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赢公版书红海争夺战

让经典成为读者手中的“当下之书”,而非书架上的“昨日遗产”。

公版书长久以来都是各大出版机构竞相争夺的热门赛道,也是检验出版机构综合业务能力的一块“试金石”。一方面,公版书“0版税”的天然优势,长期以来吸引了众多出版社涌入,希望借此分得一杯羹;另一方面,各出版机构从装帧版式、封面设计、翻译、营销到周边开发,使出浑身解数,在公版领域“卷生卷死”,但结果不尽相同。

作为出版行业的新锐品牌,“野望”和“新流文库”都已在公版图书领域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例如“野望”出品的《地粮》单本销量超8万册,新流文化出品的《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单本销售超16万册,“轻经典”系列文库本总销售超过20万册。

“公版书”这场看似零门槛的赛道争夺战,早已呈现出红海竞争态势。

 

公版书既要“轻”也要“重”

通过对公版书市场的调研,新流文化总编辑简森表示:“近年来公版书在选题上呈现出新趋势是必然的。因为在大众所知的‘经典池’里,不论从装帧还是价格来看,可供读者选择的版本五花八门。”所以寻找“新经典”已成为出版机构的重要课题。然而,相较于给读者介绍已经熟知的经典书,现阶段出版机构如果要给读者推荐尚未被国内出版机构引进的公版图书,就要在选题本身、内容策划、营销及渠道端投入更大的精力。

从“新流文库”的实践来看,其策划的选题除了带有初始流量外,更重要的是具备一定的内容价值。据简森介绍,“新流文库”的选题策略倾向于“轻”或“重”两个方向。“具体来说,‘轻’策略指的是精选那些篇幅适中、介于中篇与长篇之间的经典著作,它们易于阅读,能够快速吸引读者;‘重’策略则意味着将那些厚重、经典的作品通过精细的装帧设计和深度的内容挖掘,赋予这些作品新的生命力和市场竞争力。”

“比如我们推出的‘轻经典’系列中的《涅朵奇卡:一个女人的遭遇》《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在流放地》《黑暗的心》等,考虑的就不仅是选题和读者群体,更多的是阅读的场景,比如我们的产品是否可以满足读者通勤阅读和睡前阅读的需要。当然,最后的市场反响也验证了我们的策略是正确的。”

来自野望的“野编辑”(化名)观点与简森较为类似,她认为当前公版书的“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既有体量上的“轻”,也有年轻化的“轻”。她认为这些经典作品通常具备“再创潜力”,即该选题能够通过装帧、注释、跨界联动赋予新的生命,既满足当下青年群体的需要,也能摆脱“新瓶旧酒”的尴尬。

而什么样的选题能够拥有“再创潜力”呢?野编室选择公版书的核心标准是“经典性”与“当代性”的共振,野编辑解释道:例如《鲁迅创作作品全集》的策划,不仅源自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的地位,更因其文本中批判精神、人性洞察的普世性,能与当下青年群体的社会关切(如个体焦虑、文化反思)深度共鸣;在《地粮》的策划当中,我们聚焦其存在主义内核,结合当代年轻人的孤独议题,将其重塑为“精神疗愈经典”。

 

内容策划与装帧设计的双重创新

当前,在出版机构对公版图书的开发过程中,内容策划与装帧设计的创新再造成为关键命题。在“阅读避难所”系列的文本编辑工作中,“新流文库”实际上是对内容进行了解构与重构。“比如文库中前几本的主题是‘阅读’,我们便会将该作者的所有非虚构作品逐一研读,从中筛选出与阅读相关的文章,然后依据特定的逻辑框架,分章节编排整合,最终打造出一部全新的作品。”简森介绍道,“与直接编辑现成稿件不同,这一过程需要编辑人员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这种重新组稿的工作,与挖掘新的公版选题颇为相似,不仅要确保文本逻辑严谨、合理有序,还须在营销层面下功夫,让读者能够对我们产出的内容信服、认可。”

