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健三郎写给青少年的幻想小说|《两百年的孩子》新书上市

享誉世界文坛的日本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1935—2023)于今年3月3日逝世,享年88岁。大江健三郎是日本战后文学的旗手、文学理论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他的文学创作从个人体验出发,关注日本及世界范围的普遍性问题,深入思考人类的共同命运。

但是大江健三郎的作品一直都被冠以“难读”的称号。一是因为大江健三郎的作品虽然有故事情节,但他在讲述故事常常运用长句以及具有抽象意味的写作技法。二是因为大江健三郎个人的文学素养非常高,常常在作品中引用欧美的文论或者诗歌,如果读者没有相关的文学背景,就会很难接近他的作品真正想要表达的内容。

而《两百年的孩子》这部作品则大为不同,它是大江健三郎特地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专为青少年创作的。然而真正理解其中的深义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丰富的阅历。这部书是注定会陪着孩子们共同成长的一部优秀作品。

“新人类”们的相遇

在这部幻想作品里,智力障碍的哥哥、健康的妹妹和弟弟三个孩子回到了老家,借助“树洞”这个时间旅行器,进行了多场时空旅行。

大江健三郎以时空交叉的叙事结构表现了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二百年来的历史,以及人类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灵魂与肉体、物质和精神的状态,既而提出“新人”的思想。这部书除了延续大江健三郎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创作时期在社会批判、灾难预测、历史探索、文化反思四个向度的社会性主题之外,更是将重点设定在对于人类未来命运的思考和探索上,将最终他认为的答案放在了作为“新人类”的少年儿童身上。

“永远的孩子”

《两百年的孩子》的内核是与鲁迅所提出的“希望与绝望为邻”相同的,该书一直在希望和绝望之间来回辩证地思考问题。本书的译者许金龙曾经说过,他自己在到大江健三郎先生家作客时,大江先生提到他的大儿子大江光在1963年出生,但患有先天性智障,智商停留在3-5岁,所以他是永远的“孩子”。每天上床以后,大江会把毯子给他盖好,但起夜回来之后儿子就不会把毯子盖在身上了。所以大江说他每天最后的工作就是陪儿子起夜,把毯子给他盖好之后再回去睡觉。大江说自己每晚给儿子大江光盖好毛毯以后就会上楼带着绝望睡觉。但第二天早上把眼睛一睁,就会觉得自己不能在绝望中沉沦下去,必须要为儿子、日本的孩子、中国的孩子、全世界的孩子寻找到希望。那么自己怎么帮助他们?只能就通过日常的工作、写小说来为孩子们寻找希望,这也是自己最后的工作了。在大江的这个指导思想下,《两百年的孩子》实际上也是一本为“新人类”们创作的希望之书。

从“上游”到“下游”

《两百年的孩子》这部书没有给出固定的结局,实际上是大江健三郎把真正的结局交给读者,让读者和作者共同参与创作这部小说。这种开放式结局给大家留下很多思索的空间。准确来说,这部小说,一是读起来好读,二是读起来有情节,三是青少年们们读完以后要思考,历史是什么历史,当下是什么当下,未来又会是什么样。大江在该书中用一条河来做了比喻,河流的上游是历史,我们面临的河段就是当下,河流还会从当下继续往下游流。我们无法决定上游的事,但在我们眼前这段河流,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来影响下游,就是影响未来。

 

Read Previous

95后青年作家周于旸新作《招摇过海》上市

Read Next

斑马数字出版全系产品亮相数博会 科技助力出版强国建设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