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翻新,特装典藏版如何实现工艺呈现

《书心雕龙:古旧书版寻踪》典藏版完整诠释了广西师大社“得山水灵气,出精品图书”的出版理念。

文|尚玉清 王增元

《书心雕龙:古旧书版寻踪》是韦力先生对中国古旧书版以及与书版有关的人、物或其事迹、遗迹等进行实地寻访的一部著作,2023年10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广西师大社”)出版发行,入选出版社年度“十大好书”,广受好评。以雕版寻访为主旨的力作,与特装本天然地契合,为满足读者的收藏需求,将雕版、纸张、古籍、寻访几个关键元素融合设计,2024年11月,广西师大社推出了典藏本。

设计之初,须先确立一个目标,即较之普版,典藏版有什么不同之处?通过这些不同之处,我们要做出哪些超出市面上其他特装书的亮点?要实现我们的目标,首先要使典藏版的设计紧紧围绕图书的主题与特性,以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契合。其次,还须考虑生产成本、市场预期、读者需求等。围绕着这一工作中心要展开的工作包括:整体上对书心、函盒、周边及内外包装的设计;具体层面,如准备用什么主色调,什么材料、工艺来实现,有哪些细节问题值得注意等。随着典藏本的顺利出版,我们的设想也逐一实现。回顾这项工作,多层次地呈现其独特的工艺美学设计,始终是我们未曾偏移的重心。

 

书心:精心选材,刷边微雕

典藏版书心在沿用普版红、黑、白为主色调的设计思路上,对装帧设计、材料、工艺等做了诸多改进。

封面精选250克顶级红多彩触感纸,与普版的触感膜两相呼应,较普版更亮眼。整个封面部分是触感纸对裱2.5mm、3mm厚的纸板,三面模切整齐,与内文切口平齐。工艺上,主书名烫哑银,副书名及著者、出版社名印黑,居中位置先压凹,再粘贴以出色映画纸为载体的传统印刷工序图,保证每一个设计元素都能呈现最佳的视觉效果,富有层次感。

内文用纸从80克双胶纸改为80克玉龙纯质纸,突显环保理念,纸质的提升在还原插图色彩上也更具优势。内文在分卷上也做了调整,尽量保证上下卷厚度一致,以匹配双层木盒的内置空间设计,使书籍整体形态看上去更美观。

书脊采用时下流行的裸背装,刷黑边,居中位置裱深红色真维纳斯布,上印有书名、卷次,颜色选用上尽量减少与封面用纸的色差。三面切口刷红边,上下卷书口居中位置用激光工艺雕刻两条相对的龙纹,呼应“雕龙”主题。书脊的黑边、三面切口的红边与封面连成一体,看上去和谐且更具视觉冲击力。

 

函盒:木质双层,雕刻镂空

考虑到古代雕版的特性,典藏本函盒选用木材,并对其进行雕刻,在呼应主题、提升整体质感的同时,也使读者有更强的体验感。

函盒用木板制作而成。为便于放置上下卷书心,函盒做竖双层,中间用夹板隔断;左右两侧开口,露出刷边和雕刻过的书脊、书口。函盒选用一定厚度的木板,承重力强且不易变形。木盒正面居中挖直径6cm的圆孔,正好露出封面上用出色映画纸压贴的传统印刷工序图,圆孔内壁粘贴2mm厚的海绵,方便将典藏本的周边——印章嵌入其中;其余位置则竖排雕刻正文部分目录文字,书名、作者、出版社名也嵌入其中。木盒背面印刷《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中的四幅插图,该书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由官方颁布的木活字排版印刷标准,从中可略窥古代印刷工序之一斑。

从整体上看,函盒与书心的嵌入式造型像是一个木屋,左边露出的书脊是“门”,门有题额——“书心雕龙”;右边露出的书口为“窗”,窗有雕花——龙纹窗花。木材与雕刻工艺联袂演绎,木屋与“版刻”主题完美适配,正契合了典藏本的设计理念,即“书中自有黄金屋”“书是心灵的窗户”。

 

