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语境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名编辑不论身处何种门类的出版社、从事何种门类图书的编辑,在正确的传统文化观下开展工作,是必要且迫切的要求。

文|刘  刚

现代语境,是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语境。编辑工作即是在这种文化语境下开展的。

出版工作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力量。编辑一方面要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及其底蕴、内涵有清晰的认知;另一方面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契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有准确的理解。与此同时,新质生产力的出现和壮大是推动人类文明继续发展的动力之一,编辑要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撑。

 

正确理解传统文化,并准确传递

中华传统文化浩瀚而精深,若不广泛、深入地涉猎,仅凭某个历史阶段、某个人的片面性结论去了解传统文化,就会对一些概念产生误解,而文言文保存着传统文化经典的本意。既然经典的奥义封存在文言文中,解封它们唯有突破文言文的屏障。近代学者对经典的译注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如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经典藏书》、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南怀瑾选集》、九州出版社出版的《钱穆先生全集》,为普通读者进入经典世界开启便捷之门。但经典的奥义并不是一本书看一遍就能明白,它需要我们不断参照生活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因此编辑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不是一次性的功课,这种学习应伴随其整个职业生涯。

理解经典,须理解经典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传承经典,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里、在中华文化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中传承。传统文化并非孤立的、静态的知识体系,而是与特定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民族心理紧密相连,具有动态发展性和多元融合性的有机整体。将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呈现于当下,是编辑守持传统文化的根本目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性

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界规律和人类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道德观念、情感认同、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考察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上所得出的认识,许多是互相贯通契合的。

如“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政治理念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贯通契合;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顺天时,量地利”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贯通契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和而不同”“立己达人”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思想的贯通契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等观念,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高度契合。如《尚书》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表达的是人民力量;《荀子》说“民齐者强”,《史记》说 “人众者胜天”等,强调的是集体主义;《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老子》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等,表达的是自力更生;《诗经》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礼记》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强调的则是创新驱动——这些两千多年前的经典,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高度契合。

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都是在解决人群矛盾和冲突,建立人类融合新秩序的时代需求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理论创新,就是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提供思想指导,为人类社会健康发展探索文明方向。

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契合性,是编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在现代语境下开展工作的思想依凭。

 

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支撑

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创新起主导作用的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继续前进的根本动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华传统文化观塑造人的思想立场,启发探索创新的方法论,同时浩如烟海的内容为未来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大纲。

出版受益于新质生产力发展,亦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支撑力量之一。现代语境下,编辑顺应出版业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变化,并求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支撑。

首先,拥抱数字时代的出版方式。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技术不断改变和塑造图书出版行业形态。传统文化在数字技术发展中潜力无限,数字图书市场、网络图书市场和智能化图书市场也是图书行业的新增长点。数字化的文化资源突破了保存、研究的时空局限,比实体文化资源更便于长久保存,亦更便于调用,方便在世界范围内同时展开对特定文化资源的研究。如中华书局的“中华经典古籍库”、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汇典·古籍数字服务平台”等,借助数字技术转化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多平台融合传播,使传统文化传播范围大为拓展。

科技赋能下的文化体验形式更加丰富。如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的“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 VR 作品”,通过数字化和虚拟现实技术对图书背景沉浸式的描述,使阅读理解变得生动有趣。当AI 技术运用于传统文化的描述,历史场景可听、可视、可感、可触地与今人互动,不仅为图书出版开辟出新的市场和发展方向,也让传统文化的价值得以深入挖掘。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应用,可精准分析读者和市场需求,高效筛选和编辑传统文化内容,制定有针对性的出版和营销策略。而编辑实务中,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所实现的校对自动化、智能化,既提高出版的效率和质量,也增强图书的市场竞争力。

其次,求索优秀传统文化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方法和内容。新质生产力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生产力,离不开传统文化土壤的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传承和发展,是对历史的承袭、对当下的求解,也是对未来的启发。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深邃的思想精髓,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瀚的内容资源,融合现代科学思维,就是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赋予能量。

从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精髓上看,“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为绿色的、生态的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着思维方式。中华传统文化的哲学思辨和注重全局化、总体性、系统性观察处理事物的理念,给对未知领域的科研探索提供了方法论;“亲仁善邻”“讲信修睦”等价值观念,为经营行为提供了准则;对家国社稷的担当与奉献、自立自强的意志、追求“格物致知”“革故鼎新”的精神,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体核心——人才的思想建设夯实根基。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上看,如二十四节气符合现代社会的研究和运用,对现代农业乃至个人生活都有借鉴和指导意义;以中华优秀文化为载体,可为旅游、创意IP等文化实体经济发展注入全新动力;中医、武术等也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传统文化中浩如烟海的内容,可为相关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多维度的机会。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哲学思想、丰富的艺术形式和生活智慧,为创新、生产、营销各环节提供着素材和灵感;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艺术结合而产生的独特魅力,又能促进文化消费,为新质生产力拓展市场空间。

求索优秀传统文化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方法和内容,为编辑在现代语境下传承传统文化拓展思路。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根基,是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资源。因此,一名编辑不论身处何种门类的出版社、从事何种门类图书的编辑,在正确的传统文化观下开展工作,是必要且迫切的要求。■

(本文作者单位为现代出版社)

Read Previous

对外法律出版编辑的培养重点

Read Next

专业艺术出版如何坚守与创新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