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麻猫的故事”,一本书的旅程

这是一部关于遗忘与衰老、爱与陪伴的童话。

文|徐立莎

《外婆变成了麻猫》是新锐儿童文学作家慈琪创作的一部关于遗忘与衰老、爱与陪伴的童话,也是一个让孩子们思考如何关爱老人的温暖故事。这部作品对阿尔茨海默病这一现实题材进行了富有创意的艺术探索,通过一个充满乐趣的幻想故事将这个稍显沉重的生命话题呈现在我们面前,字里行间充溢着真挚深厚的祖孙情,它让我们相信虽然时光可以剪碎人的记忆,但是爱可以让记忆永存。

 

选题的诞生:遇见“麻猫的故事”

慈琪是一位非常有才气、特别有想象力的90后儿童文学作家,主要创作童话和童诗。我特别想用“古灵精怪”来形容她,因为她脑子里总是会冒出各种奇奇怪怪的想法,让你倍感惊喜。最初认识慈琪,是源于《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篇童话,相信很多人对这篇文章都不陌生,因为它入选了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慈琪也曾因此被称为“当代最年轻的课本作家”。这篇童话结构精巧,蕴含温厚的悲悯情怀,读来仿佛有一股暖流缓缓渗进我们的心里,曾经打动无数读者。后来,我又阅读了她的《我讲的故事都不是真的》《猫的兽医》等作品,视角独特,时常突破常规思维,极具创新性,给人一种久违的惊奇感和陌生化的体验。2021年,我策划了一套中国原创童话书系“童话里的成长课”,邀请一批国内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进行创作,所以,我就给慈琪写了封约稿信,希望她能写一篇童话。慈琪欣然答应,并顺利交付稿件。“童话里的成长课”主要的受众群体是一、二年级的孩子,而这部作品更加适合三年级孩子阅读,所以我们果断决定将这部作品单本出版。考虑到单本发行,体量上还是单薄了些,同时也为了跟慈琪有一个长期的合作,我决定做一个新的书系。《外婆变成了麻猫》写的是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童话故事,这是一个非常贴近现实,也跟儿童的生命成长密切相关的话题,于是,我就想到了可以做一套关于儿童生命成长的童话作品。儿童成长的过程,也是和一个个生命难题相遇的过程,疾病、离别、挫折,生活会给孩子们带来一个个挑战,而成长就是一次次地去面对这些挑战,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解答这些生命难题。如果有一部作品,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给予解答和引导,让孩子不仅能读到一个有趣的故事,还能学会敬畏生命,收获坚韧与良善,我想,那是非常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于是,便有了“生命树系列”。生命之树寓意着生生不息,不惧风雨。我想,这一寓意便是这套书想要传达给孩子的,希望孩子读过之后能够懂得,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强乐观、充满善意地面对,永远保持活力。

 

图书的打磨:成就“麻猫的故事”

看完书稿后,我被深深触动了。故事中的外婆深陷阿尔茨海默病的困扰,每次发脾气都会变成麻猫。随着病情的加重,变成麻猫的外婆跳出阳台,离家出走了。外孙女一朵紧紧跟随着麻猫,踏上了历险之旅……作品用幽默、夸张的语言描述了老人失智后的世界,以温暖而灵动的方式呈现了记忆的美好、爱与勇气的神奇力量,还着力表现了一群孩子的觉醒和成长。书中流露出浓浓的祖孙情,引导孩子们懂得尊重和呵护老人,用心陪伴老人编织新的明天。2022年11月,选题论证通过之后,这本书就进入了正式出版流程。

