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阅读科普书只是为了增加知识吗?

近年来,随着科学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青少年科普不仅被重视,还提出了“科普要从娃娃抓起”的口号,而且呼声得到广泛响应,越来越多的家庭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带孩子走进大自然,走进动物园、博物馆,对孩子进行正确认知观构建的科普启蒙教育。

儿童科普读物作为认知启蒙教育的重要辅助材料,以及家庭教育的刚需方向之一,已在童书市场上占据一席领地,内容、形式都更加多元化、丰富化。

正因如此,如何挑选出优秀又适龄阅读的科普书成为了很多家长的烦恼,或者说,是家长对于科普书的判读和理解,都还有点盲目和不专业,对于科普伴读的意义很不清晰——我们让孩子阅读科普书的目的仅仅是增加知识吗?

在昨天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上,我们找到了答案。

2021年4月1日上午,由禹田文化·孩子国举办的《震撼之书·动物原来这么大》第二辑新书分享会吸引了大批亲子家庭和业内人士的驻足观看。大家不仅仅是因第一辑震撼之书慕名而来,更为嘉宾们的精彩交流所吸引。

知名阅读教育研究者孙慧阳女士作为此次分享会的主持人,与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主席、生命树童书网创始人张明舟先生,中国南极及大洋“蛟龙号”深潜科考的资深科考队员徐小龙先生,北京动物园专业科普讲师邓晶先生展开了畅谈。

嘉宾们从各自的阅读体验及不同的专业视角,共同分享了被这套书触动的细节,同时聚焦:儿童科普书应该具备的内容价值和阅读意义。

传递知识是基本,但严谨、细致、广博的知识才是科普书要达到的标准。

在北京动物园天天与动物见面、已有20年工作经验的邓晶老师,作为这套书出版团队里的审读老师之一,谦怀地表达了对这套书的作者(也是同行)的敬佩,并称自己在接触其中的一些内容时也都是边看边学的。他分享了一些自己对于科普书的理解:

“传递准确的知识点是对科普书最基本的要求,但很多科普知识在口语化的过程中由于不够严谨,会使孩子从小就进入认知误区。而当我看到这套书时,不仅震撼于它独特的呈现形式,还有它在传达知识点上的精确和讲究。

这套书的新鲜视角让我看到了科普知识所能达到的新的高度。尤其《脚印馆》这一本,让孩子从脚印来认知这个生命,而这一个脚印就包含了很多信息,不仅关乎外形、大小,还囊括了它的栖息环境、饮食习惯和生活状态。

我很清楚一些动物的掌印收集非常困难,例如大熊猫,尽管是我们如此熟悉的动物,但也只有从掌印才能清晰地看到它的前脚有六根趾还有一个额外的辅助肉垫,这也是这套书非常珍贵且难得的地方。”

孙慧阳老师在现场朗读了作者前言中的部分文字,补充说:“低幼启蒙类的科普书往往带给孩子认知上的长远影响。这套书并不因读者年龄而放低文字标准,而是对每一部分内容表述都要求严谨,可以让家长和孩子在阅读中一起受益。”

科普书是给孩子增加成长营养和建构求真思维的一道大餐。

张明舟老师是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主席、生命树童书网创始人。他以对儿童读物的丰富阅历、广阔视野,提出了自己的深刻见解,让我们对科普书有了新的认知。

“当我看到书名,我的第一反应是:动物原来不就是这么大吗?看过书之后,真就被震撼到了,被书的作者、编者,被他们的用心创意震撼到了。在琳琅满目、类型多样的图书中,我们还需要给孩子一些什么样营养的阅读呢?虚构的文学世界给人带来了很多美好的想象和感受,但孩子的世界中是不是还缺失了些什么?