周边:追摹旧版,印刷体验

为适配版刻与印刷的主题,典藏版还精心准备了两款特别的周边产品:一是木刻印章,另一是古书筒子页。

印章用实木制成,印面居中反刻“心雕”字样,左右各镌一条龙,首尾相对;其余面喷红漆。印章蘸印泥后可在纸面上覆印,像一个小型雕版一样,便于读者体验雕版技艺之趣;印章沾染印泥后与周身的红漆又浑然一体。此外,还可以嵌进函盒正面的圆孔中,作为一个装饰,与函盒及书籍合为一体,实现工艺与美学的完美融合。

筒子页是从韦力先生早年所藏古籍残本中精选出来的,多朱墨套印本,楮墨灿然,有行间朱批与眉批,很是珍贵。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筒子页,我们还根据筒子页的尺寸专门定制了纸筒,外裱玄色云龙纸,平添一丝古色古香的韵致。筒子页的卷放也非常细致:首先在筒子页下铺衬一张超薄手工宣纸,卷起后用米金色丝带系好,再放进定制的纸筒中。之前制作的印章亦可直接在宣纸上体验,一举两得。

 

包装:多重保护,内外一体

本书策划编辑在典藏本设计之初,就一再提醒笔者要特别注意典藏本的内外包装:包装做不好,很可能导致前面辛辛苦苦做的工作在最后环节毁于一旦,所以哪怕增加成本,也要把包装做好。基于这层考虑,我们决定连包装一起设计。

首先是定制飞机盒。先确定飞机盒用料——三层瓦楞纸,然后根据函盒、印章及纸筒的大小确定飞机盒的尺寸,同时须考虑飞机盒内部空间如何设计,以便合理放置典藏本各部件。为了更好地保护各部件,在飞机盒内里平铺5cm厚的珍珠棉,珍珠棉底部及表面各粘贴一层红色丝绒布。因典藏本做了三档,每一档所含部件不一,所以根据各档次所含部件的不同又对珍珠棉做了相应的挖孔模切处理,以起到更好的固定防震效果。

其次是外包装箱。外包装箱选用五层厚的瓦楞纸,也是定制尺寸。在飞机盒与外包装箱之间,六面均用1cm厚的珍珠棉填充加固,实现对典藏本的全方位多层次保护。为便于区分,还做了三种印有“书”“印章”“筒子页”的红色贴签,根据各档次所含部件贴在飞机盒与外包装箱上,方便打包人员识别,降低拣货差错率。另外,典藏本还采取二次塑封的方式,一是书与函盒整体塑封,二是飞机盒塑封。在内外纸箱、珍珠棉及二次塑封的多重保护下,运输毁损风险大大降低,为书品的完整呈现提供了有力保障。

典藏本的设计制作历经九个多月时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反复思索商榷、不断尝试比较、逐步调整完善的过程。其间策划编辑、责任编辑、美术编辑、技术编辑及生产部门、印制部门等个人和团队都付出了诸多心血。回顾整个过程,有三个原则一直在引导着我们的工作:一是紧扣雕版印刷主题。典藏本以红、黑、白作为主色调,选用纸、木等原料,在木板上雕刻、在书口微雕,包括多次出现的龙纹等,都是对图书主题的呼应。二是突出内外整体设计。所谓内外整体,不只是所有部件、所有设计元素在颜色、用料、工艺上的和谐统一,还包括在设计一些部件时会同时考虑其他部件。如书口、书脊既做了刷边、微雕,函盒就可以做成左右开口,以露出书心两侧的精美工艺;对木盒进行挖孔,既便于露出封面的工序图,还可以放置印章,那么在设计时就须考虑使圆孔和印章的尺寸契合。诸如此类,无不是内外兼顾、合为整体的设计原则的体现。三是注重工艺美学细节。书心放进木盒时可能会对书皮造成磨损,就加一层磨砂膜;印章样品细节没做好,就多次修改设计稿,请工厂反复调试;丝带的颜色,贴签的文字、颜色及粘贴位置……所有的细节,甚至很微小的部件,都会反复考量,力求在细节处提升整体的品质。

综上,典藏本紧扣“雕版印刷”主题,围绕书心、函盒、周边及内外包装等展开精细化的设计与印制,完整地诠释了广西师大社“得山水灵气,出精品图书”的出版理念。■

(本文作者单位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Read Previous

破界与共生:人文社的类型文学出版实践

Read Next

《人生大悟》读者分享会在浙江杭州举行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