反复打磨文本

这部作品文笔流畅,描写的人物和故事也很生动,整体来讲,作品的完成度还是很高的。但是我在梳理文本的过程中,也发现多处存在逻辑上的漏洞。比如,原书稿第十章的内容逻辑不清晰。这一章节结尾处说:“在猫石新一轮影响下,两条腿动不了,四条腿的跑掉了。”但是从下文来看,跑掉的只有施展魔法的老鼠,变成动物的老人还在孩子们手里抱着,而且,猫石的影响力存在多长时间,文中也没有交代清楚。再比如,现实空间中,一朵和麻猫在树洞里的时候天已经黑了,而进入虚拟空间后,天却还亮着,由此看,两个空间的时间是不一致的,但是书稿中并没有交代清楚,容易误导读者。慈琪老师听了我的建议后,非常赞同,马上进行了修改。我和同事们常说,越简单的稿子,感觉越容易落下错误。《外婆变成了麻猫》篇幅不长,但是我却反复编校了好几遍,每看一遍,都会发现新的问题。在编辑加工时,我坚持的原则是“多就少改,改必有据”,严格依据出版规范,查阅各种工具书,修改字词、标点、语法、逻辑等方面的错误,并且反复编校,力求实现零差错。

寻找最合适的插画师

对于一本全彩印刷的图书来说,插图是至关重要的。这本书能够以精美的品相呈现给读者,离不开美编武老师的辛苦付出。为了找到合适的插画作者,那段时间,她没有一天是睡踏实的。最后我们选定的插画作者是西年,西年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插画师,也是一位原创绘本作者。他的绘本作品《小妖怪的一天》获得2019年金钥匙绘本创作大赛银奖,他的画风就是我们想要的,试稿我们也很满意,于是,我们有了一次愉快的合作。这本书的设计里也有很多武老师的创意和心思,在内文插图绘制时,为了方便读者辨认出插画中动物和人物的对应关系,武老师想到可以在动物和人的形象上设计共同元素。比如,麻猫头上戴一顶外婆的帽子,兔子戴一副外公的眼镜,鹦鹉脖子上戴着奶奶的项链。在封面构图阶段,如何让本书不可缺少的元素“外婆”“小女孩一朵”“麻猫”三者同时出现,我们想了很多方案,最后还是武老师想到可以采用封一画麻猫和小女孩拥抱、封底画外婆和小女孩拥抱的方式。这样既可以让外婆和麻猫形成一种呼应,还使得封面更加亮眼,毕竟麻猫的形象足够吸引眼球,同时简单的拥抱动作,也能清楚地表达作品的主题——爱与陪伴。

 

营销推广:让“麻猫的故事”走进读者心里

《外婆变成了麻猫》顺利出版后,接下来的重头戏就是做好营销推广工作,让“麻猫的故事”走进读者心里。为此,我们做了多种努力和尝试。2023年6月,《外婆变成了麻猫》入选“百班千人”2023暑期三年级共读书目。为配合“百班千人”的共读活动,我们做了图书宣传视频、商详页、实拍图、微信等,同时还邀请本书作者慈琪以及儿童文学作家冯与蓝录制推荐视频。2023年10月22日,阅读推广人、绘本专栏特约作家何伟老师,在其视频号上做了一场慈琪的专访,重点推荐了《外婆变成了麻猫》这本书,反响不错。此外,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小学生时代》《文学报》等也对本书进行了推介。本书的书评也得到媒体、报刊的大力宣传,明天出版社的微信公众号也同步刊发。2024年“4·23世界读书日”,作者慈琪接受环球网采访,重点介绍了《外婆变成了麻猫》,环球网、环球时报等发了相关报道。《外婆变成了麻猫》自出版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入围2023年度“中国好书”,荣获第35届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最佳文字奖提名奖,入选2023央视读书精选“十大童书”“央视读书精选秋季榜单”《2023年全国小学生暑期分年级阅读推荐书目》、亲近母语三年级阅读推荐书目、《文学报》2023年度最佳童书。

对我来说,能够遇见并成就“麻猫的故事”无疑是幸运的,让“麻猫的故事”走进读者心里,陪伴更多的孩子一起长大,更是我所期待,并努力去实现的。■

(本文作者为明天出版社编辑)

Read Previous

900个日夜,做一本不被看好的书

Read Next

如何打磨出一部有骨有血肉的报告文学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