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科幻小说新书写:从当下到远方

文|钟小羽

这部洋溢着浓郁的科幻色彩的作品,将冰封的北极冰雪世界、先进的AI科技与当下少年的生活巧妙融合。

“一切都很古老,一切都很年轻,只有爱和希望,是这个世界上亘古不变的永恒。”在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极地穿梭》的结尾,作家黄蓓佳深情地写道。这部洋溢着浓郁的科幻色彩的作品,将冰封的北极冰雪世界、先进的AI科技与当下少年的生活巧妙融合,具有拥抱科学和融入未来的超凡意义。

转换赛道:兴趣是最大的驱动力

《极地穿梭》并不是黄蓓佳的第一本科幻小说。2023年9月,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她的首部科幻作品《黎明动物园》。这部小说讲述了一只被植入了脑机接口电极片的黑猩猩,在动物园被战争波及,在被迫将动物转运至非战之地时,黑猩猩通过自己超强的学习能力拯救了整个转运车队的故事。作品在推出后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好评,荣获了科幻界“蓝星球”奖。一个在现实题材创作领域收获颇丰且拥有几代读者粉丝的作家,为什么会忽然“转换赛道”,投入科幻小说的写作中呢?

对此,黄蓓佳曾解释,自己创作科幻作品并不是跟风,而是多年夙愿。她说:“我小时候就很喜欢读科幻作品,比如叶永烈先生的《小灵通漫游未来》,我还喜欢看像《十万个为什么》这样的科普知识读本。20世纪90年代初,我看过一部科幻电影《E·T·》,感到非常震撼也非常喜欢,从此知道了科幻作品还可以这么呈现——表现出让人动心的温度和人情味,仿佛未知世界的一切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发生,在我们身边发生。很多年之后,另一部让我难忘的科幻电影是《星际穿越》。看到科学家历经艰险返回地球重见家人的那一幕,我感慨一部科幻电影除了表现‘探索’和‘拯救’的宏大主题,还可以淋漓尽致地展现人类情感中浓烈到极致的‘爱’。这远远超越了我以前对‘星球大战’这类电影的诸多认知。我于是发愿要写一部科幻作品。”

别看黄蓓佳是个文科生,她长期以来都对数学、物理、空间科学、人工智能等感兴趣,曾阅读过不少这方面的科幻、科普作品。她关注科技方面的新闻,尤其是那些前沿的研究成果或是刚刚取得的技术创新。在新作《极地穿梭》中,被程序员父亲训练出的AI 程序在与主人公——五年级男孩修小虎视频时,不仅惟妙惟肖地“扮演”了修小虎的妈妈,还向修小虎和他的同学展现了妈妈所在的北极冰原科考站的一系列景象。作品对“妈妈”这一AI程序生动、精准的描写,对它与人类互动时的信息获取模式、分析解答模式的展示,无不体现了黄蓓佳多年来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学习成果。这种对新技术、新领域的好奇,对科技发展所抱有的开放、积极的态度,是作家能够创作此类科幻作品的重要驱动力。

开创性架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外挂一个奇幻世界

黄蓓佳曾说:“我欣赏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仅是情节的有趣,还要能在阅读之后,给孩子留下些什么,或者是一些知识,或者是关于人性的一些认知。这样,阅读就不是消遣,而是能读有所得。”这一点,在《极地穿梭》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新作中,黄蓓佳对如何在儿童长篇小说中自然生动地讲述科学知识做了极富创造力的尝试。不同于《黎明动物园》那种纯架空式的写作,《极地穿梭》的主体部分依旧是黄蓓佳最擅长的当下生活:患有阅读障碍的内向男孩、40岁失业再就业的程序员爸爸、完美主义且有轻微强迫症的班主任、六一儿童节表演舞蹈“科目三”、动物园三天两晚的研学活动等,都是对当下孩子在学校、家庭生活现状的真实描摹,这让小说极具时代感和现场感。别具一格的是,作家在现实叙事的基础上,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加载了一个奇幻的极地冰原世界,让作品形成一种“当下—远方”的巧妙对应。在这个外挂般的世界里,作家以文学的语言、风趣的讲述将极地知识、科考知识、动物知识娓娓道来,读者可以看到神秘的极昼极夜、可爱的北极熊宝宝、极地小城朗伊尔一年一度的太阳节、科考巨轮的冰上漂流……这些奇幻又壮美的景观风物,打开了读者的视野,也为作品增加了一个叙事和审美的维度,营造出一种奇妙的空间感和特殊的阅读体验。在这个部分,作家深情地赞美了科学家保护自然的坚定信念与奉献精神,为小说定下了高昂的基调。

