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提升外语教材审稿质量

外语教材编辑在质量把控方面责任重大,不断完善工作方式、提高审稿质量和效率,这是每个编辑在职业生涯中需要不断精进的能力和努力的方向。

文|邬安安

教材是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其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而其中外语教材,特别是英语教材尤为重要,它贯穿全学段,覆盖学生人数众多,事关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培养,肩负讲好中国故事和文化交流的重任。因此,把控好外语教材的质量是教材出版者的责任和使命。

外语教材类型众多。按语言技能分,有听力教材、口语教材、阅读教材、写作教材、翻译教材等;按语言知识和文化分,有语言学教材、文学教材、英美概况教材等。在众多类型外语教材中,最为核心的产品是融合了听说读写译五大语言技能同时渗透语言知识和文化的“综合教程”,这也是我国外语教材出版领域中各大出版社布局的重心。“综合教程”因其综合性与融合性,相较语言技能类教材或语言知识类教材,其内容庞大、体例复杂、呈现形式多样,而且对统一性和系统性的要求很高,因此审稿难度很大。本文将基于“综合教程”的审稿展开相关问题的讨论。

虽然每部书稿有不同的特点、难点以及适用对象,难以有普适的工作模式,但其中确实有一些共性经验能帮助避免审稿陷阱,提高审稿质量和效率。下文将逐一讨论“综合教程”审读中一些行之有效的思维模式和具体做法。

 

充分理解编写意图

责任编辑在审读书稿之前应和策划编辑沟通,了解策划方案以及作者的编写大纲,充分理解书稿的编写理念、框架,各部分的设计意图以及具体实现路径等。必要时,可与作者直接沟通以了解编写方案里未尽的事宜。一方面,由于策划编辑与主编在商定编写方案之后,由各册乃至各板块的编写者具体实施,编写方案可能没有得到正确落实,其间可能存在偏差或遗误,而这些偏差和遗误正是责编在审稿中需要特别关注的地方。另一方面,前期理解了底层的编写逻辑后,在审稿时才能站在一个较高的角度发现隐藏问题,避免不当修改。

举例来说,某综合教程中作者对于单词注解的选取有一套严密的体例,这些体例要求若未事先了解,审稿时很难从稿面直接察觉,从而造成漏改或错改。这套单词编写体例与审稿有效性息息相关的至少有两处。一是课文边注词表中没有列出所有生词,只是部分作者认为学生应该掌握的核心词汇;还有一部分虽然是生词,但作者认为重要性次之,则统一放在了书后附录总词表里。如果责编不了解这个规则,遵照常规做法或者依据自己的经验补充一些生词到课文边注词表里,就违背了作者的设计意图。二是边注里部分单词做了加粗处理以突出,这是作者意在重点操练的词汇,必须设计进课后的各种练习以及教师用书的讲解中。如果不事先了解作者编写的这些内在逻辑,在审读中就很难发现问题。

作为文字编辑,在每次审稿之前先去了解编写方案,对于自身的成长也是很有益处的,这样做能让自己从细琐的文字细节中找到运行的脉络,有利于从事更具创造性的选题策划工作。

 

学教对照:学生用书为主,关联教师用书

综合教程包括学生用书和教师用书,学生用书须关联教师用书同时审读。具体如何关联,因每本书稿有各自的特点,做法不尽相同,但是总的要义是一致的,即以达到审读的完整和有效为目的。所谓完整是指所有必要的相关内容同时审读,比如练习题的指令、题干、选项、答案、脚本等,这关系到审稿能否顺利进行;所谓有效,是指所有相关内容(但未必是必要的)同时审读,比如课文的背景知识、教学建议、拓展练习、补充的词汇注释和例句、课文翻译等。这些相关内容如能做到同步审读,那么在维持有效记忆的前提下显然更利于发现问题,从而显著提高审稿效率。比如课文与课文翻译,二者紧密相关,在审读课文的同时审读译文,其效果远好于后面单独审读译文。

