得关注的是,他还曾任职企鹅兰登书屋的数字产品总监,主导其屡获殊荣的数字产品组合与创新战略的制定。这场讲座对我们来说更有共鸣和启发,人文社是一个致力于精品图书出版的传统出版社,将优质内容以更加现代和便捷的方式传播出去,大力发展电子书和有声书,也是我们的日常工作。

 

3月15日

今天是在伦敦的最后一天,我们也将举办最后一场现场活动。中午11点,我和同事曾少美陪同作家王跃文来到伦敦布里斯顿图书馆,在这里举办《家山》英文版读者见面会和对谈,对谈嘉宾是《家山》英文版译者、翻译家袁海旺。会上,王老师真诚分享了《家山》的创作背景和心得等,袁海旺老师则分享了将这部充满湖湘韵味的作品转化为英文的巨大挑战。参加本次活动的还有英国四十八家集团俱乐部副主席Keith Bennett、英国查思出版(亚洲)有限公司CEO王英、查思公司市场总监李洋等。现场气氛很热烈,来了许多喜欢王跃文作品和中国文学的读者,坐满了活动场地的所有椅子。讲座结束后,读者们迟迟不愿意离开,不断与作家、翻译和出版社进行交流,讲述自己阅读作品和中国文学的感受和喜欢。

这场活动结束后,我们又在附近的街区走了走,再感受一下伦敦不同的城市气息,街边围墙里伸出的一束桃花或玉兰,让我想到同样季节的北京。大约下午4点的时候我们启程去机场。几天丰富、充实的书展之旅结束,脑子里和手机里都装满了在伦敦的所见所闻,满载而归。

 

3月16日

飞回北京的航程与去程相比要短一点,大约9个多小时后,我们顺利到达首都机场。对于刚下飞机的我们,此时刚刚睡醒,但是时间却是下午2点50了。我们又回到熟悉的生活中。

回想几天的出行,整体行程极为丰富充实、紧张有序,大家共同的感受都是收获甚丰。作为一名出版人、一个文化从业者,我更深的感受是,未来我们还需更加重视出版阅读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即使在网络和人工智能日渐普及的时代,书籍依然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连接起世界各地的人们。

Read Previous

书韵共赏 文明互鉴: 外研社代表中国—中东欧国家出版联盟向希腊亚里士多德大学赠书

Read Next

‌史诗千年·文明共鉴——《雪域雄狮:除暴安良格萨尔王》新书发布暨研讨会在成都举行‌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