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天破十亿!丑萌哪吒何以成为暑期黑马?

文|徐  爽

实际参与制作人员超1600人,动用全国20多个特效团队,这部“集全行业力量”完成的动画电影正刷新人们对于国漫的认知。

“我是小妖怪,逍遥又自在。杀人不眨眼,吃人不放盐。”

命途多舛的暑期档在经历了多部影片撤档、改档后,显得格外惨淡,《哪吒之魔童降世》就在这一片萧条中异军突起。影片自7月13日点映以来,口碑迅速发酵,点映阶段票房就超过了6000万。影片正式上映1小时29分便票房破亿,创下了动画电影最快破亿记录,上映第三日单日票房更是达到2.8亿,截至发稿5天票房已破10亿,颇具“杀人不眨眼,吃人不放盐”的魔童风范。

“生而为魔,那又如何”

哪吒作为中国传统神话体系中的热门IP,经历了多次动画改编,其中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动画电影《哪吒闹海》和央视出品的动画连续剧《哪吒传奇》最为深入人心。在以往的动画改编作品中,哪吒的形象大都是粉雕玉琢的正太萌娃,而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被塑造成了一个顶着黑眼圈,龇着鲨鱼牙,整日吊儿郎当、为祸陈塘关的小恶霸。主题也从传统的匡扶正义、反抗父权变成:我杀人放火、天生神力,但我是个好小孩。

《哪吒之魔童降世》对家喻户晓的经典神话故事进行了解构和颠覆,哪吒不再是根正苗红的少年英雄,而是蛮横暴戾的魔丸转世,在设定上颇具邪典气质。当灵珠变成魔丸,当主角剥离了神性,沦为反派,影片的发展逻辑在经典的故事框架下就有了更多值得挖掘和玩味的可能性,传统的正、邪二元对立也进一步内化为主角的个人成长和救赎。

这样的改编套路在迪士尼的童话真人改编电影《沉睡魔咒》中也有所印证。《沉睡魔咒》脱胎于经典童话《睡美人》,但是影片以女巫玛琳菲森为主角,从传统反派的视角重新讲述了这个故事。在这个版本中,施下诅咒的女巫也曾是天真烂漫的仙女,在被恋人也就是后来的国王残忍背叛后,将复仇的怒火发泄到爱洛公主身上,对她施以恶咒。但在公主的成长过程中,玛琳菲森逐渐被公主的善良、博爱所打动,最终破除了沉睡魔咒,也唤醒了自己内心沉睡已久的爱意。虽然和哪吒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语境,但这一类颠覆性改编都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认知中的二元对立,以一种自由和戏谑的方式模糊了正义与邪恶、英雄与反派的界限,使传统故事有了更加多元、开放的生命力。

脱去传统故事颠覆性改编的光环,像哪吒、玛琳菲森这样游走于正邪之间的反派英雄主角在近年来的电影市场上其实并不少见,反派主角化的类型改编也蔚然成风,例如漫威的《毒液》和《死侍》都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DC的《自杀小队》一度引起极高的话题讨论度,环球影业也开始布局以木乃伊、化身博士等为首的“暗黑怪物宇宙”。不同于高大全的英雄角色,反派英雄们大都有着某些人格缺陷,他们通常为了达到目的会采用一些错误的方式,但与此同时,他们也有着区别于反派的使命感和道德观,这些彼此矛盾的特性使得走下神坛的反派英雄们往往更具人性,也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反派英雄题材的作品通过角色的命运变化对传统的价值观念进行“证伪”,标志着人们对理想信念的质疑以及传统价值体系的式微。美国著名流行文化评论家乔纳森·麦克也曾表示:“传统英雄,善与恶对峙的故事,在我们暧昧含混的灰色世界里看来太过简单了……”或许反派英雄角色才是这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不认命,就是哪吒的命”

哪吒在封神故事中一直是以一个反叛者的形象出现,他反抗父权,藐视神权,敢于冲破规则追求自我,这些都与当代的摇滚精神不谋而合,痛仰乐队早期的标识就是1979版《哪吒闹海》中那个举剑自刎的白衣少年形象。

而在《哪吒之魔童降世》充满后现代主义色彩的戏谑改编中,那些传统故事中哪吒需要反抗的对象都被塑造得异常温和甚至有点可爱:阴险狡诈的申公豹是凭口吃属性承包了影片的诸多笑点的猫科动物;水淹陈塘关的老龙王实则是被天庭以镇压妖兽之名囚禁在海底炼狱的有功之臣;迂腐的封建父权代表李靖凭借如山父爱赚足了眼泪;过去为非作歹的炮灰反派敖丙则被网友戏称错拿了女主剧本……可以说,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不再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反派,于是影片将哪吒要反抗的重心转向了陈塘关百姓们的成见和生而为魔的天命。

和影片中魔童的命运走向类似,《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成功也是一个破除观众偏见的过程。这部电影在放出第一版预告时并不被看好,不少网友抨击这个哪吒样貌丑陋甚至有点恐怖,并不适合儿童观看,事实上,这部电影也确实不仅仅是拍给孩子们看的。目前,大众对动画普遍存在一种偏见,他们主观地认为动画就是哄小孩子的东西,不愿意为之走进电影院,甚至不理解为动画电影买单的行为。不可否认,市面上很多打着合家欢旗号的亲子向动画电影实际上的命运是放映厅内孩子们吵闹甚欢,家长们睡得正酣。而《哪吒之魔童降世》在传统神话的框架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融入了很多暗黑的元素以及对人性、对人生价值的探讨,比如天庭赐予龙王的头衔名为封赏实则囚禁,龙宫不过是海底炼狱;无辜村民实则是带着愚昧和偏见的暴民,颇具现实影射意义。影片在内容上的挖掘,以及上映后的好口碑,也成功吸引到不少成年观众走进电影院,并看得饶有兴味,甚至二刷、三刷。此外,尽管影片进行了一些成人化的改编,但并没有放弃儿童市场,密集且通俗的笑料设置,充满想象力的打斗场景,都能使小朋友们乐在其中,可以说真正做到了老少咸宜。

