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版生态格局的不断变化下,如何促使出版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每一家出版社、每一位出版人所关切的问题。
文|华长印 王安琪
图书是人类文化积累和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着社会生产、文化强国建设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出版在文化强国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打造高质量的出版物来引领文化发展,需要立足人民、紧跟时代,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履行出版责任义务,做好品牌经营建设,用专业的人才团队打造经久不衰的出版物。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纺社”)历时70余年发展,从以纺织服装、艺术设计等为主要出版方向的出版社,发展成涵盖工科、艺术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农学、医学、管理学、交叉学科等多学科门类的综合型出版机构。中纺社艺术图书出版工作秉承“做有价值的出版”理念,立足当下出版环境及市场需求,坚定出版质量高要求、出版影响国际化、出版发展可持续的原则,摒弃“疯狂式”板块拓展和去除“泡沫式”码洋经济,强化艺术图书内容质量,融合多媒体出版和创新营销形态,强化艺术图书专业领域出版品牌影响力和文化贡献力。
出版质量的高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版工作一直备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2021年10月,在人民出版社成立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特别提出“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着力深化改革创新,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的期许,为出版业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首先,出版人要坚守意识形态阵地,践行出版使命。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艺术图书出版工作具备鲜明的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艺术性和服务性,其独特之处体现在艺术学科与历史学、民族学、宗教学、考古学、人类学等多学科进行交叉研究的情况较多,难免会涉及对社会背景、国际事件等方面的阐述,此类内容表述是否准确客观、对于图书内容是否有必要、对于论点论证是否有支撑,也需要编辑在审稿时进行查证和判断。
其次,出版人要固守质量红线,履行出版责任义务。出版社迫于生存和发展压力寻求转型创新,从知识生产商向知识服务商转型已是大势所趋。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读者对内容的需求也越发多元,这更显现出出版社经营发展的根基就是出版物质量。
出版物质量包括图书的内容、编校、设计、印刷质量等。特别是在内容的推敲上,编辑要做好对书稿质量的把控,做好组稿、中耕、前审工作,避免稿件偏离最初的策划意图,同时对作者的编写做出一定的要求和规范。在收取书稿时,明确交稿要求,坚持质量红线,对于不符合出版规范、达不到质量要求的书稿予以退回,给出专业的修改意见。优秀的书稿离不开作者的辛勤付出,更离不开编辑的精益求精。以著名艺术学者夏燕靖教授的著作《锦簇芳华:唐宋服饰与染织绣艺术史考》为例,在该图书的出版过程中,编辑反复对书名、封面、正文进行研究打磨。从内容与市场两方面考量,将原书名《唐宋艺术史的“物质化”书写:服饰与染织绣艺术史考》更改为《锦簇芳华:唐宋服饰与染织绣艺术史考》,改后的书名既凝练了图书主题,也传递出其作为商品的特点和气质。大多数时候,书名决定着读者对图书的第一印象,选取一个恰当的书名的过程,也有助于提炼图书卖点,明晰读者定位。
最后,出版社要注重人才队伍建设,保障出版高质量发展。加强出版人才队伍建设是新时代出版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编辑人才是出版社发展运营的“发动机”,优秀的编辑会挖掘优秀的作者、开发优质的选题、打磨高品质的图书、擦亮出版社的品牌。以中纺社艺术与科学图书分社为例,对于入职不足五年的编辑建立“青培计划”制度,开展主题讲座和专题研讨,并深入挖掘编辑个人优势,使编辑拥有一技之长和立身之本,培养青年编辑快速成长成才。
出版影响的国际化
国家出版业的强弱主要看文化积累、文化传播、文化传承的水平。自我国出版“走出去”工程实施以来的20余年,国家出台多项政策和设立工程项目进行引导扶持,如“丝路书香”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图书版权输出奖励计划等一系列项目来助推出版国际化发展。
近些年来,中纺社凭借其深厚的专业背景和丰富的出版资源,成功将一系列高质量的艺术图书推向国际市场,其中涵盖了中国传统丝绸艺术、非遗艺术、时尚文化等多个领域,如“国家图书奖”图书《中国丝绸科技艺术七千年》、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图书《中国传统首饰》《旗袍艺术》等,不仅展示了中国艺术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国际读者打开了了解中国艺术文化的窗口。在图书“走出去”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审定翻译质量,跟踪输出效果反馈。基于优质本版图书内容,要选择方向匹配、编校能力和宣发能力有保障的权威外方出版社合作。除此之外,翻译团队须由具有一定学术能力的学者组成,能够尽量还原原著的立意观点,翻译团队中须有以输出语言为母语的学者参与审校,避免输出后“水土不服”的问题。
国际间的交流和互鉴能够促进文化交融。除了参与国际图书展销活动,中纺社还积极从国外引进或向国外输出图书版权,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出版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版权贸易合作。如着力打造的“艺术与科学”图书品牌,其版权引进为国内“交叉学科”的学科建设夯实理论基础。
以“大设计”译丛为例,引进图书内容均围绕设计服务社会的宏观课题,分别聚焦不同角度探讨设计与社会的关系、设计如何赋能社会发展等议题,是一套学术性较强、具有现实意义的系列丛书。在组织学者翻译和编辑审校的过程中,对于专业学科中的学术名词,须保证用语专业、准确。另外,须尤其注意客观翻译书中对国内外社会背景、学术观点的表述,避免产生歧义。同时,编辑须对译文做严格的审校,以使图书内容适应本国国情和本土读者的阅读习惯。
出版发展的可持续
在出版生态格局的不断变化下,如何促使出版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每一家出版社、每一位出版人所关切的问题。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传统出版立根本。传统出版在互联网、大数据等科技信息化的“绞杀”中,顽强发展,以更为独特的面貌生长于出版生态中。不同于日益飞速发展的互联网“碎片化”知识传播,传统出版能够在纸张材料、装帧设计、印刷工艺等方面为读者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和情绪价值,这仍是纸质图书巨大的优势之一。例如中纺社出版的《董克诚水彩写生艺术》一书选用大克重特种纸,近乎水彩纸纹理,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原作的效果;《中国广绣传统图案》的封面选用经典布纹纸,模拟出绣品质感,符合图书整体气质和格调,使产品更加精致。
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数字出版强未来。数字化转型浪潮来临,更需要编辑、印刷、发行、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协同融合,打通融合出版堵点,激发创新活力,将融合出版理念深植全链条。中纺社艺术图书内容上注重融媒体的多元信息交互和知识图谱的科学路径设计,给读者带来视觉、听觉、触觉等通感阅读体验。
出版社作为艺术文化的传播者,是繁荣社会文化和体现“文化自信”的主阵地。艺术图书出版工作需要探寻新时代的守正创新之道,增强出版物“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出版有灵魂、有思想、有能量的产品。■
(本文作者单位为中国纺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