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传统致敬:打造新时代山水画谱

文 | 刘其俊

中国画中的山水画具有完整、详尽的发展历程,历代画家和他们的作品构成了清晰的时代脉络。山水画的发展强调同时代、不同时代画家横向、纵向的因袭传授,这样的传统正是谱系建立的基础。中国文化的传播、发展都倾向于文本、理论的作用,中国山水画也是如此,但图像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对于“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部分,可以更好地给观者以直观的视觉答案。古人将图像与文字结合,在不放弃文字作用时,利用图像给予文字合理的解释。这样的图文形态就是画谱,画谱的价值在于通过印刷的方式将前代经典的作品汇集一册,通过图像保留绘画中的视觉面貌,降低了门槛,有利于各阶层读者学习之用。像宋代《梅花喜神谱》、明代《顾氏画谱》《十竹斋画谱》、清代《芥子园画谱》都是画谱的代表,其中以《芥子园画谱》最为家喻户晓,标志着画谱在清代达到了高峰。

放在当下文化环境中去认识这一类书籍,它是介于画册与技法书之间的一类图书。画谱更强调绘画图像性的展示。画谱所收录的作品题材也有所不同,有选取花鸟、人物、山水三大科其一为主题的画谱,如明末清初的《十竹斋画谱》收录花鸟题材,常见的花卉、禽鸟、鳞介等皆有呈现;有对具体某种花卉或禽鸟等品类展示的画谱,如南宋宋伯仁的《梅花喜神谱》仅以梅花为专题,描绘梅花每个生命阶段不同形态;有将以上两种类型结合,包含范围更广的画谱,如清代王概兄弟的《芥子园画谱》,不仅包含有山水、人物、花鸟三卷,还涉及设色、用笔等技法问题。《芥子园画谱》集前两种类型优势于一身,发展更为全面。编纂该书的目的可以从编订者李渔的话中找到答案,“绘图一事,相传久矣……花卉品皆有写生佳谱……岂画山水之法洵可意会,不可形传耶”,为了打破自古以来山水画不能“形传”的谬误,从而编纂各门类理法系统的画谱。当下,高清的扫描印刷技术使“形传”的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高质量的画册出版使我们身临其境般欣赏到这些名作,有助于绘画学习者的临摹和鉴赏。当下,我们基于传统画谱带来的良好积淀,思考新一代画谱如何教给学画者解读作品中的技法、理法和时代含义。

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本套《中国历代绘画品类理法研究·山水卷》是“中国历代绘画品类理法研究”系列的第一辑,该书分为六册,根据品类划分为《山石卷》《林木卷》《云水卷》《松树卷》《点景人物卷》《桥梁、屋木、舟楫卷》。这套丛书,出版形式上以图片为主体,重要的作品以满版和跨页形式呈现,根据品类需要截选画面局部,更像是技法类图书和艺术画册。《中国历代绘画品类理法研究·山水卷》是一套能够讲清楚山水画理论法则的图书。作为新时代画谱,它继承了传统画谱的编纂形式和文化内涵,着眼于传统和品类发展的脉络来解读山水画作品。作品所承载的大量理论信息,涉及我们对作品的正确解读,学习画法的关键就是读懂各个品类的理法语言。文字中包含相关经典作品的风格、师承及品评等内容,大量引用了中国山水画论的内容,结合作品进行分析,清晰了我们头脑中的理论脉络。早期的山水画理论,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比较著名的有南朝宗炳“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以及更早的孔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一语,奠定了之后历朝历代山水画理论著作、研究文献的发展和丰富。这些与长期以来形成的完备理论和绘画技法构成了大量经典作品的创作基础,也成为我们理解山水画画理的密钥。本书重点引导读者摒弃以形色为中心的鉴赏方式,更多去关注画作风格、笔墨等抽象语言。

《中国历代绘画品类理法研究·山水卷》序言中有:“通过对图像资源的系统梳理,编辑成既有理论指导又能帮助读者学习传统技法,画史、画理、技法与鉴赏四者合一的工具书。”出版目的不限于技法一类,而是史、理、法、赏四合为一的价值性。该书对于理法的重视是新时代对画集类图书的发展变革。

《中国历代绘画品类理法研究·山水卷》从书名中有“历代”二字就能看出其在编排体例上极其重视历史的脉络性。本书做到了将历代山水画理论、经典山水作品和当下作者的理解融合于一书中,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山水画在历史上的发展脉络。每册图文统一按照朝代排列,历代画家也均按其生卒年先后排列,编者看到中国画的发展就是一部很好的传承史,人物的师承,风格的传承与变革都是流派产生与面貌多样化的重要动力。该书中所提到的“理”“法”概念,是中国山水画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山水画史的组成,我们不能局限于所熟知的绘画作品这一宏观构成,同时应纳入历代探求的品评鉴赏理论,它们力求臻于完备的同时也促进作品的技法和理论的完善,理法的不断完备使山水画发展中的作品面貌呈现出由全景到局部、视角由全面到重点的变化。笔者认为这有助于读者站在作品的历史环境中感受传统中国艺术蕴含的文脉。“理”“法”的融合增加读者对绘画的专业性理解。中国绘画注重法度,理法是中国画精神内涵的重要体现。山水画更突出于画面中精神层面的注入,画者的作品没有理论的加持,似乎也不完整,于是理论和技法是不可分割的。当前市面上专门讲解画理、画论的图书虽内容丰富、完整,但也冗杂难懂,作为画谱类工具书,不适合普及大众读者。绘画技法类图书种类尤为丰富,作者大都以自身创作习惯为准关注技法步骤的清晰度,极少引入历代正统的绘画品评和总结。

《芥子园画谱》最早将“理”“法”合二为一,在注重技法的同时,又直接引用了历代画家关于笔、墨、色等问题的观点,因时代局限,现代人在使用时,多以书中图谱为临摹之用,语言的隔阂使读者无视其理论价值。《中国历代绘画品类理法研究·山水卷》正是站在新时代美术教育普及的大环境中,根据读者需求,以学术专业角度为基础,融合“理”“法”于一书,对古代留下的画论、品评经典做出阐释,同时也配以传世经典作品,将理法置于绘画图像的大环境中。古代社会没有普及的艺术教育,学画者自然是腹有诗书的懂画、藏画之人,鉴赏的前提是拥有高质量的图像,这里的高质量包含高清与完整两个概念。《中国历代绘画品类理法研究·山水卷》收录了历代传世佳作2000余幅,通过高清印刷,将细节完整呈现。石守谦在《山谷鸣应》中评价《芥子园画谱》一书“成功复制呈现山水画的笔绘效果,山水图像有意识巅峰再绘画化”。本书继承发展了《芥子园画谱》对图像呈现方式的革新,进一步完成了画面质感的保留,色彩的还原,笔墨层次和结构的落实。这2000多幅作品在书中完全按照高质量画册的要求来展示,读者不仅可以结合文字体会画面意趣,也可以作为平日临习之用。

《中国历代绘画品类理法研究·山水卷》不同于市场上大量的流行画册,它的定位是一部现代综合性画集。编者将传统画论和传统作品结合起来,引导人们形成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观看新视角,正确解读不同时期的审美意识和美学意蕴。所以,丛书的出版符合现代文化环境下对艺术类书籍的阅读和应用需求。■

 

Read Previous

成长的“剧本”:从梦想出发

Read Next

放下光环,做回真实自我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