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在黄河两岸的影像之诗

文|梁君健

《大河唱》是音乐纪录电影《大河唱》的官方电影书。图书从电影未能抵达之处展开,以苏阳和他的音乐为线索,呈现了五位艺人的生活与故事,并对四种生长于中国西北地区的民间艺术——秦腔、花儿、说书和皮影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进行了深入解读。与此同时,图书又以非虚构的创作手法,把《大河唱》剧组的拍摄过程一一记录下来,还原为对藏于民间的中国元气和中国精神的探索之旅。

与纪录电影《大河唱》配套的同名书籍以最传统的媒介形态,融合了摄影、歌曲与文字,展示出这部影片背后的广阔纵深。首先,它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这部关于黄河流域民间音乐的纪录片自然生长出来的整个过程。其次,它不仅仅是一种单向的叙述,而是混杂、糅合以及并置了这部影片的不同参与者在这段特定时刻中由黄河和音乐而引发的人生思考。这本书可以看做是围绕着纪录片拍摄而产生的一组对话,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是如何成为不同背景的人们得以相互沟通的最坚实的基础。

《大河唱》是一部书写在草木山河上的诗篇。创作者们不仅用航拍和特殊摄影的方式为“黄河”这一特殊角色制作了“人物画像”,而且他们对于影片的艺术体会、对于地域文化的思考,也常常来自于个体面对大自然时所产生的顿悟。在这些精致排版的图文中,我们能够切身感受到去张团老家时“所有视线都被眼前的大土山堵回来”的视觉。马风山家院子里的牡丹花,也几乎是所有人都会提及的细节,就像杨宇菲说的,“再苦的日子也能过出花儿来”。同样地,不论是杨宇菲以人类学家的视角对于打台过程的细腻描绘,还是张华对于民间戏曲的空间感的直觉感悟,也都展示出人与自然之间的丰富关联。乡间戏台上的秦腔是唱给万物听的,唱在天地间,因此有了灵性,而这些灵性则进一步地透过耐心的纪实影像成就了这部影片的气质和精神,也让读者对人与自然在西北大地和黄河流域所形成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

《大河唱》还是田野和江湖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深情描摹。作为电影和书籍的《大河唱》透露出一种“细节控”的整体气质。不论是制片团队,还是拍摄团队,甚至是苏阳本人,相比于对于音乐和纪录片的抽象感触和价值表达,他们更愿意在文字中有一搭没一搭地叙说着各种打动人心的细节,像极了茶余饭后三两知交之间的闲扯和絮叨。但也正是这些散落的碎片,最终拼接成一个精神的整体,呈现出了人情之可贵。例如,摄影师张华前后操刀过《同饮一江水》《喜马拉雅天梯》《我在故宫修文物》等多部电视和院线纪录片的纪实拍摄,对于人物的把握和对于现场气氛的特殊嗅觉超乎常人。在这本书里,我们能够通过质朴柔软的文字,感受到摄影师与拍摄对象之间的绵密关系。他不厌其烦地讲述了他和刘世凯从陌生到熟悉的整个过程,甚至很久之后,都能够记得张进来在银川的一张餐桌前对他说的第一句话“大老远跑来摄我,辛苦,接个风”。不同的性格与人情,跃然纸上。

最后,《大河唱》是对于故乡的一次倾诉。老雷和小柯的文字,都以故乡开头,带着我们感受他们记忆中的古城时代之前的平遥,和北回归线以南的十八线小城。而《大河唱》中的世间万物和绵密人情,也通过音乐和黄河的意象,将对于故土和文化的眷恋传递给了更多的观众和读者。

(本文作者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Read Previous

时局动荡,今年的法兰克福书展还好吗?

Read Next

我给残雪做责编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