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不是生产力,希望才是。”
记者|何 珊 黄小菲
2020年,“方尖碑”犹如一粒微小却坚韧的种子,在译林出版社(下简称“译林社”)深厚的文化沃土与专业精神的滋养下破土而出,依托译林社在引进版图书方面的优势与经验,于世界历史领域起步,陆续策划了区域国别史、军事战争史、城市史、文化史等系列作品。如今,提及特装书或人文历史的精品出版物,“方尖碑”已成为无数读者心中的首选。
四年来,方尖碑推出近三十种图书,其中《第三帝国的兴亡》精、平装累计售出近十万册,《新月与蔷薇》累计售出超五万册,其特装版创造了业内特装书的销量纪录。旗下好书多次获得各类行业及媒体奖项。2023年,方尖碑开始了从“引进”向“原创”的拓展。其策划的首个原创型选题《苏美尔文明》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并且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规划,为品牌的原创产品线打开了良好的局面。
对于出版子品牌的建设和发展,凤凰集团和译林社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在今年6月的BIBF期间,凤凰集团在京举行了“凤凰出版子品牌推介会”,集中展示了其子品牌建设的成果。在推介会上,方尖碑作为新兴品牌的代表,现场介绍了品牌取得的成绩和心路历程。
2024年10月26日,是“方尖碑”品牌成立四周年的日子,《苏美尔文明》的首场分享活动也将在这一天于南京举办,这部凝结着作者、设计师、编辑无数心血与执着的作品,仿佛品牌“从无到有”过程的缩影,在“方尖碑”主理人王蕾与荆文翰看来,这是品牌送给自己最好的生日礼物。11月,“方尖碑”旗下新策划的“在故宫”丛书将推出《玉见故宫:国宝玉器里的中华》《我在故宫画小画儿》两部作品,开启品牌选题边界从世界历史到考古文博的新拓展。
四年时间内,这个“二人组”小团队白手起家,一次次“从无到有”,在日常工作能提出创造性方案的同时,快速确定目标并制订计划执行,也使得品牌在四年的时间里爆发出了远超其人员规模的能量。
把做书过成日子,把日子做成书
2020年10月,方尖碑品牌正式扬帆起航。
彼时,行业里的历史社科类品牌方兴未艾。众多出版机构意识到,随着读者的需求日渐多样化,在垂直领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出版已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受其他品牌启发,北大德语系毕业的研究生王蕾认识到,若仅仅以单本著作的形式出版,读者往往难以回溯,且难以理清已往的作品脉络。品牌则犹如一个包容万象的“框架”,能够统合所有产出。
在选题策划上,方尖碑的编辑们既不畏惧热门题材的激烈竞争,也不回避冷门题材的挑战。对业界广泛涉足的题材,他们总能独具慧眼,在写作手法或切入视角上寻求突破;同时,他们也勇于尝试如《空中花园》《吴哥王朝兴亡史》这类较为小众的题材。
凭借谨慎的预判与大胆的决策,“二人组”收获了丰厚的回报。“方尖碑”的多部书籍均在获奖之前就已被编辑敏锐地购入了版权。例如《巴巴罗萨行动》这一潜力之作,推出后的次年夺得欧洲历史类书籍的最高荣誉——“欧洲历史图书奖”,这一殊荣迅速提升了书籍的市场关注度和销量。
2022年,面对政策导向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在译林社社领导的指导和鼓励下,品牌开始积极探索“引进”与“原创”相辅相成的选题路线,发掘兼具学术价值和市场潜力的原创型选题。即将上市的《苏美尔文明》是品牌自主策划的第一个原创型选题,也是第一部由中国学者撰写的全面深入研究苏美尔文明的著作,以此为基础,品牌也在有计划、有意识地进一步推动由中国学者撰写的世界历史系列著作的策划与出版。