学生用书和教师用书有各自的编写框架和逻辑,自成一体,在内容上并非完全一一对应。要达到关联审读的完整和有效,必须选一为主,另一为辅,即以学生用书的编写脉络为主,教师用书配合学生用书。其结果是学生用书的审读是线性的,而教师用书因为配合学生用书的相关内容,审读起来多是跳跃式的。尽管教师用书审读时板块被肢解,但其实审稿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

 

跳出细节,关注整体框架

文字编辑很容易迷失在文字密林里,因为要关注拼写、搭配、语法、表达等就必须沉入细节里。然而,这样做很多时候会丢失整体图景。而脑中没有整体图景,就很容易遗漏掉一些隐蔽的环节,或是出现板块性的大差误。因此,在完成一个单元审读后,值得花时间提纲挈领式地把单元各板块以及各层级提取出来,观摩整体框架是否扎实,才能敏锐地从文山字海中发现结构性的问题。并且,在其后单元的审读中不断地回顾这一框架,可确保各板块的完整与统一,以及各层级的合理安排。

 

始终秉持关联性思维

这里所说的关联性思维和前面第二点里提到的学教关联审读是有区别的。关联审读是一种具体的工作方式,即选择最有效的方式将学生用书和教师用书的相关内容关联在一起审读。而关联性思维是一种思维模式,简单来说就是由一个事物联想到其他事物的能力,并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综合教程审读中关联性思维是非常重要的,这由综合教程的内在特点所决定。综合教程是综合性和融合性很高的思维产品,它不是线性叙事,而是一张网。因此只有始终秉持关联性思维才能保证审稿质量。具体来说,关联性思维在综合教程审读中至少可以应用于以下四个层面。

一是题内关联,指一道练习题或者同一板块内部各小分块之间的关联性。因为存在于同一板块,依赖记忆跨度和视野范围,这类问题比较容易发现。不过,如果没有关联性思维的习惯,也有可能发生错漏。比如选词填空类的题目,不仅要关注题干和答案,还要确认所填答案存在于选词框内,否则无法做题,属于编校失误。

二是题间关联,指练习题之间或者板块之间的关联性。有时候各题分开看都没问题,但二者关联起来,问题就会出现。例如下一道练习题的答案已经出现在之前练习的题干中,又或者练习中所操练的某个词的词性、词义与课文和生词表中的词性、词义不同,违背了讲练结合的原则,因而练习设计无效。

三是学教关联,即在审稿时要始终把学生用书和教师用书看作同一事物的一体两面,做整体处理,审读时不能割裂,须避免出现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内容重复或者矛盾的情况。本文第二点论述的“学教对照”的工作方式在技术上很有助于学教关联性思维的运用。

四是册间关联,即一套综合教程各册之间的关联。一套好的综合教程在设计时是有整体考量的,选文主题、难易梯度、词汇复现应合理地在各册间铺展;更高的要求则是在教学内容上层层递进、前后照应。在实际情形中,每册的编者往往不一样,所以很容易出现不统一、重复或者矛盾的情况。因此责编不仅要关注正在审读的这一册,还要关联其他册,不可忽视查验核对工作。

 

其他值得注意的问题

在综合教程审读中还有一些问题也值得留意,关注这些问题可以进一步提高审稿质量,以下仅做简单阐述。第一,关注一致性,主要是指各单元板块设置的一致和指令用语的一致(或大体一致);第二,增强政治意识,始终怀有高度的政治敏感;第三,必查知识性内容,在涉及史实、典故、人物、风俗等知识性内容时,一定要查对,不能盲信作者。

教材是国家事权,外语教材更是处于意识形态和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外语教材编辑在质量把控方面责任重大,不断完善工作方式、提高审稿质量和效率,这是每个编辑在职业生涯中需要不断精进的能力和努力的方向。■

(本文作者单位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Read Previous

郑永年《论单边开放》新书首发暨“变局应对”分享会在杭举行

Read Next

重大出版项目的“通关”之路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