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 —— 科幻佳作《未来之城》新书上市

近日,广西人民出版社推出科幻长篇小说《未来之城》,该书荣获第八届广西网络文学大赛长篇小说类一等奖、第十一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这部佳作以“人工智能时代的人”为核心主题,运用细腻的现实主义笔触在人工智能与生物技术编织的未来图景中,展开了一场关于“人何以为人”的灵魂叩问。

小说背景设定在人工智能高度发达的未来世界,以简家三兄弟的命运为线索,围绕人工智能的生成与进化徐徐展开。故事中,两项突破性技术诞生——与人类外形无异的“生物机器人”和可植入人脑的 “生物芯片”。技术异化引发的问题随之而来:“生物机器人”意识觉醒,开始拥有部分人类思维;“生物芯片”出现不匹配状况,致使大脑思维运行间歇性中断。简家的生活因这两项失控的技术而掀起波澜。

作品打破了传统科幻小说对技术的盲目崇拜,巧妙地融合了硬核科幻设定与人文关怀。一方面既满足了科幻迷对未来世界的想象,比如先进的机器人不但拥有可以乱真的人类外表,还能激活情感以及可修复创伤记忆、优化思维逻辑的“生物芯片”;另一方面又以从容的叙事节奏深入角色内心,让普通读者在人物命运的起伏中产生情感共鸣。

该书的独特之处在于,作者将目光对准技术浪潮下的众生相,通过多线交织的故事架构,生动呈现技术异化对不同个体的强烈冲击。作家简化在文学创作中执着拼凑真实自我,忽略了家人的情感需求,最终在科技更迭中成为格格不入的异类。生物机器人乐嘉在照顾雇主简化一家生活,并协助其调查版权抄袭事件过程中,意识悄然觉醒。她开始理解人类对“凋零”的叹息、对情感的执着追求,进而探寻活着的意义。心理医生简单为兄长简易实施“置换记忆疗法”,借助植入“生物芯片”修复其精神创伤,却意外触发了思维机器化的副作用。这一缺陷警示着人类要坚守智能研发的道德底线,更让简单在实践中惊觉造物主的复杂,从而对生命心生敬畏。作品通过简家与生物机器人乐嘉的命运轨迹,深刻反映了人工智能时代人类面临的问题。作者借着科幻外壳表达了对科技飞速发展背景下人类命运走向的思考,让读者看到人性的坚韧与互助力量。这些情节和思考或将催生新的时空观与价值观,也引发人们思考:当技术突破伦理边界,人类与机器人的未来将走向哪里?又存在哪些可能性呢?

在ChatGPT、AI绘画掀起全球技术变革的热潮当下,《未来之城》的探讨引人深思。它既不沉醉于技术乌托邦的幻想,也不陷入对技术迭代的焦虑,而是以文学特有的共情力,让每个读者在角色命运中照见自己。正如有读者留言:“技术可以复刻人类的表情动作,却永远无法展现眼泪背后的万千心绪;芯片可以优化记忆,却留不住某个瞬间心动的颤动。”

无论你是钟情硬核科幻的技术派,还是偏爱情感共鸣的文学爱好者,亦或是对未来充满困惑的普通人,都能在《未来之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关乎爱与失去,关乎坚守与救赎,关乎在科技浪潮中如何守护内心那束不被数据吞噬的人性微光。(庞睿)

 

书    名:未来之城

书    号:978-7-219-11841-2

作    者:彭敏艳 著

定    价:68.00

出版时间:2025年2月

Read Previous

云冈纹饰艺术研究成果展暨《云冈纹饰全集》 出版学术研讨会在京举办

Read Next

春天里,放飞一只鹰: 《长白隼》新书阅读会在吉林鹰屯举办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