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丨平台如何重塑文化产业——《创作在云端:平台与文化生产》新书分享会

2025年5月11日18:30—20:30,“平台如何重塑文化产业——《创作在云端:平台与文化生产》新书分享会”顺利举行,本次活动由中译出版社、先知书店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传媒发展研究中心协办。活动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董晨宇、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牛天来到先知书店对谈。

董晨宇(中),牛天(右)

本次活动分享的新书《创作在云端:平台与文化生产》可以说是近几年来平台研究领域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从YouTube、Instagram到Twitch、TikTok,数字平台正在以深刻、复杂和高度不平衡的方式重构文化产业。历史悠久的媒体产业正在经历巨大的动荡,而新的产业形态——直播、社交媒体和播客,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本书着重关注新闻、游戏、社交媒体三个产业,并借鉴了音乐、广告等其他行业的实例。书中涉及的地域范围广泛——以北美、欧洲、东南亚和中国的最新研究和论述为基础,揭示了全球范围内平台化发展轨迹的关键差异和惊人相似之处。

本书由阿姆斯特丹大学教授托马斯·玻尔、多伦多大学副教授戴维·尼尔伯格、康奈尔大学副教授布鲁克·埃琳·达菲共同所作。三位作者探讨了文化产业平台化的进程和影响,指出了市场、基础设施和治理在这场持续性变革中的重要变化,以及在劳动、创意和民主三个层面实践的关键转变。译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董晨宇、阿姆斯特丹大学文化分析学院媒介研究系博士候选人宋佳玲。

作者托马斯·玻尔为本次活动特别录制了视频,玻尔简要介绍了其他两位作者及本书内容,并期望在之后的学术会议上能看到更多中国学者的身影。

活动之初,董晨宇提及《创作在云端:平台与文化生产》一书脱胎于托马斯· 玻尔和戴维·尼尔伯格的一篇论文——这篇论文在平台研究领域十分重要,引用量极高。两人之后与布鲁克·埃琳·达菲共同将论文扩展成一本书。作为一个平台研究者,董晨宇表示十分荣幸参与本书的翻译。之后,董晨宇介绍了自己与叶蓁博士共同撰写的一篇论文《做主播:一项关系劳动的数码民族志》。董晨宇认为从劳动的角度看主播这个行业,会发现主播的“劳动合同”非常具有欺骗性——他们签订的是合作协议,并不是真正的劳动合同,其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而且在主播这个群体中,患有抑郁症的比例非常高。

牛天也介绍了自己曾做过的一项研究:《规制的美丽:平台中介下女性团课教练审美劳动的研究》。在分享过程中,牛天提及了一个发现,即团课教练并不是一些人的专职工作,而是一个“斜杠身份”——有的专职团课教练一周需要上20多节课,这样的工作量,身体会被消耗殆尽。从用户角度来看,用户在健身APP上选择团课教练时,除了关注传统的专业程度、身体呈现,更会关注这个教练是否拥有其他身份——如果你是一名精英白领(或者其他行业的佼佼者),同时又是一名兼职团课教练,那么对于用户来说,你就具备极大的吸引力。

在之后的分享中,董晨宇提到不稳定性是平台工作的第一个重要特征。这种不稳定体现为劳动状态的不稳定——进入和退出非常频繁。在直播行业,好多主播的职业寿命只有2—3个月。牛天对这一特征也深感认同,在她接触的一些创作者中,有不少人表示自己处于一种不确定中——今天能谈成一笔合作,明天可能就谈不成。

活动的后半部分围绕“本真性”展开深入探讨。社交媒体创作者需要向受众保证他们的真诚——这种本真性自我推广在社交媒体创作者中俯拾皆是。关于这一点,董晨宇分享了一个很有趣的案例。一位母婴博主,在孩子渐渐长大后,开始思考如何重新打造自己——这位博主的策略是换赛道,转型成为职场女性博主——身为全职妈妈,为孩子全心全意付出,但现在需要让人生有所改变,重新找回自己的职场,打造一种大女主人设。关于这一点,牛天从创作者的视角出发,她觉得这些创作者更多的是在表演真实,一种带有一定表演性的真实,而平台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舞台。对于这些创作者来说,他们更像是戴着镣铐跳舞。

在最后的读者互动环节,三位读者基于自己的经历与两位嘉宾展开了交流,并获得了赠书。其中有趣的一个探讨是“平台的发展是让我们更堕落了,还是更高雅了”。关于这一点,董老师认为我们需要避免技术决定论的思考方式——可以对技术展开批判,但也不要陷入“技术导致结果”这样的线性逻辑。

活动结束后,现场观众与两位嘉宾合影,现场气氛热烈。

Read Previous

我们离真正的无障碍阅读还有多远——国际无障碍阅读出版的实践与启示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