显然,虚构类图书和非虚构类图书带给孩子的认知世界是截然不同的。非虚构类的科普书,给孩子补充的是精神之外的,像骨骼一样有力量、有存在感的营养。而这套书,给孩子看真实原大的动物,既帮孩子构建现实的认知体系,更培养孩子探究问题时求真的思维方式。

我们需要引导孩子去了解真实客观的世界。孩子从这样的科普书中学到的求真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将会迁移到其他的学习和生活中,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科普书在给孩子知识储备以外应该具备的教育功能。知识不等于智慧,也建议家长们在引导孩子时注重思维的构建。”

邓晶老师感同于此:“科学教育正处于上升阶段,现在的科普书与以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不再只是一问一答,不再是灌输式教育,而是注重互动、体验,孩子们能够真正参与进来,自主认知,甚至产生疑问,自己去探求答案,这是在孩子的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一颗渴望求知真理的种子。”

科普应该是有温度的,能带孩子真正走近自然,与生命共情。

有过南极、大洋和深海科考经历的徐小龙老师,同时也是一位6岁女孩的爸爸,他讲述了自己与孩子共读这套书时的感触和回忆,他深情的分享让我们在感动中体验着科普柔性一面的无穷魅力。

“在陪孩子看这套书时,我发现它会带你重回自然。书里那只目光瞥向你的王企鹅,就和我在南极遇到的一模一样。这种眼神,可以说是不屑,也可以说是没有一丝一毫的防备,你向它们伸出手,它们也向你伸出手,而这正是地球动物对人类最自然的反应。能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这种亲切和自然,这套书做到了,我很感动。

书里的海龟,和翻开页里的水母,是可以一起看到的,这让我惊叹于作者的用心。我告诉孩子,这是因为水母是海龟的食物,然后我拿起一个塑料袋在空中摇了摇,她发现这个塑料袋和水母很像。我说,你知道这是塑料袋,但海龟不知道,如果海龟吃了塑料袋会怎么样?

通过这套书,孩子在思考生命、关注环境,有温度的科普书能传递出对生命的敬畏。和其他动物科普书相比,这套书更大,却更加细致。都说照片拍得不好是因为拍得不够近,而这套书中的照片真正让孩子与大自然站得很近。

虎鲸的牙为什么断了,还有斑点?白鲸的牙齿怎么就是圆的完整的呢?孩子在阅读中提出这些问题时,她就是在观察很小的细节,从中感受动物生命,产生共情,感知生命的不易和珍贵,从而关注它们的生存环境,关注我们的地球生态。当我听到孩子说自己也要保护动物时,我知道这套书的作用达到了。”

孙慧阳老师在现场提醒读者们:“《震撼之书》系列书中的动物角色并非随意的‘网络扒图’,而是能够追根溯源:登场的动物们在真实的动物园中是真实的存在。通过出生地、出生时间的记录,孩子们能看到它们的生命轨迹。以这样的视角看动物,孩子们会到感受到自己面对的是真实的生命,借由生命与生命的对视、共情,儿童生命底色中的真善美会被唤醒与标定。这种有温度的阅读,带给孩子人文素养的提升和生命温度的升华。”

看来,科普书不应只是一本童年的陪读书,它应该发挥自身的属性,除了带给孩子知识,还要培养孩子好奇、质疑、探究、求真的科学素养和正确思维方式,甚至是最初的兴趣之源启蒙,使孩子的心灵拥有人文情怀的萌芽,学会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像张明舟老师所说,人文和科学是一体的,当科普书同时具有科学性和人文性时,它所散发出的温暖和踏实是连成人也会被触动的。

《震撼之书·动物原来这么大》向我们展现了生命与生命的呼应,这来自于创作团队发自内心的对生命的尊重。相信,当我们坚守认真和严谨的科研思维,对每一细节进行求证时,将会看到更多科普书籍达到新的高度,从而与家长们越来越高的伴读能力携手并进,让孩子的科学教育走向新的历程。

 

Read Previous

回望发展路 描摹新蓝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35周年答谢会在京举行

Read Next

如何给当代孩子讲述中国故事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