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关于人类知识整理与传播的精彩历史。本书以百科全书的发展为主线,从古罗马普林尼的《自然史》、中世纪的《词源学》、永乐帝的《永乐大典》,到18世纪《大英百科全书》的诞生,再到狄德罗《百科全书》的革命性影响,最终抵达数字时代的维基百科,生动展现了人类如何不断尝试将世界的一切知识汇聚成册。
[英]西蒙·加菲尔德(Simon Garfield) 著
李旭 译
定价 98.00元
出版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方寸
出版时间:2025年5月出版
作者西蒙·加菲尔德(Simon Garfield)带领我们进行了一次极其愉快的旅程。他研究了《大英百科全书》如何主导整个行业,如何催生数百家竞争对手,以及一群足智多谋的挨家挨户推销员如何将他们的商品卖给内疚的父母。……作者仿照词典以字母A到Z的顺序编排,细数历史上各种“百科全书”的趣闻,从知识的生产过程一窥人类眼中的世界,告诉我们为什么会有百科全书,以及我们为什么需要百科全书。
编辑推荐
★ 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毛姆奖获得者西蒙· 加菲尔德新作
★ 《纽约时报》编辑选书,《华尔街日报》《出版人周刊》《科克斯书评》等众多媒体鼎力推荐
★ 一部跨越千年的知识史诗——从羊皮卷上的《自然史》到屏幕中的维基百科,全面梳理了百科全书的发展历程,带领读者穿越人类知识的积累与传播史,感受智慧的火花如何点亮文明的长河
★ 百科全书不只是枯燥的工具书,更是时代精神的缩影——它曾是颠覆王权的危险读物,也是普通人触摸世界的阶梯,反映了社会、科学与哲学的变迁,堪称一部浓缩的人类文明史
★ 在“Ctrl+F”的时代,我们为何仍然需要百科全书?通过对比印刷版百科全书的衰落与数字时代的崛起,这本书给出了最诗意的答案:因为知识需要被凝视,而不仅是搜索
本书目录
导言001
A /啊,安德鲁·贝尔来了020
/积累023
/准确的定义与解释030
/字母顺序037
/古代水手043
/反常与歉意045
B /背景故事050
/塞维利亚主教057
/拜占庭065
C /钢筋铁骨069
/篝火故事074
/厨师的故事082
D /锦缎085
/想吧,头脑091
/教条式地传播知识095
E /埃弗拉姆·钱伯斯099
F /传奇!111
/才能124
/居斯塔夫·福楼拜(转移一下话题……)136
/弗兰肯斯坦的怪物140
G /发芽145
H /汉密尔顿的选择154
I /信息爆炸163
J /年鉴168
K /知识180
L /解放?192
/小女子213
M /方法222
N /小说229
O /保罗·奥特莱240
P /人类知识综合体249
/蒙提·派森(转移一下话题……)259
Q /疑问262
R /统治不列颠?275
S /销售281
/欺骗性销售292
/性(转移一下话题……)299
T /单卷本309
U /前所未有315
/胜人一筹(转移一下话题……)328
V /告别演说331
/战败者!337
/越南(转移一下话题……)349
W /维基媒体国际年会352
/WUB379
X /消亡397
Y /昨天407
Z /时代精神416
/日维茨425
致谢430
扩展阅读432
索引435
试读部分
导 言
2021年6月4日,星期五,我向用户名为peterhodgson1959的卖家发出了一份要约,想要出价购买他的百科全书。在eBay上的商品介绍一栏中,他写道,自己所卖的百科全书是《大英百科全书》预装增补本(Encyclopedia Britannica pre-assembly suppliment)的第4、第5、第6版,共7卷,品相“尚可”。这几卷书的出版年份从1815年起,到1824年止,其中包括有关声学、航空学和西班牙的条目。我对其中篇幅长达29页的“骑士制度”(Chivalry)条目很感兴趣,也惊讶于有关“方程式”(Equations)的条目篇幅竟长达40页。我希望了解1819年的人是如何看待“埃及”(Egypt)的,也希望得知1824年的人对“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的看法。
我本人很喜欢拍卖这种形式,因为其具有很强的随机性,peterhodgson1959将这套百科全书的起拍价定为44英镑。我提出以50英镑的价格让他提前几天结束拍卖,他同意了,这让我非常高兴。这位“彼得”告诉我,大约在12年前,他购得了这套书。“出于某些原因”,当时的他打算集齐自1768年到2010年出版的全套共15版《大英百科全书》,共计数百卷,字数达数亿字。但现在,他打算清理自己的房子,在考虑了自己先前的购买理由之后,他决定出售这些藏品。
四天后,UPS就将这7卷增补本寄到了我家。我很难将这些书的品相形容为“尚可”,也许用“散架的”甚至是“糟糕透顶的”来形容都不为过。因为这几卷书上有污点、水渍,很多书页也都散落出来,还散发着一股狐臭味。不过其中的内容仍然清晰可读,引人入胜。对我来说,这就已经足够了。
此外,这几卷书之所以称得上“尚可”,也是因为除了其中一卷外,其他每一卷的扉页上都有彼得·马克·罗杰特(P. M. Roget)的精美签名。他是一位享有盛誉的医生,同时也是英国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的活跃分子,他不仅在教学与手术的间隙购买了他那个时代最伟大的百科全书,还从30多岁时起就定期为《大英百科全书》供稿。在第一卷的开头处,他写下了自己负责撰写的条目清单:“蚂蚁”(Ant)、“蜂房”(Apiary)、“蜜蜂”(Bee)、“颅相学”(Cranioscopy)、“聋哑人”(Deaf & Dumb)、“万花筒”(Kaleidoscope)、“生理学”(Physiology)。
当然,他还抽出时间做了很多其他事情,在撰写《大英百科全书》条目的同时,他还在编写自己的《分类辞典》(Thesaurus)。这两套伟大工具书的交集令我着迷,我一生都在查阅这两套书。但也许我不该如此:在我购得的这几卷增补本中,还有其他几位撰稿人负责撰写条目,其中包括沃尔特·司各特(WalterScott)、威廉·赫兹利特(William Hazlitt)和罗伯特·史蒂文森(Robert Stevenson)。
几周后,我在查令十字街亨利·波德斯书店(Henry Pordes Books)的地下室里发现了另外一套《大英百科全书》。地下室里的书被一排排地摆放在地板之上,一不小心就会被人踢到。我费了些功夫才蹲了下来,在一厚摞工具书[《澳大利亚百科全书》(Australian Encyclopaedia)、《王政复辟时期喜剧百科全书》(Encyclopaedia of Restoration Comedy)等]下抽出了一卷,拿起之后,我发现这本是1951年在伦敦印刷的第14版《大英百科全书》中的第11卷(第14版共25卷,3800万字,17000幅插图,外面是光滑的黑色人造皮革封皮,金色压印浮凸字样,九孔平订,混着一股烟草味加鱼腥味)。当我重新站直身子之后,就很难捧起这本书了——它又大又沉,相当笨重,所有这些都满足了人们对一部百科全书的期待,且总让人联想到丰富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