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推动了《第一推动丛书》

在纸书普遍悲观的时代,我们大力推广这套存在了四分之一个世纪的老书,那是因为我们相信科学的力量,相信科学思想始终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第一推动。

文|吴   炜

写下这个标题,思绪万千,该从哪里说起呢?还是从头说吧。

当年我刚入行在校对室锻炼时,有幸看到了《第一推动丛书》校对稿,不禁眼前一亮:物理书原来还可以这么写!感到自己以前的物理专业都白学了。1995年,我的师傅——《第一推动丛书》的策划编辑李永平主任把我调到他的科普室,正式开启了我的《第一推动丛书》编辑工作。

作为一名新编辑,在开始自己编辑生涯的时候遇到这样一套书,真的是幸运,它让我对什么是好书,什么是值得追求的价值有了切实的体会。“第一推动”与我相伴20多年,既是我的工作,又是我的精神食粮,带来的不仅是金钱更多的是精神满足感,它让我感到自己的工作是有价值的,生命是有意义的。

 

值得铭记的人

李永平,《第一推动丛书》的始作俑者之一。我们叫他“老师傅”,他是个风趣、充满热情而富有感染力的编辑,凭着他的眼光和行动力,以《时间简史》为代表的《第一推动丛书》,高举科学与人文的大旗,以其颇具视觉冲击力的装帧,从1993年起在全国图书市场上刮起一阵红色旋风,并由此掀起了科普出版的热潮。“第一推动”这个亚里士多德在两千多年前首次提出的哲学名词,指一切事物最后的目的与运动的终极原因,在这里,它代表了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点燃了成千上万科学爱好者的梦想。最难得的是他有极好的文化品味,正是他的教导使我20多年来坚守心中的出版底线,坚持在科普图书的阵地耕耘。

吴忠超,《第一推动丛书》的最初策划人之一。霍金唯一的中国学生,正是他把霍金的《时间简史》等科普书第一时间带给中国读者。相识20年,他不仅时常向我们推荐《第一推动丛书》的选题,还善意地对编辑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他对自己的译稿非常负责,他要知道编辑修改的每一处,但他同时非常尊重他人的意见。正是他的鼓励和支持,使得我能坚持做像《爱因斯坦全集》这样的难度大又没什么经济回报的书稿。

李泳,《第一推动丛书》的译者。一个横跨中西、文理交叉、真正的读书种子。1999年的一天,我收到了一封署名李泳、写得密密麻麻的信,里面请求我们出版霍金的学术专著《时空的大尺度结构》,并盛赞《第一推动丛书》,希望不要“中道崩殂”。其时,《第一推动丛书》正面临辉煌过后的转折点。我和“老师傅”随后因机构改革都离开了科普室,但《第一推动丛书》还要继续吗?当时手握《黑洞与时间弯曲》的译稿,踌躇中给远在成都的李泳打了电话,请他审稿并告知没有多少稿费,电话里传来热情的声音“愿意为出版社效劳”,结果他重新翻译了此书却只拿着审稿费。此后,他为丛书翻译了很多书,不仅提供颇具专业水准的选题建议,也像一本百科全书一样解答我关于图书的各种疑问。正是他对书的热爱,对科学的向往,向我展示了科学之美,阅读之美,让我觉得做一个科普书编辑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张旭,《第一推动丛书》从未谋面的读者。当他参加我们的征文活动时,是宁夏固原高中的高二学生,他的来信表达了他是如何喜爱读《第一推动丛书》,从《时空本性》《时间空间和万物》《皇帝新脑》《从反粒子到最终定律》到《果壳中的宇宙》,为了看懂这些书又自学了《高等数学》《李代数》和《拓扑初步》等。要知道为了买这些书他每天只吃8毛钱的东西。不知道这位读者后来读了哪所大学,如今在何方,我只想说:谢谢你,正是你们的存在让我感到自己的工作更有意义,我没有理由不坚持做好《第一推动丛书》。

 