与原创作者结识的经历,让编辑意识到,引进和原创非但不相互排斥,还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一次《新月与蔷薇》的分享活动中,主讲嘉宾对方尖碑的书籍赞誉有加,无论是富有深度的选题,还是精良的装帧设计,都给予了高度评价。也正是通过这一契机,品牌迅速打开了原创选题策划的局面。荆文翰感慨道:“有人对我们的产品表达认可,对我来说是极大的鼓舞。我们的引进书做好了,能为原创提供有力支持。或许将来我们的原创作品取得成功后,还能进一步推动版权输出。我们期望从选题策划到宣传推广的每一个环节都不是孤立的,而是能够相互促进,形成良性的循环。”
今年9月,品牌发展的新契机出现了。方尖碑的选题范围从世界历史延伸到了考古文博领域,他们运用孵化方尖碑的成功经验,与故宫博物院合作策划“在故宫”丛书,开启又一段“从无到有”的冒险。
荆文翰回忆起第一次到故宫参加项目出版座谈会时的情景。那天的京城天朗气清,他们紧张但认真地向故宫的作者老师们介绍方尖碑的情况和对项目的规划。之后一年里,荆文翰多次往返故宫,一次次见到故宫最迷人的风景和“故宫人”最温暖的身影。选题、文稿、丛书名、序言、LOGO、设计……像当初的“方尖碑”一样,“在故宫”也迅速地从一个概念变成了一套已具雏形的丛书。
荆文翰回忆道,每次到故宫,热情的作者老师们都会带他和同事实地观察古建和文物,介绍它们背后的故事,现场探讨选题思路和文稿内容。“在方尖碑从引进走向原创的过程中,这种作者与编辑的双向奔赴带给了我们莫大的感动与鼓舞。”正是得益于这种“沉浸式”的工作模式,“在故宫”丛书的选题储备迅速形成规模,截至目前,已经积累起十余个较为成熟的选题,作者团队更是涵盖了从“40后”到“90后”的老、中、青三代“故宫人”。“我们希望将故宫的博大精深和‘故宫人’的薪火相传充分结合在这套书中,在明年故宫博物院百年院庆到来之际,为故宫、为广大读者献上一份厚礼。”
“在故宫,把做书过成了日子,也把日子做成了书。”荆文翰在项目出版座谈会一周年那天的朋友圈里如是写道,“等我们第十次进故宫的时候,应该就可以带着印好的书来啦。这也是一种‘十全十美’吧!”
刷新特装书销量纪录
如果说方尖碑用好的选题和内容解答了“为什么要买书”的问题,那么其策划的特装书就是品牌对“为什么要买纸质书”这一问题的回答。
方尖碑做特装书的出发点之一是以特装书带动普装书,《新月与蔷薇》是其第一种推出特装版的图书,两个版本的总销售量约为16000册,一度刷新特装书的销量纪录。至今,这本书的普装版已加印到第八次。此后,方尖碑陆续推出了《巴黎传》“塞纳沉影版”、《末代沙皇》“季世浮光版”等系列特装书,在特装版本身销量可观的情况下,也都在相当程度上带动了普通版的销售与推广。
视觉效果作为读者初识品牌的主要途径,在紧密结合内容的前提下,将设计与工艺巧妙融合,能够为读者营造更好的阅读体验。荆文翰强调道:“根植内容的设计永远充满迷人的生命力。”iggy最初是方尖碑社群里的读者,从《末代沙皇》的特装版开始了与品牌的合作。“将iggy称为学者型的设计师毫不为过,在她的作品中,严谨与灵动几乎总是能完美共存。”提起这位常常自称“野生”的设计师,荆文翰丝毫不吝赞美之词。“在做《苏美尔文明》时,她和我们三次拜访作者老师,其中两次跨越大半个中国飞到北京,还有一次是坐了九个小时的高铁到苏州。”为把专业的文稿内容与精彩的视觉传达完美融合,iggy系统学习两河历史、泥板摹写、楔形文字等相关知识。“她是方尖碑在探索‘出版UGC’过程中最美好的相遇。”
不仅在装帧设计方面精益求精,方尖碑在特装书的销售模式上也独树一帜,自出版第一本特装书《新月与蔷薇》起,便采用征订模式进行预售。“每本书的征订都是一次充满挑战的极限操作。”荆文翰笑着说道。但对读者来说,这种模式相当友好,“我们会有意识地站在读者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社群、新媒体账号的评论区尽可能多地倾听读者的声音,让真心支持我们的读者,也能感受到我们的真诚。”
奇遇就在身边
