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丽琴
一部诞生于2000多年前的古籍,用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写就,为何会被当下的读者如此青睐?
岳麓书社出版的全九册《史记》(全本全注全译),自2021年4月上市以来,迄今已付印11万套,将近100万册,发货码洋约5500万。在京东2022年终榜单中,它位列第四名;在当当的年终榜单中,它位列社科文化图书总榜第29名。一部诞生于2000多年前的古籍,用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写就,为何会被当下的读者如此青睐,在成千上万种社科读物中脱颖而出?这自然离不开作者的潜心著述、编校者的辛勤工作以及发行人员的全渠道营销。
名家全本注译,全书简体横排
这套《史记》的注译作者杨燕起先生,是北师大历史系教授,主攻历史文献学,先后搜集整理、编辑出版有《历代名家评史记》《史记精华导读》《白话史记》等。其学术专长为《史记》研究,在此领域以其独创性而自成一家。曾担任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理事。2011年5月,他与韩兆琦、张大可(会长)、可永雪、宋嗣廉等10人获得《史记》研究学会颁发的“中国史记研究会学术成就奖”。
杨先生可谓《史记》的知音,毕生致力于《史记》的整理研究和普及工作。早在20世纪90年代,他就开始着手从事用现代语言翻译《史记》全文,出版了《白话史记》。在此基础上,他又花费数年精力,参校多种《史记》底本,为全书精心做注。他还吸纳了最新的整理点校成果,广采众长,力求注释精准,译文准确流畅。退休后,杨先生又将自己毕生的学力用在《史记》全本注译的修订工作上,对原稿的疏漏进行补充,对其中的讹误之处进行改正,同时增加大量疑难字词、多音字的注音,竭力为读者阅读此书扫清障碍。这套《史记》就是杨先生晚年的修订本,是杨先生一生研究《史记》的结晶。
为了让读者尽可能地读到《史记》的全貌,我们将目前所知的太史公撰写的《史记》的全部内容都收录在这套书里,没有做任何删减。市面上的一些同类书籍,往往将《史记》的年表删去不录,那是不知或低估了年表的价值。杨先生认为:“表,是《史记》五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本纪、书一致,同样在《史记》中起着纲领性的作用。其叙列的形式是‘表’,故其要在述事简明,经纬纵横,各因事势统观天下,成为一体之特征,充分展现了司马迁撰史的创造性。”同时,我们还在附录中收录《汉书·司马迁传》里的《报任安书》,以期读者对司马迁的生平、思想、志向有更深入、更全面的体认。
司马迁的《史记》起初是写在竹简上,用汉代流行的隶书写成。虽然经过上千年的流传,书写工具、载体和字体都发生了变化,但直到民国时期,繁体竖排的书写形式仍旧没有改变。20世纪,有几家出版社推出《史记》的整理点校本,仿照古书采用繁体竖排本,为该书的传播和研究提供了便利,被学界广泛认可,但普通读者仍旧与这部经典无缘,只因不认识繁体字,不习惯读竖排书。近些年,传统文化勃兴,国民对大众化古籍读本的需求日益高涨。有鉴于此,我们决心将这套文史经典以简体横排的形式推出,以便更多的读者能走进《史记》,读懂《史记》,进而从《史记》中汲取正能量。
编校严谨细致,图书质量上乘
《史记》(全九册)的原文、译文和注释都经过多人多次核对、梳理、查验过,有些篇章、字词更是反复核验,直到确认无误为止。对于存疑而无法确定的问题,我们以太史公所主张的“疑则阙疑”的原则,将其注明,以待读者判断。
《史记》的原文经过数次核查,所参照的底本是繁体字,因此需要重点处理繁简字和异体字的问题。繁体改成简体很容易,但有些繁体字作某些意思解有简化字,而作某些意思解又没有简化字;异体字改成规范字也容易,但在人名、地名里,异体字又必须保留,因此必须慎之又慎。
