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在四大名著中,始终为亿万读者津津乐道、令大家“意难平”的作品,一定是《红楼梦》了。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探讨、解读《红楼梦》的帖子、视频层出不穷,具有超高的关注度。在众多解读《红楼梦》的博主中,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蔡丹君老师是很特别的一位。
从大学念中文系开始算起,蔡丹君已经浸淫文学世界二十六年了。独特的解读视角,扎实的文学专业功底,多年在高校的一线教学经验,不疾不徐、娓娓道来的亲切讲解风格,让她迅速在B站、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暴风式吸粉,不仅让大中小学生感受到了应试教育之外的文学之美,也让很多忙碌的现代人重新获得了古典文学的精神滋养和心灵慰藉。
近日,蔡丹君老师新作《百问红楼:人物众生相》《百问红楼:情节名场面》在京首发面世。这两本书,是从广大读者、网友的好奇提问中总结出来的,集中回答了蔡老师讲授《红楼梦》过程中,读者提问最多的近200个关于人物和情节方面的问题,帮助读者充分理解《红楼梦》人物的复杂关系、行为逻辑和性格特质,读懂曹雪芹在《红楼梦》情节中埋下的伏笔和隐喻。
做实用的文学知识普及
“顽石”和“神瑛侍者”到底哪个才是贾宝玉?
为什么贾宝玉爱林黛玉却不爱薛宝钗?
林黛玉究竟有多少钱,她的家产都到哪儿去了?
秦可卿为什么会成为贾宝玉进入太虚幻境的引路人?
王熙凤究竟是善还是恶?
贾母为什么没有促成宝黛的婚事?
……
从解读《红楼梦》的关键情节、重要人物,到深扒荣国府的经济账、逢年过节的美味佳肴……蔡丹君老师讲解《红楼梦》,不夸张、不戏说,以百年红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给出扎实专业、正本清源的细致解答,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关注,累计播放量已经超过1.5亿。
在《百问红楼》系列新书首发式上,蔡丹君老师说,她立志做“实用”的古典文学知识普及工作。何为“实用”?蔡老师认为,“实用”就是有针对性。《百问红楼》系列新书中的所有内容,都是她在课堂教学、网络解读《红楼梦》时,针对学生和读者提问最多的问题,做出的解答。“发问,是叩响《红楼梦》大门的有效方式。先发现问题,再提出问题,进而去思考问题、寻找答案,才能与书中人物共情、真正理解作者的用意,也了解自己作为读者的心境。”
“短视频和纸质书不同,纸质书是更能沉淀下来、留得住的东西。”历经两年打磨,蔡丹君老师将她讲授《红楼梦》的心得进行梳理、整合,进行了更加深入、系统的思考,补充了大量扎实的论证和文献材料,撰写成《百问红楼》系列。在新书首发式上,蔡丹君老师介绍了《百问红楼》系列的成书过程:“我一直反对直接把视频变成书,视频中讲的是松散的口语,一部书要写出来的话,一定要字斟句酌——这两本书是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收录了很多视频中来不及讲深、讲细的新内容。”
中国红楼梦学会名誉会长张庆善认为,《百问红楼》系列新书最大的特点就是“有用”:“蔡老师解读《红楼梦》是对文本的细读。对我们学者研究《红楼梦》,可以帮我们把文本研究细,给学生讲课的时候,针对学生的很多问题、很多细节,可以丰富我对《红楼梦》的理解。对一般读者来讲用处更大,书中的很多小题目都会使你有很大兴趣。这些细节,粗读一遍你可能会放过,但是看了蔡老师的理解,你会发现,原来它们还有那样的深意。而且这种细读是非常严谨的学术细读,不是胡编乱造的。”
《红楼梦》是当代生活指南
蔡丹君认为,看似“神秘”“高冷”的《红楼梦》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是一部“当代生活指南”。她的解读从文本出发,延展到古典文学的过去和当下。“我解读《红楼梦》,是从前面的朝代往后读的,回溯到我们自己的文化土壤中去做梳理。也希望把当代的问题带回到《红楼梦》里去印证,让它能成为一个‘人间指南’。”
张庆善认同这种说法:“一般读者阅读《红楼梦》,可以经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欣赏,第二个层次是提高审美情趣,第三个层次是感悟,感悟社会、感悟人生、感悟生命,探寻生命的一些奥秘。”黛玉葬花、宝钗扑蝶,《红楼梦》的伟大就在于其思想的深刻、内涵的丰富、艺术的高超。不管是情景的描写、细节的描写、人物的塑造都如此。“作为一般读者和研究者,从美学的角度、审美的角度、哲学的角度去读《红楼梦》,可能会把《红楼梦》读得更深,感受也更深。”
知名文化博主张志浩认为:“现在互联网上有一股风气,就是必须要把《红楼梦》解读为比较明确的历史表达,好像它才能看起来高大上。实际上《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和意义已经足够广袤深邃,我们只看到其中一二。读《红楼梦》的唯一‘门槛’的就是一颗真心。你不能带着某种简单的功利心去读它,你要真的愿意体会它、理解它,才能跨过门槛去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