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只大鸟,精神也好,肉体也好,都渴望着自我生命的舒展。”
入冬了,鄱阳湖畔却越发热闹起来,这里是候鸟的天堂。丰盛的食物和温暖的气候,吸引着白鹳、黑鹳、小天鹅、白琵鹭、白额雁等近百种候鸟在此地栖息越冬。在这群鸟儿当中,来自遥远西伯利亚的白鹤格外引人注目。它们“羽翼宽大,通体雪白,只有翅尖蘸了墨一般的黑”“翅膀扇动得柔美又有力,双翼有节奏地一收一举之间,就能驭风疾驰数千米……”“如信守着一个承诺一般,年年岁岁,如期归来”。
儿童文学作家彭学军第一次亲眼见到白鹤时惊讶地说:“没想到原来这么大啊!”其新作《大鸟》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探访“离白鹤最近的地方”
白鹤,已在地球上生活了近6000万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物种,目前在全球仅有约4000只。近年来,因为环境的改变,98%的白鹤要从繁殖地西伯利亚长途飞行5300多千米,到达仅存的越冬之地——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在白鹤顽强生存的背后,离不开人类的努力和善意。为了守护白鹤冬天的家,南昌五星白鹤保护小区创始人、“中国白鹤妈妈”周海燕,从2016年底辞去江西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的工作,开始种藕护鸟。南昌五星白鹤保护小区如今为2800多只白鹤提供了越冬栖息地,被誉为“全世界离白鹤最近的地方”。
从众筹种藕到独自支撑,从被当地人误解排斥到赢得当地政府和民众的支持,在彭学军看来,“周海燕是一位英雄,一位理想主义的孤勇者,这样的人注定不凡,且盛产故事”。为了创作《大鸟》,彭学军到当地拜访周海燕,听她讲述她和大鸟的故事,“护鸟的过程十分艰难,可即便讲到当时‘崩溃到号啕大哭’时,她依旧神色平静,面带笑容,只在眼里偶尔闪过一星泪花。她五官精致且有立体感,有着女性的温婉柔美又不乏阳刚的坚毅,正是这份坚毅成全了她,她的故事又成全了《大鸟》”。
《大鸟》以周海燕为故事原型,讲述白鹤保护志愿者周蔷引导三位少年志愿者,在鄱阳湖畔种藕护鸟,联合当地乡民共建绿色生态家园的故事。彭学军告诉记者,《大鸟》原本的创作计划只是一本绘本,可随着素材的不断丰富,她决定把这个故事延展创作为一部长篇儿童小说。为了写好故事,有两个难点需要她去解决。一个难点是熟悉鄱阳湖的生态环境和风土人情,“什么季节开什么花长什么草,一定要在对它有比较深入了解的情况下,我才敢动笔”。在编辑的陪同下,彭学军在不同的季节中数次前往鄱阳湖采风,并认真翻阅县志,了解当地的历史和民间传说。
另一个难点是熟悉白鹤的生活习性。“它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开始繁殖,为什么要飞到我们这儿来,为什么不去别的地方?……”动笔之前,彭学军甚至分辨不清白鹤和白鹭,对白鹤这个物种很陌生,也谈不上有什么特别的感觉。直到2022年冬,当她在鄱阳湖畔的藕田里看到成群的白鹤在觅食、嬉戏、起舞时,她突然间理解了周海燕曾对她说过的话,“说不清楚你是被什么感动,被它们的美,或者是别的什么,你看到它们飞翔,那一刻眼泪自然而然就会流出来”。彭学军还记得她在当地留宿的一个夜晚,那个季节刚好是白鹤从远方飞来的时候,万籁俱寂中,忽然远远地传来白鹤的叫声,有力而高亢。“人生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体验,夜晚伴着这样的声音入睡,清晨又在这样的声音中醒来……”那种奇妙的感受让彭学军回味至今。
除了近距离观察白鹤,彭学军还阅读了大量图书,做好充分的案头工作,从白鹤的身体结构到关于它的历史和民间传说,甚至去了解敦煌壁画中关于白鹤的壁画详解,“这些知识在写作时其实很少用到,但在写作前期都要一一去了解,并储存在大脑里”。
又一部艺术攀升的新作
从《你是我的妹》《腰门》到《浮桥边的汤木》《森林里的小火车》《戴面具的海》《建座瓷窑送给你》《青木塔》,“绝不重复自己”的彭学军,为小读者献上了一部又一部儿童文学佳作,曾获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小说大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年度“中国好书”奖、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冰心儿童文学奖、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等多种奖项。新近,彭学军完成了长篇小说《大鸟》的创作。她表示,每每开启陌生题材的创作,都是一次冒险,但这次最大的不同是,她对人物投入了更多的情感,采访、构思、创作的过程,也是被人物原型感动、激励、提升的过程。
彭学军不囿于自己的创作舒适区,以扎根生活、深入体验的方式不断拓宽自己的文学疆域,其真诚严谨的创作态度和不断的艺术探索赢得专家学者的一致认可。中国版协少年儿童读物工作委员会原主任、资深童书出版人海飞认为《大鸟》是彭学军从童年经验书写转向时代主题书写的高水准之作,小说从小切口窥探大背景,反映了生态文明建设历程中要如何兼顾人民利益,推动人民美好生活建设,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也体现了作者强烈的思辨性和人文关怀。著名文学评论家徐德霞对《大鸟》的出版感到欣喜,她认为这是彭学军在创作上的新挑战,在主题表现、人物内在的精神品格及少年的心灵成长等方面完成度都很高。
