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儿童文学走向“深蓝”的一大步

文|郑  敏

“他的讲述是深蓝色的,仿佛鱼饵,付初就像一只好奇的小鱼儿,被牵引着,越潜越深,直到阳光都无法抵达的地方。”当小说主人公付初沉浸在“蛟龙号”潜航员付云涛的讲述中不可自拔时,我也随着作者的讲述,慢慢潜入了海平面以下的深海世界。

中国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如今,实施海洋战略、建设海洋强国已成为时代强音,“海洋文学更要与时俱进,与海洋事业一样大步走向‘深蓝’” 。作为中国首部“蛟龙号”主题儿童小说,于潇湉充分发挥自己儿童文学作家的优势,编织了一张细密的叙事之网,通过一群来自不同家庭、为了同样的梦想而走向“蛟龙号”的青少年们自己的叙说,带领小读者一起深入“蛟龙号”的世界。这显然为海洋儿童文学走向“深蓝”,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小说主人公付初之名,耐人寻味。既可以理解为“付出”,又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之意。这也是蛟龙号团队精神的一个缩影。“蛟龙号”能够成功挑战“第四极”,创下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纪录,与“人”息息相关。这里的“人”当然有总设计师、潜航员这样的“聚光灯下的英雄”,但不能忽视的是,团队的每一个人都废寝忘食地为中国载人深潜事业付出一切。正如作者在小说中提到的那样:“整艘船如同巨大的工房,每个人都是工蜂,每个人也都是蜂王,每个人的工作都是为了成就彼此。”以付初的爸爸老付为例,老付并不是深潜英雄付云涛,他只是“向阳红”母船上的大厨:他一年出海200多天,回来不到100天,还要忙着去菜市场“考察”,他知道所有隐藏在犄角旮旯里的菜市场,知道所有蔬菜的储存周期和营养搭配;而“向阳红”母船上必须24小时供应餐食,等到老付自己能吃时,只剩几口凉饭了,这使得他的胃常年不好——这是一个极具“付出”精神的大厨。付初一开始看不起爸爸的工作,他向往的是像潜航员那样的“聚光灯下的英雄”,他甚至想换个爸爸。但随着对“蛟龙号”整个工作团队的了解,付初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他和爸爸在一个深深的拥抱中达成了和解,他也获得了心灵的成长。

在这部小说里,涉及大量科学知识和专业名词,但读起来却丝毫不觉晦涩,这也体现了于潇湉极深的叙事功力:她不仅精心设计了“蛟龙号”总设计师、“蛟龙号”潜航员与孩子们的对话,还独具匠心地设计了妈妈都兰在科考船上的来信和“少年潜航员选拔考试”环节。都兰的来信既深情又专业,她娓娓道来的叙述,将大海的美、科考的魅力与风险、海洋生态问题的严峻……一一展现出来;而小读者跟着付初、唐冉等人的一次次闯关,经历的每一项测试:体质体能测试、听力测试、专注力测试、协作力测试、醉氧测试、幽闭测试……几乎是“在现场”地了解科研团队的训练和工作流程。

于潇湉的写作,是海洋儿童文学第一次触碰“大国重器”这个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在这一本充满了海的味道的小说里,于潇湉将“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中国载人深潜精神第一次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小读者面前,写出了海洋儿童文学的深度、温度和力度。

王泉根教授说:“无论是地面的、空中的、海底的童话世界,也无论是拟人体、常人体、超人体童话形象,都有一个面对儿童世界的价值承诺问题。”《深蓝色的七千米》的故事情节传达的是积极、热情、向上的精神状态,严谨、认真、刻苦的科学氛围,相信一定能够唤起小读者的向往之心、参与之心,唤起小读者挑战深海的勇气,也许在不久的未来,中国新一代深海探测的领军人物,将从这本书的小读者中产生。

Read Previous

在《铜哨声声》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Read Next

用画笔描摹童真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