同时,《史记》中还多次出现同一人名或地名的不同写法,比如讙兜与驩兜、洛阳与雒阳、曹沫与曹沬等等,这种差异,本书中都依照底本予以保留,并未将其整齐划一。此外,还有些形近字,核对底本时极易混淆,比如榖与穀、氾与汜、市与巿等等,我们通过不同人多次核对来竭力避免这些错误。在此,还需要说明,书中还保留了不少当下不常见的字,比如柰、埶、蓺,等等。这些字并非错字,在古书中也并不鲜见。
注释中需要核查的地方有古今字、通假字、职官、地名、历史纪年、引文、疑难字和多音字的注音等问题,需要查阅《说文解字》《辞海》《汉语大词典》《中华大字典》《康熙字典》《中国历史年表》和各类注解评点《史记》的著作以及先秦、秦汉时各种典籍。其中有些注音、历史纪年比较难处理。
注释里的历史纪年,我们一般是依据《辞海·中国历史纪年表》和《史记》里的年表来核查的。但当二者有差异时,则须判断正误;无法判断时,只好将其都记录下来。全书注释里提及的所有国君在位的公元纪年以及各类事件的公元纪年,我们都多次细心核查过,读者大可放心。
译文的主要要求是翻译准确,防止错译漏译,同时还要兼顾通顺流畅。这项工作需要将原文和译文相互对应着审阅,同时还要保证译文里某些字词的意思与注释里的注解相同或相近。这项工作虽然耗时耗力,但我们也经过数次编校,竭力减少错误和疏漏,保证译文能尽可能地诠释原文之义,这样一来,就算有读者只读译文而不读原文,亦可全面准确了解原文所讲的内容。
《史记》(全九册)的封面以绿色调为主,典雅庄重而不失质朴,美观大方而不失清新。全书采用布面书脊,所用布是绿色双色棉。封面纸是130克雅美莱妮米色。这款纸有经纬交错的独特质感,让纸张显示出独特的气质,而纸面却具有织物的纤细质感,赋予纸张独特的雅韵。环衬是120克白色繁星纸,如点点星光熠熠,闪耀夺目。封面的右下角采用了五种先秦和秦汉时期颇为流行的瓦当图案来区分《史记》里的五种体例。正文用的是纯质纸,纸质光滑,微微泛黄,凑上前去闻,有股淡淡的木香;凑近前去读,纸色天然,字迹清晰,不伤眼。
营销思路务实,推广方式灵活
在这套《史记》的封面设计环节,我们就与电商平台保持着密切沟通。2021年4月上市后,我们首先在当当、京东等电商平台铺货。5月则主要在京东做了小幅度的活动,积累评价;6月参加京东6·18活动而迎来第一波销售旺季,后面几月持续参加活动,培育基础销量,提升自然搜索流量。到了11月,该书被选为京东重点促销品种,销量提升较为明显,进入京东图书销售Top2000品种。12月,樊登读书进行了直播带货,极大地促进了京东和其他平台的销售。
2022年4月以来,营销部门深入落实全媒体营销策略,将这套书在东方甄选、樊登读书、十点读书、国馆、书单来了等新媒体头部电商进行了重点宣传推介。新媒体渠道的宣传推广和持续曝光引流进一步带动了当当和京东垂直电商、自营旗舰店和平台电商的销售,不同销售渠道的营销推广措施得到相互促进和支撑,形成了互联网营销矩阵,最大限度提高了该书的品牌形象和曝光度。
让读者知悉并相信某书是精品,进而乐意买它,是营销策略的主旨和营销活动的目的。正是因为有明确而务实的营销思路、灵活而合宜的营销方式,这套《史记》才得以呈现在大批读者的面前,并最终获得令人惊喜的销售业绩。
《史记》是一部产生于西汉汉武帝时期的传世经典,它记述了上古至西汉时期近3000年的史实,又影响了后世2000多年的历史书写,深刻塑造了中华上下5000年的文明形态,滋养了一代代炎黄子孙的精神和灵魂。这部皇皇巨著值得每一位中国人细细品读。
杨燕起先生和岳麓社精心为读者打造的这套《史记》三全本,既可作为研习历史的入门书,又可以作为学习文言文、提高古文阅读能力的必读书。它将像历史星河里一颗熠熠发光的明星,点亮我们的精神世界,照亮我们前进的路。■
(本文作者为岳麓书社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