正如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朱自强所言,《大鸟》是彭学军又一部艺术攀升的新作:“我从《大鸟》这部小说中能感觉到彭学军对生活真挚的爱,对自然生态的爱,对大鸟的爱。我觉得这是一种大爱,这种大爱再加上高超的艺术技巧,这两点就如白鹤的那两只翅膀,可以在高远的蓝天上做出最美的飞翔。”
生命和生命之间的连接
“我就叫它大鸟。冬天,飞过来的鸟儿,数它最大。”把白鹤叫作大鸟的蒿子,是彭学军在《大鸟》中成功塑造的一位乡村少年志愿者。作为彭学军“男孩不哭”组合的最新力作,《大鸟》保持了彭学军一贯的扎实娴熟创作水准,将少年的心灵成长扎根在现实大地上。作品通过少年澄净的视角和成长蜕变,以轻盈诗意的叙事,生动展示长江流域丰饶的生态环境,弘扬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彰显新时代大美中国、大美乡村的昂扬气象。
在小说中,彭学军把蒿子设定成一个失去了妈妈的乡村男孩。因为父亲喜欢打牌、喝酒,对他疏于照顾,蒿子的性格内向腼腆。在特别孤独、伤心的时候,他就跑到鄱阳湖的大堤上去,看鸟看湖水。城里人周蔷来到村子要种藕给大鸟吃,当地人担心大鸟会破坏农田影响生计,对周蔷并无好感。然而,因为妈妈喜欢大鸟,蒿子很自然地接纳了周蔷,他对周蔷的亲近和对大鸟的护卫,寄托着对妈妈的思念。在接受蒿子帮助的过程中,周蔷也默默爱护着这个孤独的孩子。之后,两个从城里来的少年志愿者加入护鸟的队伍,他们对蒿子的成长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蒿子慢慢走出了思念妈妈的悲伤,变得乐观开朗起来,对学习也有了兴趣……“我就想写出这种人和人之间、人和动物之间的互相影响,他们之间慢慢建立起来的一种非常美好、和谐的关系。不管是人还是动物,生命和生命之间的互相影响和互相连接是很奇妙的。”彭学军说。
在遭遇变故和危机时,如何自我救赎,实现自我成长和提升?和“男孩不哭”组合的其他作品一样,《大鸟》同样注重展现或唤醒男孩所应具备的坚韧、包容、豁达、阳刚的一面。“希望孩子们能够更多地跟大自然接触,拓宽眼界,提高抗挫能力,看到更大的世界,就不会只是关注到自己的小世界。”彭学军相信,“只要做到身体健康、人格健全这两点,这个孩子的未来就不会太差。”
在《大鸟》这部新时代生态儿童文学力作中,彭学军书写厚重的现实题材,却能做到文本阅读的轻盈。恰如此书责编孙睿所言,“《大鸟》就像鸟类极具特色和美感的羽毛,在新时代的绿水青山间振翅出不一样的文学光泽”。
天然就喜爱纯净的故事
小时候随父母下放在农村,彭学军没有太多的书可以读。高中时期,和她要好的一位同班同学家里订了《儿童文学》和《少年文艺》,她每次都借来看,这才接触到儿童文学。“我喜欢的篇目会反复看了一遍又一遍,可能我天然就喜爱这种很纯净的故事和文字。”到上大学的时候,彭学军有了零花钱可以自己支配,就订了5种杂志,全是儿童文学方面的。“我们班同学都笑话我,说‘你怎么长不大,还看这些哄小孩的东西’,但我就是很喜欢看。”大学毕业以后,彭学军去了中学教书,又继续订这些杂志,还推荐给她的学生看。“在当老师期间,我的学生会给我讲一些他们的故事,我跟孩子之间也有一些故事,我就想我应该可以尝试去写作。”一次她恰好看到《儿童文学》杂志招收函授生,老师可以一对一地进行辅导,彭学军就报了名,寄去了习作。“那时候的编辑修改习作非常认真,还经常表扬和鼓励我,我特别受鼓舞,写得更有劲了。后来有一天,老师说‘你可以不用给我们寄习作了,直接给我们投稿吧’。”就这样,彭学军正式开始走上了儿童文学的创作之路,《儿童文学》杂志原主编、文学评论家徐德霞就是她作品最早的责任编辑之一,曾经用“纯、静、美、雅”概括彭学军的作品风格。
除了展现生命和生命之间的连接,彭学军也在作品中持续书写着她与故乡的连接。“如果说让你的心灵得到安放的地方就是故乡,我想我的第一故乡应该是湘西。”彭学军在湖南湘西出生和长大,18岁随父母来到江西赣州,之后到了南昌,如今定居上海,江西可谓是她的第二故乡。“江西对写作者来说其实是一个素材的宝库。然而,只缘身在此山中,我是去了上海后,才觉得那里有很多可以去写的东西。比如《浮桥边的汤木》的故事,发生在赣州的一座浮桥旁;《森林里的小火车》的那辆小火车,是赣州上犹一个运木材的小火车;《建座瓷窑送给你》写的是江西景德镇的瓷窑。离开江西以后再去回望它,就会发现不管它是否美好,你都会不自觉地用你的想象把它补充完美。”
如何让作品能够真正地打动孩子?彭学军坦言,她写作的时候并没有刻意地去想这个问题。彭学军的父母都是老师,她大学毕业以后也当过老师。住在学校,上课在学校,放学也在学校,或许正是这种相对单纯的生活环境让彭学军保留了比较多的童心和童趣,作品自然更能让孩子产生共鸣。
彭学军将新作取名为《大鸟》,“跟我以前的作品相比,这部作品可能在意境上面是最开阔的”。在她眼里,“大鸟”是美的化身,是生命坚韧的象征,“其实,喜爱大鸟在蓝天下自由舒展地飞翔,也是人们内心的投射。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只大鸟,精神也好,肉体也好,都渴望着自我生命的舒展,能自由自在地放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