“关于文本质量,译者,我们既会遴选经过市场验证的经典译本,也会邀约具有成熟译作积淀的译者。”简森表示,在重视权威译者的同时,“新流文库”更注重突破“唯名气论”的思维定式——某些资深译者的经典译本难免存在时代性局限,因此团队也会系统性发掘具有现代语言审美的翻译人才。在选择译者的标准上,简森特别提到,他一直非常感谢老东家果麦文化,他们对于译者和译文的高标准也一直是“新流文库”的学习榜样。

野编辑则认为,当下各家出版机构在公版书领域“卷生卷死”实际上就是对“经典诠释权的争夺”,而这种“争夺”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对经典符号的年轻化转译,也是一种对于经典作品解构和重构的过程。“比如我们将《卡拉马佐夫兄弟》这部经典的大部头作品设计成了轻巧的文库本。这两种看似相反的逻辑如何统一在同一本书上?我们的选择就是把它做成了布面精装文库本并配以书盒。这既满足了原本喜欢收藏经典大部头丛书的爱好者,又满足了当下希望阅读经典作品,但又对厚重的装帧设计望而却步的青年群体。”

野编辑表示:“我们以‘降低阅读门槛,提升参与感’为原则,满足当下青年群体的需求。导读与注释基本属于每一本公版书都需要做的基础工作,通过邀请学者撰写导读并添加精细注释等手段,消解阅读上的时代隔阂。公版书的重新包装与设计,须在‘致敬’与‘颠覆’间平衡。我们与独立插画师、独立摄影师展开合作,并邀请新锐设计师操刀装帧设计,如《地粮》《局外人》以及《悉达多》。”在提升参与感方面,以鲁迅文库本为例,野编室专门定制偏瘦长开本的文库本用纸,更具民国风韵的同时让书可单手翻阅,并采取裸脊锁线装订,大大提高了阅读的舒适度。

正如野编室对于《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处理方式一样,当下的公版书逐渐朝着轻量化的方向迈进。如何在经典作品的厚重感和轻量化的表达方式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是未来出版机构一定会遇到的问题。“新流文库”找到了一个思路:系列化处理。目前,不少大型出版机构都部署了关于公版书的产品线,如“磨铁经典”“果麦经典”等,也是希望通过系列化运营,能将公版书的内容策划和装帧设计思路一以贯之。“也许一本‘克林索尔’摆在那里平平无奇,但如果是二十本、一百本呢?那所呈现的美感就会大有不同。”

 

如何赋予公版书新的生命力

当下的图书市场中,究竟什么样的公版选题能受到市场的青睐呢?

在内容层面,公版书由于长期受到市场检验,具有天然的品牌势能与试错容错空间,但同质化选题的泛滥与读者对“新瓶旧酒”的审美疲劳,又形成创新维度的“红海围城”。所以若出版机构过度依赖公版书,易因同质化竞争陷入被动,从而加剧市场竞争。但公版书这门生意“易学难精”,正如简森所说:“做公版书好比下围棋,上手容易,但如果想做到一流,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根据简森和野编辑的调研和观察,有两类选题成功率较高。第一种选题是自我追问文学、存在主义文学。这类选题反映年轻人对生存意义和生存危机的追问,被称作“答案之书”,比如《地粮》《局外人》以及《悉达多》。第二种选题则紧密围绕社会热点议题展开。近年来,随着性别议题在社会中日益崛起,女性作家经典作品的主题往往与之高度契合,成为备受瞩目的公版选题。其中,伍尔夫的经典作品更是拥有无数版本,始终在读者中保持着极高的关注度和影响力。这些公版书的热销,其背后折射出的是Z世代对于“个体价值”与“身份认同”的迫切渴望。他们阅读经典,并非单纯为了获取知识,而是试图在经典中寻得某种“自我映射”,从中找到关于自我、关于人生的启示。

公版书出版绝非“躺平赛道”,不论是像“新流文库”“野望”这样的新锐品牌,还是像“磨铁”“果麦”这样的头部品牌,做公版书都应该秉持着一种态度:让经典成为读者手中的“当下之书”,而非书架上的“昨日遗产”。■

Read Previous

“史同圈”让图书变成“谷子”

Read Next

湖南教育出版社:以体育育少年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