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一本掷地有声的书稿

编辑工作有时候就是一种守候,一些作家和作品值得等待。

文|杨 静

卡夫卡曾提出:“我们需要的书必须是一把利斧,可以劈开心中的冰川。”《喜马拉雅山脊下》即是这样一把重新体认自我的利斧,引导我们如何坦然面对死亡、孤独、悲伤等精神困境。

2018年,机缘巧合我认识了藏书爱好者于轶群。第一次拜访于老师,被他一屋子几近摞到房顶的藏书震惊了,也是我第一次看到一整套房子只用来当书房的。于老师特别能聊,随便一个话题他都能旁征博引,娓娓道来,常常被他博古通今的知识储备深深折服。茶饮间隙,得知于老师还是漓江出版社的骨灰级粉丝,他翻找出几摞自年少时期便爱不释手的漓江文学经典,说正是这些闪耀的群星指点他成为一个文学少年的。于是,几杯茶下肚,我们便商定了一个书系的选题思路。谁承想,一个在漓江文学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少年,时隔20多年,他的第一本著作《贝加尔心灵史》便由漓江出版社出版——缘分,妙不可言。

之后一年,于老师说想写一部行走于喜马拉雅的作品,我欣然期待,只是这一等便是五年。编辑工作有时候就是一种守候,一些作家和作品值得等待。2023年下半年,收到书稿,我眼前一亮。它绝非司空见惯的旅行游记或攻略,而是一本以内心旅程为主、深入思考人生的心灵之书,跟随他的步伐,我们既能领略异地风物,也能在他的行思中对标自我,三省吾身。

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安纳普尔纳大环线(ACT)是排名世界第一的徒步路线。2014年,处于人生低谷期的作者,到访喜马拉雅,踏上了这条艰险而壮丽的徒步之路,也成就了由三条叙事线交织而成的行思之书。一条叙事线通过46篇文字讲述了作者在这次徒步中与自我重逢的心路历程,与此呼应的另一条叙事线亦通过46篇文字与女儿探讨人生与自我成长。最后,作者分享了环安纳普尔纳的徒步行程。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就46个话题在中年人的自我救赎与对女儿的成长教诲之间娴熟地进行转换,以精妙的修辞、犀利的观点、极富感染力的文字,刺破生而为人的种种困惑与迷茫,给予陷入焦虑的现代人共情与抚慰。于我而言,整个编辑过程不仅享受了一场文字饕餮盛宴,更实在收获了一次心灵成长。

一来心灵被诗歌般美妙的文字浇灌而舒畅。比如“山路流进峡谷,宛若愁肠。鹰在飘浮,牦牛用脊背临摹着山岭”。二来我积累了半生的挫折、困惑与遗憾终因有了全新的认知而释怀。比如“人无须担忧失去,担忧对‘很快不见’无能为力,却擅长抛售你持有的欢欣”。三来作者传递给女儿勇敢、良善、利他、坚忍等的人生教诲更坚定了我内心的价值观。比如“女儿,不要停下来等待公平。压根儿就没有那么一个仲裁人。怨言的生起就是为了干扰自己、阻止自己、拖住自己。你不能中了奸计,让你在等待公平的时候荒废自己”。四来作者以艺术作品为津梁,跟女儿探讨人生的部分,激发了我对于艺术史的兴趣。比如“巴洛克雕塑聚焦在情绪高昂的那一刻,它演示着正在进行时的死亡、痛苦和情欲,仿佛观者是剧场中人。女儿,面对不快,你不能做观众看它演戏。不快,只是个过客,它演出时间再长,也终归要散场”。

无论如何,这都是编辑一本掷地有声的书稿所带来的欢喜。

阿兰·德波顿曾说:“旅行能催人思索。宏阔的思考常常需要有壮阔的景观,而新的观点也往往产生于陌生的所在。”作者用笔触丈量世界,将他在陌生境遇中获得的感观和思考梳理成章,读者若能从中获得些许共鸣与力量,我想这大抵便是出版的光荣与使命。■

(本文作者单位为漓江出版社)

Read Previous

浅谈图书编辑的角色与能力

Read Next

900个日夜,做一本不被看好的书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