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故事不仅是缅甸社会的缩影,更是超越了地域和文化界限的人类共通情感的体现。
文|王林秀
2019年底,在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出版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漓江出版社,从主流大语种文学译介的主赛道,开始向缅语、越语等东盟小语种文学译介伸出触角,推出“中国—东盟文学互译出版工程”。而“中缅当代文学互译丛书”,是“中国—东盟文学互译出版工程”的首期项目,已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一带一路”出版合作典型案例(国际策划与组稿)(2023年),《迷宫——缅甸短篇小说集》是该项目中的缅译中图书之一。
中缅文学互译的历史回顾
中缅文学作品互译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了,被译介过来的缅甸文学作品多为长篇小说,鲜有专门的短篇小说集。缅译中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缅甸作家吴登佩敏的《旭日冉冉》(长篇小说),后来还出版过缅甸第一部白话文小说《貌迎貌玛梅玛》(中文译作《情侣》)、加尼觉玛玛蕾《不是恨》、德格多蓬乃《别了,夏日之夜》等。“中缅当代文学互译丛书”项目的缅译中作品《雨夜雾梦》《如愿》于2021年出版,《六边形》《等待花开之时》于2025年4月出版。中译缅作品中最具代表意义的有缅甸著名作家妙丹丁译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和外文出版社译周立波的《暴风骤雨》(长篇小说) 。“中缅当代文学互译丛书”项目已出版的中译缅作品有《秀儿——时代楷模黄文秀》和《没有语言的生活》。
《迷宫》里的缅甸社会镜像
《缅甸现代短篇小说论》一书中提到在原始社会时期,缅甸的文学以神话故事、歌谣等口头文学为主,到了封建社会,佛教文学占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内容不外乎是讴歌佛祖神威、宣讲佛教哲理。这些文学样式,可说是短篇小说创作的胚芽。

《迷宫——缅甸短篇小说集》
20世纪初期,缅甸文学经历重要转型,戏剧、诗歌、小说和散文四大文体都从传统逐渐走向现代,尤其是小说的转型最为典型和重要。1917年3月,《太阳》杂志上登载的短篇小说《貌登丁和貌登信》被公认为缅甸的第一篇现代短篇小说。到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文学期刊增多和新作家辈出,缅甸短篇小说从数量到质量上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秀玛瓦》(《看不厌》)《摩威》《电影》等杂志孕育了形态、风格不一的短篇小说,同时也推动了文艺批评活动的蓬勃开展。缅甸短篇小说是缅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缅甸作家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中最丰富、最多姿多彩的一部分,是缅甸社会的缩影和缅甸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迷宫——缅甸短篇小说集》从近40年发表的缅甸中短篇小说中精选了《迷宫》《风雨交加》《母亲》《报复》《甜美的毒药》《不与蠢人为伍》《三枝黄毛石豆兰花》《摇摇篮的手》《强颜欢笑》《渔夫》《抉择》《留恋》《空空和萌萌》共13篇。这些作品由包括丹瑞、摩摩茵雅等多位缅甸文学界最高荣誉——国家文学奖获奖作家在内的作家创作。他们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缅甸社会的多面性,有缅甸人对待爱情的理解、追求,以及他们的择偶标准与婚姻现实;有穷苦农民、渔夫、三轮车夫等不同时期缅甸社会最底层劳苦大众的悲惨遭遇与痛苦生活现状;有工程技术人员为了广大农民的利益,不顾个人安危,忘我地坚守在筑坝工地的催人奋进的先进事迹;有缅甸人教育子女的观念与方式;有对缅甸母亲一生用摇摇篮的手为家庭无怨无悔奉献的褒奖。小说集内容丰富、人物众多,具有教育意义。
在选编这本小说集时,我们特别注重作品的多样性和代表性。从《风雨交加》到《母亲》,从《报复》到《甜美的毒药》,每一篇小说都展现了缅甸人民在不同情境下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阅读《迷宫——缅甸短篇小说集》时,仿佛缅甸各行各业的人群,包括农民、工人、渔民、三轮车夫、大学毕业生、医生、教师、政府职员、工程技术人员等,都变得鲜活起来。农民挥汗如雨,在烈日下种田;工人顶风冒雨加班加点地工作;渔民摇着小船在风浪中前行,寻找着鱼的踪迹;三轮车夫三更半夜蹲在路旁等候着乘车人的到来;青年情侣走不出爱情的迷宫无奈分手……一幕幕缅甸社会的景象,一篇篇缅甸人的故事,无不拨动着读者的心弦。这些故事不仅是缅甸社会的缩影,更是超越了地域和文化界限的人类共通情感的体现。
以文学为桥,赴一次心灵的对话
缅甸是我国的重要邻邦,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加强两国人文交流成为增强两国深入合作的重要助力,文学交流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迷宫——缅甸短篇小说集》不仅是一本书,还是一座以文学为基石精心搭建的桥,它跨越了地域与文化的鸿沟。在书中,读者可以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之旅,踏入缅甸的文学世界,领略异域的风土人情与历史变迁;同时,也能进行一场深刻而真挚的心灵对话,与书中鲜活的人物同喜同悲,感受他们灵魂深处的挣扎与渴望,在字里行间探寻人性的光辉与幽微。在《摇摇篮的手》里,当读到母亲那双摇摇篮的手带大六个女儿后,继续照顾女儿的女儿的时候,我们仿佛看到了中国住宅小区里那些为儿女操劳一辈子的母亲;在《抉择》中,当医学院毕业的纽吞为了山村里的人有病可医而放弃大城市生活时,我们仿佛看见了那些响应“6·26”号召来支边援桂的“天津医生”,还有那些曾经行走在中国各个村落的“赤脚医生”……这些跨越国界的故事证明,文学不是逃避现实的乌托邦,而是照亮现实的火炬。
细节打磨与文化传递
翻译工作是一项难度极高的重要挑战,本书译者为北京大学缅甸语专业的资深学者姜永仁教授、姚秉彦教授、韩德英教授和张怡博士,他们的翻译不仅忠实于原文,更在语言风格上保留了缅甸文学的独特韵味。他们深厚的学术背景和对缅甸文化的深刻理解,使这些作品在中文世界中得以原汁原味地呈现。让我印象深刻和感动的是姜永仁教授。姜教授患有眼疾,但他不仅仔细看稿,对全书译文做审定,而且在后期的编校过程和图书封面设计中,多次给予了宝贵而专业的修改意见,其认真、严谨和敬业的精神让我由衷地敬佩。

之《六边形》
在编辑过程中,我们力求保留每一篇小说的原貌,同时在细节上做了精心的打磨,从文字的推敲到篇章的编排,我们都希望为读者呈现一部既具文学价值又易于阅读的作品。为了让读者在阅读时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缅甸文化背景,我们在稿件中增加了各篇小说的作者简介,在必要处增加了注释说明。例如传统上缅甸人没有使用姓氏的习惯,一般可按其年龄或地位在名字前加上不同的冠词,以表正式和尊重,男性名字前加“貌”(儿童、少年)、“哥”(青年)、 “吴”(年长或地位高的人)等,女性名字前加“玛”(青少年)、“杜”(年长或地位较高的人)等,所以对同一个人的称呼会因为说话人的不同而不同。我们在查询相关资料后,以脚注的形式加以说明。这种细节的处理不仅提升了读者的阅读体验,也增强了作品的文化传播功能。
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中缅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让更多的读者通过文学了解缅甸,感受缅甸文学的魅力。同时,也期待这些故事能够激发读者对生活、对人性、对社会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本文作者单位为漓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