问世——二十五周年纪念

第一推动丛书初版问世时,只印刷了三千套,销售前景黯淡。在时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兼《读书》杂志主编沈昌文先生倡议下,1993年9月18日,我社在京召开了“《第一推动丛书》研讨会”。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吴阶平、宋木文、龚育之、王绶琯等各方面的领导、专家和学者39人,以及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等十余家媒体记者出席。沈先生激动地评价道:“这套丛书属‘高级科普’类读物,它所叙述的不是某种在现实生活中的科学知识、科学技能,而是一种科学精神,或曰‘科学的原动力’,这是科学的最高级问题,也正是每个有教养的知识分子,每个人文科学工作者所必须关注的事情。比如霍金的《时间简史》就告诉我们一种解开时间之谜的不懈的创造精神,这是任何教科书里难以找到的。这些书不论是讲宏观世界抑或讲微观世界,都充满哲学意味和睿思才识,是每一个知识分子不可不读之书,是每一个成年知识分子必不可少的‘科普读物’。不然,你就会离这个科技革命的时代太远,甚至有可能被科技革命所带来的物质繁荣所淹没。”这些精辟的见解不仅解读了丛书的真谛,更重要的是为读者了解丛书、理解丛书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推介作用。25年过去,他的这番话仍有现实意义。

从初版三千册的艰难问世到《时间简史》的数十万印数,《第一推动丛书》经历了市场的考验。2003年丛书出版十周年之际,我们和《科学时报》举办了“我与《第一推动丛书》”有奖征文活动。从收到的近200篇来稿,第一次集中听到了来自读者的声音,这种声音,对编辑来说,无疑也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这些来稿的读者,从十几岁的中学生到退休老人,从普通工人到大学教授,年龄和学识的跨度都相当大。他们或通过邮局信件投稿,或通过网上征文论坛提交作品,甚至有特快专递投稿,生怕错过了截稿日期。来稿中有写自己与《第一推动丛书》的书缘、成长故事的,有写书评的,有提意见的,有提出问题请求解答的……这不仅仅是一篇篇文章,还有读者对第一推动的情感。

时光荏苒,丛书已经磕磕绊绊走过25年。在“互联网+”的今天,新媒体迅猛发展,读者原本投向书本的时间,几乎被手机和电脑占领了。在出版界该好好悲观的时候,第一推动编辑部也迎来了新老交替。而幸运的是,新编辑说正是看中了“能和优秀的人对话”“做书的快感”才投身科普出版。现在有真爱又有真本事的出版新兵太难得了!编辑部一致认为,把书做好发好,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只有这样才能吸引读者的目光,有资格和优秀的作者对话。

为此,我们重新梳理丛书编成宇宙、物理、生命、综合四个系列;可以看出“宇宙与人”是我们关注的核心。丛书特别强调基础科学如物理学,虽然它看起来抽象,离我们的生活有些远,甚至不能马上带来有用的技术,但它是一切自然科学和技术的根本。除了科学的有用,我们更应该欣赏科学的无用——适时仰望星空,问这个世界到底是如何构成,我们是谁,如何走到现在,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怎样?喜欢“第一推动”的人,除了真正爱科学的人,还有一部分是为了更新知识结构的年轻人,他们未必有机会接受更高等系统的教育(即使读大学,我国在这方面的专业也很少),我们的丛书将成为一个学科完整而系统的知识库和思想库,激发更多的人走进相关领域,让更多的人了解科学的进展和真谛,从而重塑世界观,让科学照进生活。我们精选的49种书目就是有意识地倡导读者的读书方向——这其实是在替当前残缺的教育补课。

如何把丛书强调的科学思想和精神传达给读者,如何让新一代在动漫游戏中成长起来的读者爱上深奥的宇宙、体悟科学之美?为此我们特别邀请了90后新锐设计师,采用颠覆传统的设计,从版式、封面到用纸充分体现了科技与年轻的时尚元素,且符合年轻人的阅读习惯,使丛书面貌有了巨大的改变,阅读体验得到极大提升。为了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丛书的内容,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聆听经典,我们邀请国内著名科普演讲人汪洁、吴京平在喜马拉雅FM为《第一推动丛书》做了为期半年的音频节目《经典科普解读课》,不仅深度解析得饶有趣味,还把烧脑的书面文字变成富有磁性的俏皮语音,让你欲罢不能。

任何一种产品都有生命周期,图书也不会例外。在纸书普遍悲观的时代,我们大力推广这套存在四分之一个世纪的老书,那是因为我们相信科学的力量,相信科学思想始终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第一推动。正如中南传媒董事长龚曙光先生为《第一推动丛书》亲自撰写的25周年再版序:“求真与审美,是这套丛书的价值,也是这套丛书的魅力。”“虽然著作中的某些假说会被否定,某些理论会被超越,但科学家们探求真理的精神,思考宇宙的智慧,感悟时空的审美,必将与日月同光,成为人类进化中永不腐朽的历史丰碑。”

《第一推动丛书》已经等你四分之一个世纪,愿意和我们一同走进未来吗?■

(本文作者为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编辑)

Read Previous

民间文书整理出版添新丁

Read Next

给建筑师姚仁喜先生做书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