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够引入一位合适的讲述人,在足够熟悉信件内容的基础上,找到叙事的脉络,用丰富的细节重现生活质感,并通过日常细节的打捞,就能呈现历史的更多维度。
文|马 燕
家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种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出版界对于家书题材一直较为关注。1981年,《傅雷家书》面世,迅即引发社会热议。四十余年,销量超过百万册。还有一些名人,如曾国藩、梁启超、鲁迅、胡适、沈从文,他们的家书也因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真挚深沉的情感而备受出版界青睐,并引发万千读者共鸣。
近年来,普通人家书不管是在收藏市场还是出版界,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普通人家书虽然达不到名人家书那样的社会影响力或文学高度,但同样具有独特的价值。普通人家书细节真实,能够反映不同时代家庭结构及社会生活的变迁,既是研究民间历史的一手资料,也是对于宏大叙事的必要补充。
2023年,图书市场上几乎同时出现的题材相近的两本书,都是从普通人家书衍生而来,分别是《素锦的香港往事》(中华书局,2023年6月)和《南方来信——1980年代上海少女香港沉浮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9月)。
《素锦的香港往事》(以下简称《素锦》)中的素锦是上海人,年轻时因家境贫寒做了舞女。结识章先生后,陆续生下三个孩子。章后来带着原配一家去了香港,素锦百般无奈之下,于1956年只身赴港,三个孩子留在上海由妹妹妹夫照顾。素锦在港省吃俭用,把钱源源不断地寄往上海。同时,围绕着孩子们的成长,素锦和妹妹素美之间的通信多达482封。作者百合以这些书信为基础,辅以合理想象,勾勒出素锦在港二十年的生活及这一时期香港的发展与变迁。

《南方来信——1980年代上海少女香港沉浮记》(以下简称《南方来信》)的主人公也是一位上海姑娘,名叫双玉,二十岁出头,因父母在港工作,她于1983年赴港。这些书信是她写给上海的堂妹的。双玉正是少女情怀总是诗的年龄,信的主题多是难以割舍的情思、富商的诱惑、影视圈逐梦及香港物质上的繁华等,她的信是20世纪80年代香港与上海的对照记。
可以看出,这两本书有很多共同点。都是姐妹之间的通信,都是香港与上海的双城记,只是素锦和双玉赴港时间相差近30年。不过,两本书最大的差别还是对于信件的呈现方式的不同。《南方来信》直接汇集信件成书,书后加了收藏者张乐天跋以及一篇对谈。《素锦》一书则是通过讲述者完整叙述了这个故事。
对比两本书的销量及社会反响,《素锦》似略胜一筹。作为《素锦》一书的责任编辑,我想从编辑出版的角度,以《素锦》为例,谈谈这本书为什么要引入一位讲述者。
我曾看过素锦和素美之间482封通信的原件,知道因为体量问题,没有办法原信呈现;若对信件进行遴选,势必导致上下语境的断裂。而且,信息量过多过密,即使是当事人,都未必有耐心全部仔细读完,更何况读者。这时,找到一位对于信件非常熟悉的讲述者就非常重要。总体来说,讲述者的引入对于故事的呈现有以下几点帮助:
其一,提纲挈领式呈现故事。
素锦有一个妹妹两个弟弟,孩子的父亲章先生有三个太太八个孩子。再加上香港的小姑姑一家,可以想见,二十年的时间里,这些信中会涉及很多人物和数不清的家庭琐事。如果直接阅读信件,很快就会被过于丰富的细节淹没。这时,作者对于整个故事的梳理及提炼就显得尤为重要。有了叙事的主要脉络,才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的整体框架和情感流动。这本书从素锦只身赴港开始讲起。这里其实是营造了一个悬念,她是谁?为什么要在那么一个特殊时期赴港?在悬念之下,故事缓缓展开,展示了素锦在香港的二十年以及香港的变迁。本书阅读体验之所以流畅,主要脉络清晰这一点功不可没。
其二,用丰富的细节还原生活质感。
一个好的故事要能够还原生活本身的质感,就需要各种细节的呈现。作者对于素锦和素美之间的482封信件,一定看过不止一遍,所有的细节都要烂熟于心。素锦、素美以及家庭里的每个人,在作者的心中都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甚至,作者本身对于素锦、素美,都已经有了情感投入。只有这样,才能从大量细节中还原她们的故事。书中写道,素锦在香港招待上海女子赛娜时,为撑门面,打扮一新。“平日腕上戴的是瑞士产白色芝柏表,那天特意换上了金带劳力士。手指上戒指就戴了好几只,红宝石的、翠玉的、钻石的,全招呼上了。素锦特别强调钻石还是足反的。”这里能看出素锦身上那种独属于“上海女人”的特质。
其三,挖掘人物背后的大时代。
书信是反映社会生活的绝佳载体。《素锦》诚然是素锦的人生故事和感情纠葛,但更是一个时代的风云及两个城市的历史。
素锦在香港的二十年(1956—1976),是香港经济快速腾飞的阶段。从李嘉诚的第一桶金到香港的房价飙升,从1962年的香港水荒到内地拨出专款建造东深供水工程,从1962年让香港人闻之色变的台风“温黛小姐”到1973年令很多人倾家荡产的股灾,桩桩件件都影响着素锦的生活。所以说,此书不仅是素锦个人生命史的片段,也是研究香港城市史不可多得的文献史料。尤其是,这本书让我们更加了解内地与香港相互扶持的往事。

作者善于从素锦的只言片语中纵深挖掘。比如素锦在一封信中提到“我不做花以后”,作者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她应该是去了塑胶花厂打工,因为那个时期的香港市民喜欢用塑胶花装饰环境。另外,素锦在1962年6月曾经提到过限水,这是因为在1962—1963年香港遭遇大旱。为此,中央于1963年5月决定每天免费向香港载运两万吨饮用水。
由此可见,通过讲述者,我们既可以看清楚素锦故事的内在肌理,也能看到它身处的时代背景。比较来说,《南方来信》原信呈现的方式确有欠缺。正如一位豆瓣读者“某羊”关于《南方来信》的评价所说:“相对目前这种匿名处理后以原信呈现的形式,总感觉进行进一步的文学加工似乎更为有趣——毕竟本就只有一半且中间有明显缺漏的原始档案已经缺失了太多信息,想象力的引入应该是有价值的。”应该说,这个评价很有见地,它为普通人家书的出版指明了方向。原信呈现固然更为原汁原味,但也存在问题,一是容易引发隐私问题的争论;另外,材料的不完整会导致很多信息没有办法呈现。所以,对于普通人家书的出版来说,如果能够引入一位合适的讲述人,在足够熟悉信件内容的基础上,找到叙事的脉络,用丰富的细节重现生活质感,并通过日常细节的打捞,就能呈现历史的更多维度。■
(本文作者单位为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