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多一分了解,就多一分对这个古老文明的向往和敬畏。
文 | 刘 羊
文字,人类文明的基石,思想的载体,灵魂的印记。
在华夏大地的西北角落,有一种古老的文字静谧而孤独地守望着岁月的长河——这就是西夏文。它是一种独特而神秘的文字,源自唐朝,昌盛于宋朝,湮灭于元朝,历经磨难,犹如历史的孤舟,在时光的洪流中摇摇欲坠,亟须我们的解读和拯救。
如今,随着《西夏文〈大宝积经〉整理研究集成(第一辑)》的出版,西夏文的研究再度焕发新的生机,为世人揭开了古代西夏文明的神秘面纱。
秋日初识,探索西夏文的神秘世界
在2022年的金秋,我与西夏文初次相识。那天,阳光洒满午后的办公室,主任突然问我:“想不想加入《西夏文〈大宝积经〉整理研究集成(第一辑)》的编辑队伍?”在我表示疑惑之后,他发来了一些关于西夏文的资料,如同开启了一扇通向遥远历史的大门,我开始慢慢探索这个既神秘又迷人的世界。
西夏,一个鲜活而久远的国度,存在于历史的长河中近两个世纪,疆域横跨宁夏、甘肃、青海、内蒙古和陕西,甚至曾将影响力延伸至四川和西藏。这个民族既有勇武之气,又充满对鬼神的敬畏,他们广建寺庙,虔诚雕刻佛经,自称“大白高国”,呈现出一种文化交融与文明碰撞的独特魅力。历代西夏皇帝都极为尊崇佛教,尤其是第五位皇帝仁孝,他的笃信和推动使得佛教文化在西夏国内得以蓬勃发展,也是在那时,《大宝积经》的翻译得以全部完成。
每多一分了解,就多一分对这个古老文明的向往和敬畏。于是,我怀着对西夏文明的无限好奇和敬仰,走进了《西夏文〈大宝积经〉整理研究集成(第一辑)》编辑团队。此时,他们已投入了大半年的时间,默默耕耘在这套丛书的整理工作上。我加入其中,仿佛也加入了一场与历史的对话,一段对遥远文明的探索之旅。
探寻消逝的文字系统,解开出版背后的研究历程
在参与《西夏文〈大宝积经〉整理研究集成(第一辑)》编校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召开了多次会议,每次会议都使作者团队的形象在我们心中变得更加鲜活。这支优秀的研究队伍由孙伯君研究员领衔,成员包括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方民族大学、宁夏大学等多个学术机构的专家和学者,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实力强大的研究群体。
这些学者倾注了数年的时间和精力,对蒋维崧、严克勤两位先生于2000年在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拍摄的资料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与研究。他们的工作基于“四行对译法”,对原文进行了精心的校勘、读音标注、对译和意译,并对文字通假、词语来源及语法形式等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孙伯君研究员更是亲自撰写了长篇导言,全面阐述了这一文献的历史背景、留存状况及其在语言学研究领域的重要价值。他们的辛勤努力最终凝结成了这部集大成的著作,体现了他们对学术的热爱和执着。
尽管西夏文字的研究难度极大,面临着原件版本选取的限制和研究团队协调等诸多挑战,但孙伯君和她的团队从未放弃,他们以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逐步克服了这些困难。
当我们接手这本书稿时,我们所感受到的不仅是文字的分量,更是其中承载的历史厚重感。因此,我们以恭敬的态度对书稿进行了内文和封面的设计,旨在以最恰当的方式呈现这部蕴含着深厚文化内涵的文献。
走进古老文字的世界,探索西夏文字结构与版式融合之美
在加入团队初期,我首先研读了原稿,旨在了解西夏文字的起源并熟悉其结构。西夏文字的构造独具特色,借鉴、融合了汉字“六书”的造字方法,呈现出丰富的层次和韵律。团队在版式设计上充分体现了这种美感,通过多样化的字形和线条设计,创造出一种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并借助字体大小、粗细和行间距的变化,构建出独特的视觉节奏。
当我着手处理稿件时,版式已经相当完善。考虑到西夏文《大宝积经》采用经折装,每折大约7行,每行17至23字,团队最终确定内文成品尺寸为长29.3厘米、宽21厘米,这样可以借助“四行对译法”,将每折内容清晰地呈现给读者。
本书对每份文献的解读分为五个步骤:“录文”“标音”“对译”“译文”和“注释”。首行展示西夏字,次行提供龚煌城先生的拟音,第三行进行对译,而第四行则给出译文。若有需要特别解释的词汇或句子,则用脚注形式呈现。这样的大16开版面设计不仅简洁明了,还能够充分展现西夏文字字形的美观,呈现古老语言的音律之美,为读者带来极佳的阅读体验。
精心雕琢历史,编辑工作中的细节之美
作为一群热爱文字和历史的编辑,我们在面对《西夏文〈大宝积经〉整理研究集成(第一辑)》的编辑工作时,首先遭遇的挑战便是对西夏文字的辨识与解读。这是一个复杂且精细的过程,需要我们对每一个字形、每一处释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比对。
在编校的过程中,我们建立了一个高效的沟通机制,通过群组讨论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例如我们统一了文中“《大宝积经》‘三律仪会’”和“《大宝积经·三律仪会》”的不同格式,确定了在文本释读中“某某会”加上书名号的规范,如《密迹金刚力士会》。对于西夏文、梵文和藏文词语注音部分的连字符与空格差异,我们也做出了统一的调整,改为空格形式,并将“蓝(黑)布封面”统改为“蓝(黑)绢护封”。
此外,我们对异体字进行了统一处理,一律改为规范汉字,如将“”改为“毗”、“”改为“雁”、“”改为“逾”等。我在编辑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内文或脚注中西夏字注音和翻译格式的不一致,曾经存在六七种不同的格式。最终,经过团队的讨论和决策,我们统一成两种格式:“西夏字”(拟音,翻译)和汉字(西夏字拟音),这样不仅使得全书体例统一,也极大地提升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在整个编辑过程中,我们一直保持着对历史和文化的敬畏之心,以极其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细节。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我们的努力,使得《西夏文〈大宝积经〉整理研究集成(第一辑)》这部书籍承载着的深厚历史和文化价值,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给读者的话:解锁西夏文化,不是终点,只是启航
《大宝积经》不仅是西夏王朝时期佛教信仰的集中体现,更是西夏文化精髓的珍贵承载。它如同一座横跨古今的桥梁,在岁月的流转中见证了西夏文明的辉煌与衰微。《大宝积经》的翻译和流传,不仅揭示了西夏人对佛教文化的虔诚信仰和广泛接纳,也展现了他们在文化交流中的豁达胸襟和深厚积淀。
《西夏文〈大宝积经〉整理研究集成(第一辑)》的出版,无疑是西夏文研究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它为构建西夏语语料库,推动西夏学和藏缅语的比较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并为深入探究西夏仁宗时期的校经原则、《大藏经》编纂状况、西夏译经历史背景及佛教在河西走廊的传播路径等多个领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然而,第一辑的出版仅仅是个开端,完整三辑的编纂将是全世界西夏学界规模非常大的西夏文古籍整理项目,成为迄今为止最为丰富和经过规范解读的西夏学研究巨著。这套系列的出版,不仅是对一份古老文献的保护与拯救,更深层次地揭示了西夏文明乃至中华文明的多元性。《西夏文〈大宝积经〉整理研究集成》如同一面映照历史深广度的镜子,激发着新一代学者去探索那些被岁月尘封的秘密,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与研究开启新的篇章。■
(本文作者单位为黄山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