《哪吒之魔童降世》并不低幼的审美趣味在导演饺子的动画处女作《打,打个大西瓜》中就初见端倪。这部反战题材的动画短片讲述了两位霸主为争夺土地而展开了世界大战,双方的两名飞行员在大战中流落荒岛,两人从一开始的你死我活到后来的摒弃前嫌相濡以沫,最终成为生死之交的故事。短片在造型方面巧妙地化用了扑克牌这一意象:发动战争的霸主是操控牌局的博弈者;坦克、飞机是镶嵌在纸牌上被操控的杀戮机器;唯有脱离了战争的人是鲜活的。短片的整体基调幽默诙谐,充满想象力,片中的很多恶趣味也都渗透了导演的态度与思考,被网友誉为“华人最牛原创动画短片”,并在国内外狂揽30多个奖项。

《打,打个大西瓜》这部长达16分钟的动画神作除了配乐外都是由导演一个人完成,耗时三年半,彼时,饺子还叫饺克力。这位出手不凡的鬼才导演其实并非专业出身,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全靠“不认命”。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药学院的饺子大三起开始自学三维动画软件,毕业后彻底放弃学医,进入一家广告公司工作,但工作一年后就辞职回家,投入《打,打个大西瓜》的创作。在那之后的三年多中,饺子形容自己就像生活在一个空间站中,每天过着客厅、卧室、厕所三点一线的生活,靠着母亲每个月1000元的退休工资过活,硬是一个人完成了这部短片,他形容,那时候“一个人就像一支队伍”。

医学毕业转行从事动画的经历也直接促成了《哪吒之魔童降世》的“不认命”主题,饺子导演表示,在转行初期,由于自己的医学出身承受了很多的压力和偏见,当年做《打,打个大西瓜》也是为了证明自己,后来有机会做动画,就一直想做这样“不认命”的题材,希望给追求梦想的年轻人鼓舞和力量。

2011年,在光线传媒的支持下,饺子创立了可可豆动画。五年前,可可豆联合彩条屋、十月文化开启了《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动画电影项目。本着死磕到底“不认命”的态度,影片光剧本的打磨就长达两年,其间经历66次修改;哪吒的角色形象设计了将近100版;影片中每一个镜头平均都要经过几十遍的打磨,其中山河社稷图中四人抢笔的镜头更是单草图就“磕”了两个月……《哪吒之魔童降世》实际参与制作人员超过1600人,成片中有1318个特效镜头,占比高达80%,动用了全国20多个特效团队协作完成,可以说这是一部“集全行业力量”完成的动画电影。

作为自己导演的第一部动画长片,从剧本到制作,从美工到特效,饺子身兼多职,亲力亲为,还为片中的混元珠一角配了音。影片的制作采用了先配音后制作的工作流程,角色的表情神态也是依据配音演员的表演制作的。饺子亲自为角色录制了配音小样,一句一句陪着演员录。饺子表示,每一个参与者不计回报不计成本地完成这部电影,“希望大家通过这部作品,打破对国产动漫的一些偏见。”

“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第十二回中对哪吒的介绍是:“这位神圣下世,乃姜子牙先行官是也,灵珠子化身。”电影中也延用了灵珠这一设定,不同之处在于电影中的灵珠多了一个双生兄弟魔丸。灵珠和魔丸本由同一颗混元珠分裂而来,原本应当由灵珠投胎的哪吒阴差阳错成了魔丸转世,而龙三太子敖丙则一改往日无恶不作的符号化反派炮灰形象,成了灵珠转世的翩翩少年,身负龙族复兴的使命。

从灵珠魔丸生而同源的意义上来说,敖丙是哪吒的另一面。在电影中,哪吒与敖丙的关系已经超越了传统主角与反派之间的对立关系,而是形成了一种全方位的多元互动:魔丸转世的人,和灵珠投胎的妖,因为生来孤独而成为挚友,又因为各自立场兵戎相见,彼此互为对照又共同印证着:“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才算!”

在《哪吒之魔童降世》第二轮点映期间,“敖丙 哪吒”的词条就登上了微博热搜第6的位置,“藕饼”CP横空出世。与此同时,Lofter、Bilibili等二次元创作性质的网络平台也开始大量产出同人作品,和四年前《大圣归来》的同人创作自来水规模相比犹有过之。一方面,影片中哪吒和敖丙兵戎相向却又惺惺相惜的双生设定具有很强的戏剧张力,另一方面这两个角色个性鲜明,但在彼此的感情互动上仍留有较大空白,给了粉丝很大的想象空间。虽然这部分同人创作常常会带有一些基、腐等亚文化的倾向,但其在迅速集结同好、拓展影片潜在受众方面的作用仍旧不容小觑。在情感匮乏的当下,CP已经不再单纯地指向爱情,而呈现出一种追求所有美好情感的泛CP化倾向,粉丝可以单凭借两个人设,借由不同的形式为人物重新规划出一个身份和关系,并在这种自由选择和创作中获得满足,这也是互联网时代相对安全和便捷的自娱方式。对于创作者而言,打造一对合适的CP,往往能在短时间内带来话题、集结流量,从而迅速完成IP的孵化,提升作品的商业价值。

(本文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研究生)

Read Previous

与自己的战斗

Read Next

游戏产业走出“水逆”?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