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梦想让心灵有了光

文|张家鸿

葛竞的《“嫦娥”团队——月球探宝》是一本读时积聚力量,读后充满斗志的好书。“从零到一,再从一到一千,十七年的努力,中国探月航天用最短的时间跨越了最长的道路,飞身来到世界航天领域的前列。”看到我国探月工程前行的步伐,心生民族自豪感是必然的。然而对读者来讲,最让人心潮澎湃的,莫过于在困难面前那股不退缩、不服输的精神。当一道道技术难题横亘于前时,应该怎么办?除了直接面对,勇敢解决,他们没有第二条路。探月之梦,让心灵有了光。

如何测控在月球轨道运行、距离地球38万公里以外的“嫦娥1号”,这漫长距离中的信号衰减问题如何解决?怎样让“嫦娥1号”对月球表面进行拍摄,形成完整的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影像?如何让“嫦娥1号”在脱离地球轨道后,顺利进入月球轨道,并环绕月球运行?怎样最大限度降低月食带来的断电危机与低温危险?如何让“嫦娥2号”与“图塔蒂斯”交会时,二者之间的距离不超过一公里?当“嫦娥4号”于月球背面垂直降落时,如何在一百米之内传回清晰的图像?葛竞把主要的笔墨花费在科研人员如何攻克一道道难题,实现一次次跨越的关键事件上。对作者来讲,这是有难度甚至带挑战性的写作,然而从文本最终呈现的效果来看,这也是完成度极高的写作。即便读者对某些专业名词只知皮毛、不明就里,阅读的流畅度也并不因之受到影响。

葛竞的写作是双线并行,即科技之光与人性之光的同时绽放,可谓德智双全。德,即品德、操守;智,即智慧、才华。不管是名声响当当的科学家,还是未留姓名的科技人员,均在参与研究、全身心实践的日日夜夜中实现自我价值。他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对相对专业的、充满科技元素的内容进行大众化的诠释,更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对小读者来讲,这是阅读门槛的降低,也是科技进步更宏阔的展示。

从专业观点到大众视野,从高精专到接地气,考验的正是作家的理解力与表达力。“如果将‘嫦娥1号’比作风筝,那么测控系统就是那个放风筝的人,而控制风筝的线绳则是地面指挥中心发射的电磁波。这是一条看不到却至关重要的‘风筝线’。”测控系统的复杂、电磁波的神秘、“嫦娥1号”的重要性虽无法完全真实地展示出来,但彼此之间的关系与各自的重要性,借由接连出现的比喻句,已然表达明确。如何解释让探测器安全实现软着陆的“三维激光成像”方案?“这就很像是给‘嫦娥3号’配备了四位视力绝佳的‘侦察员’,在降落过程中由它们接力观察地面,寻找平整的着陆点。”也可以说,就是给它们安上能见度极高的眼睛。

除了严谨、认真、细致的写作风格,葛竞笔下还有几分浪漫。当然,这并不独属于她自己,它还是科学家的。“嫦娥2号”飞向远方,一直绕着太阳飞,成为太阳系里非常小的一个人造小天体。月球车“玉兔”在完成972天的服役任务后,永远留在了月球上,一直望着地球上的人类。这份浪漫属于所有中国人,属于人类。那是对未知的渴望,那是对科学的不断探求。

从“嫦娥1号”到“嫦娥5号”是中国探月科技的进步史,也是“嫦娥”团队所有成员的成长史,更是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的绝佳诠释。先人有嫦娥奔月的传说,今人有嫦娥探月的壮举,奔月之梦不再是梦,而是令人欢呼雀跃的现实。这是科技水平不断向前发展的产物,更是中国航天人攻坚克难、不懈进取的必然结果。传说令人浮想联翩,壮举让人无比动容。葛竞的《“嫦娥”团队——月球探宝》就是对中国航天人探月之路既高屋建瓴又精华浓缩的总结陈词,它如同一份言简意赅、重点突出的导游词,极有存在与品读之必要。■

Read Previous

奇异、飞翔、自由探索

Read Next

数智时代,共赢未来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