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想过在唐诗的海洋里畅游,感受那些跨越时空的情感与智慧?近日,浙江教育出版社推出司马一民编著的新书《遇见初唐四杰》,引领读者一起走进“初唐四杰”的世界,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唐诗之旅。
司马一民是杭州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杭州市政协智库专家、资深媒体人,出版过《白居易:与君约略说杭州》《苏东坡:前生我已到杭州》《宋韵述廉》《遇见唐宋八大家》等多部文史著作。他的作品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解读著称,让读者在轻松愉悦中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
《遇见初唐四杰》是“遇见”系列第二本书。在《遇见初唐四杰》中,司马一民继续发挥其写作特点,用生动平实的语言,将“初唐四杰”的生平事迹与诗篇创作娓娓道来。无论是对人物生平的描写,还是对诗文背景的解读,“遇见”系列的文字都避免枯燥的术语和堆砌式知识讲授,而是以生活化的提问、细腻的心理描写、温润的情境描绘引导读者思考。例如,在介绍王勃早逝时,不是简单陈述史实,而是用“用闪耀的流星来形容王勃,我想也许是合适的。如果王勃不是英年早逝,如果他能活到六十岁,他会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当然,历史不可能有如果”这样的话语将读者直接拉入情境;描述作为“神童”的杨炯待制弘文馆十六年不得重用时,用“‘待制’几年后,顺理成章也该被重用了吧?谁知道事出意外,杨炯在‘待制’岗位上超长‘待机’,居然‘待’了十六年之久。这十六年来看着‘待制’的同学抑或同事一个个被发出去为官,杨炯是什么心态”这样的叙述来唤起读者的共鸣。正是这种语言风格,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读懂了古人”“喜欢上文学”“愿意读下去”。
“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合称,这四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初唐的文学天空。在那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他们怀揣着壮志豪情,用诗歌抒发着对理想与现实的感悟、对人生与社会的思考。《遇见初唐四杰》精选了每位诗人八首代表作进行解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带领读者走进唐诗的世界。在解读王勃的《滕王阁》时,作者详细分析了王勃对滕王阁的描绘,并由此展现了对过往繁华的追忆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让读者领略到王勃如何巧妙地将写景与抒情融为一体;在解读杨炯的《从军行》时,作者从诗歌的意象、节奏、情感等方面入手,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将士们英勇杀敌、保家卫国的赞美之情;在解读卢照邻的《长安古意》时,作者剖析了诗歌中的历史典故与象征手法,让读者体会到诗人对长安城繁华景象的描绘与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在解读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时,作者从诗歌的用典、比喻、情感抒发等方面进行阐释,让读者理解诗人借咏蝉抒发的高洁志向与悲愤之情。这些深入浅出的解读,让读者在欣赏唐诗之美的同时,提升文学素养与鉴赏能力。
同时,司马一民还像《遇见唐宋八大家》那样,为四杰每个人写了一篇“印象”,读者可以从中基本了解“初唐四杰”的生平事迹,特别是他们的鲜明个性。书中既展现他们在诗歌创新方面的先锋精神,也不回避其人生中的困境与彷徨,突显人物的真实复杂与人性魅力。读这四篇“印象”,“初唐四杰”的形象跃然纸上,而依据史实穿插的简略议论也是恰当的。
司马一民的写作坚持不虚构、不演绎、不戏说,力求还原历史客观。他善于从精美的诗篇中发现当时的文化现象,挖掘背后的名人逸事。在解读诗篇时,他注重结合历史背景与诗人生活状态,让读者在欣赏诗歌之美的同时,领悟诗歌的内涵与魅力。他的解读深入浅出,既有文学鉴赏的深度,又不失通俗易懂,让读者能轻松读懂“初唐四杰”。
阅读《遇见初唐四杰》,仿佛与“初唐四杰”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唐诗的魅力,领悟人生的智慧,会让读者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找到心灵的慰藉与共鸣,有助于在人生的旅途中勇敢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