哲理与诗意:为当下的困境提供另一种解题思路

发达的中国城市和原始的极地冰原,是作家在作品里营造的两个空间、两种文化、两套生态。当主人公修小虎在其中“穿梭”时,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两个地域的差异性,如年轻与古老、安逸与严酷、现代与传统……这种差异性让小说充满了哲学思辨的意味。四季不分的北极、长达半年看不到太阳的极夜、被冰雪覆盖的陆地和只有冰块漂浮的北冰洋,作品在向读者展现极寒之地异域风情的同时,也展示了冰雪之下独特的生命法则。作家用大量的笔墨描写科考工作的艰苦卓绝,描写人类探索自然秘境的决心和勇气,展现了科学家为了揭开冰雪世界里的气候秘密而做的各种努力。这种坚定的信念与无私的奉献精神,最终变成了一种内在的力量,鼓励故事中的孩子勇敢向前。

作者在小说中安排了很多对照性的情节。这厢,修小虎和岳越收养了生病的鸭子达达,那厢,妈妈和科考站的同事救下了北极熊母亲用生命守护的宝宝奥斯卡;这厢,同学热热闹闹地欢度六一儿童节,那厢,朗伊尔城的萨米族孩子穿着传统服饰,齐聚教堂门口,等待太阳露出山尖的时刻;这厢,小虎和爸爸收拾起背包奔赴西藏,去感受天地之大,那厢,妈妈和同事初次登上破冰船,以期跟随北冰洋的浮冰漂流到北极的极点去做研究……通过一个家庭里两种不同的生活,作家向读者展现了世界之大、生命之多样、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之多元。每当修小虎在现实中陷入自我怀疑和否定时,妈妈就会把他带入北极奇幻神秘的世界里,去感受不一样的风土人情。当修小虎在妈妈的指引下,学着去理解和接受那些“不同”时,他自身困境和纠结也在不知不觉中被解开了。妈妈带给修小虎的广阔世界成了他现实生活的精神给养,带着饱满的爱与希望,修小虎成功逾越了阅读障碍的鸿沟,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的挑战与考验。

美术加成:在视觉效果上再使一把力

不同于市面上广为流传的“黄蓓佳倾情小说系列”,《极地穿梭》和《黎明动物园》体现了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在打造黄蓓佳长篇小说时的另一种追求。同为大32开的开本,“黄蓓佳倾情小说系列”采用轻质纸、黑白印刷,由荣获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首奖、布拉迪斯拉发国际插画双年展金苹果奖、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国际插画奖的朱成梁老师担任插画作者,封面为白底手绘彩图,看起来非常经典。而《极地穿梭》和《黎明动物园》则是另一种美术风格,作品采用纯质纸、全彩印刷,由年轻的新锐插画师绘制数十张精美插图,在装帧上追求时尚、年轻、高色彩饱和度,以求营造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性。

之所以做这样的调整,是因为出版社深刻地意识到,儿童科幻类作品与成人“硬科幻”的最大差异在于,大多数9~15岁的读者在基础学科知识、对世间万物的见闻等方面不及成人,所以要用更直观的图像为读者搭建起一座理解作品的桥梁。在《极地穿梭》中,插画还按照地域的不同,在风格上略作区分:表现现实生活的作品相对五彩斑斓、温馨可爱,而北极冰原部分则大多以纯净的蓝色铺底,有北极熊出没的蓝白对照,有冰洋上巨型破冰船的蓝红撞色,有蓝色天幕下朗伊尔城闪闪灯火的冷暖对照……这些设计性极强的插图不仅直观地展现了极地冰原的风情风貌,更为读者进入作品营造的想象世界打开了通道。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封面。毕业于澳大利亚中央昆士兰大学的画家武修莎在初读作品后,曾画过一组封面概念图,其中一幅以“画中画”的形式,将主角修小虎与科学家妈妈、小北极熊奥斯卡巧妙连接。“中国—北极”的空间性、真实人类与AI虚拟形象的对话性在这幅作品中达到了和谐统一。后来,画家又创作、设计了多个形式的封面图,但作家和责编都对“画中画”的概念图形式念念不忘。最终,武修莎在概念图的基础上,采用蓝色、白色作为主色彩,对画面进行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美术编辑蔡蕾以蓝色为主体,白色冰雪为辅助,设计了封面字体。封面、书名字体、内文插图,全书的美术设计达到一种富于变化的统一性,与文字部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本文作者单位为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

Read Previous

圣陶精神如何塑造今天的教育出版人

Read Next

素人作者里的下一个余秀华在哪里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