方尖碑的读者群几乎与品牌同步成立。“我们将读者群建立那天作为品牌的生日。”提起方尖碑的读者,荆文翰满是自豪与感动,“这几年来,我们有幸遇见了一批又一批热情且专业的读者,他们让我始终相信,读者是我们最真实的可能性。”方尖碑积极探索“出版UGC”模式,即编辑与读者共创。
四年来,方尖碑的社群始终保持高度活跃,为品牌的发展贡献了无限的力量与智慧,很多群友都与编辑成了很好的朋友,“我们在很多城市都有‘分碑’。”荆文翰开玩笑道。在图书市集、新书活动等场合,品牌的核心读者们常常会自发到场帮忙,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品牌人手不足的困境。比如在今年3月的北京朗园、10月的杭州做书两场图书市集上,当地的读者们接力帮忙“站摊儿”,以丝毫不逊于编辑的专业和熟稔向其他读者讲解、推荐品牌的图书。
“方尖碑有全宇宙最好的读者。”讲起读者对品牌的支持与信任,荆文翰的眼中闪烁着激动和骄傲,“虽然我们只有两个人,但在某种维度上,方尖碑有成百上千人。”值得注意的是,方尖碑的“出版UGC”远不止于此:四年来,陆续有读者成为品牌的图书设计师、译者甚至作者。在他们的心中,方尖碑是一个“养成系”的品牌,编辑和读者不是分开的两方,而是一个共同生产内容的集体。
即便“二人组”如此努力,在保持品牌活跃度的同时扩大影响力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荆文翰明白,新品牌想要出圈,必须利用一切可以接触到读者、提升品牌声量的机会。于是,书展、市集等各类线下活动中,几乎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面对人手有限这一最大困境,荆文翰不断在想办法提高品牌营销活动的性价比。以当下流行的图书市集为例,荆文翰总能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将每一次活动打造得极具“延续性”。在荆文翰看来,“把自己做的书亲手交给读者让我觉得特别踏实”,比起销售码洋和账号关注量的增长,这种与读者面对面的交流更加重要,“方尖碑需要尽可能多地‘在场’,聆听大家的声音”。
鉴于社科类书籍往往具有一定的阅读门槛,二人组想到“以书策展”的策略,“我们尝试以展览的逻辑来审视文稿,对文稿内容进行更具趣味性和更加立体化的呈现。”今年5月至7月,方尖碑携手南京的朴阅书店,基于品牌的重点新书《巴比伦城》策划了“神话与奇迹之地”主题书展。由编辑、设计师、研究者和书店人组成的策展团队,设计了场景搭建、知识展板、实物模型、体验活动、互动打卡、文创周边、特调饮品等多个环节,让读者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的全方位体验中感知古代文明的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这场展览同样被荆文翰打造得极具“延续性”:在刚刚结束的杭州“做书”市集期间,方尖碑在市集现场布置了展览的“mini版”。据荆文翰介绍,展览的第三场也已经基本确定,“如果说展览是让图书‘活’起来,那么我们也希望能让展览本身‘动’起来,以‘巡展’的方式,成为展示品牌活力和创意的一张名片”。
在方尖碑即将迈入第五个年头之际,荆文翰明显感到品牌效应所带来的红利正逐渐显现,标志之一是图书的重印率有了明显提高,新书加印的周期也较以往缩短。随着图书品种数的增加和选题领域的拓展,二人组变得越发忙碌,“今年又一次刷新了对‘还能忙成什么样’这个问题的回答。我现在甚至会在想事情的时候喝水忘记张嘴,也开始担心自己水涨船高的发际线,但也越来越坚信,我们正在做正确和有意义的事情”。在一次次实现“从无到有”的过程中,这个年轻的品牌不断爆发出与其体量不相称的强大力量,带给我们惊喜和感动。
“焦虑不是生产力,希望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