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论到实践的多维碰撞——共探“科学项目活动”新路径

5月18日下午,在上海图书馆东馆举办了一场以“科学项目活动——共创有意义的探究经历”为主题的图书分享会。活动中,蔡志刚、张静、毛奕等幼教专家现场与50 余位教师,以及众多线上的教育工作者一起,以对话的形式,围绕“科学项目活动”的理论与实践,共同开展了一场开放式的深度交流。

众多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

(一)书是怎么来的:揭秘“科学项目活动”研究脉络

开场环节以“书是怎么来的”为切入点,通过可视化数字形式,为大家呈现了蔡志刚老师及其团队历时六年的研究成果——《科学项目活动》《科学项目日志》《造船行动》的成书过程。

该系列图书聚焦幼儿园“科学项目活动”核心目标、实施策略与幼儿科学素养框架,融合了上百个实践案例,系统解答了“如何通过项目活动启蒙幼儿科学素养”这一关键问题。

蔡志刚分享

(二)好玩的科学活动:从视频案例到特征提炼

在案例分享环节,现场播放的科学活动视频向大家展现了幼儿在“科学项目活动”中主动探究的场景。

现场分享的活动视频激起观众浓厚的兴趣

分享嘉宾通过与大家的互动讨论,为大家展现了“科学项目活动”的典型特征:以解决生活问题为导向、激发幼儿主动挑战、形成持续探究动力、促进深度学习发生。并强调这类活动相较于传统科学课,更注重“从幼儿真实问题出发,让探究像呼吸一样自然”。

(三)实践困惑探讨:工具、环境与家园协同

针对“科学项目活动难不难”的议题,分享嘉宾首先呈现了教师在实施过程中的常见困惑。随书附赠的“科学项目日志”手册,更为老师架设了一座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教师记录幼儿探究轨迹的参考模板。

张静分享
毛奕分享

(四)互动与总结:展望幼儿科学教育新图景

在提问互动环节,参与教师就“科学项目活动”的相关问题展开交流。“科学项目活动”不仅是幼儿科学素养启蒙的重要载体,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

现场观众提问

本次沙龙聚焦的三本图书,旨在帮助大家构建从“理论”到“工具”再到“案例”的完整“科学项目活动”资源体系。图书沙龙通过“理论分享+案例剖析+工具解读”的形式,全方位展现了“科学项目活动”在启蒙幼儿科学素养、提升教师课程领导力、推动家园协同共育方面的多元价值。

正如专家推荐所言,这类活动是“幼儿、教师、家庭的共同奔赴”,其核心在于让科学教育回归生活本质,让探究成为幼儿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随着系列图书的持续推广与实践深化,幼儿园科学教育正迎来从“知识传授”到“素养培育”的范式转型。

Read Previous

融合➕跨界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哈洽会成功“出圈”

Read Next

新环境 新战略 新经营论坛暨《根与魂:新时代的经营王道》新书悦读会在京隆重举行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