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乡的少年

在当代儿童文学作家里,梅子涵一直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是那种能够把“现代性”恰如其分地运用到儿童文学创作中的作家。他的作品非常有辨识度,浓郁的“梅式风格”浸漫在字里行间。他不是高产型的作家,但“梅氏出品”都是精品。

《隔了那么久的一首诗》是梅子涵新近出版的儿童小说。这部作品由三个篇章组成,分别是《隔了那么久的一首诗》《小脚奶奶》《乡下路》。作家用这三个篇章,讲述了少年晓明的还乡经历。

在第一个篇章《隔了那么久的一首诗》里,“我”跟着外婆去乡下的表舅家小住。虽然舅舅舅妈给了“我”贵宾般的款待,可“我”却因为没有小孩子一起玩而不愿意久留。“我”催着赶着要去人丁兴旺的姨妈家。姨妈会对“我”倾尽所有,“我”也获得其他乡下孩子想都不敢想的宠爱。直到离去时,“我”发现舅舅恨不得把家里所有的好东西都给我们带走,“我”目睹了奶奶和舅舅舅妈之间难以言表的分离之痛,才恍恍惚惚地明白了些什么。

第二个篇章《小脚奶奶》讲述了“我”与小脚奶奶的相处时光,第三个篇章《乡下路》则记叙了外婆带着“我”和妹妹晓萍的回乡之路。我一直觉得“还乡”对中国人而言是一种很独特的情结。乡村少年离开家乡和亲人,奔赴未知的前程,经过多年的奋斗沉浮,终于在城市里站稳了脚跟,他们的灵魂里永远有一个声音呼唤他们“回家”。乡村是他们的来处,是他们的记忆,是他们血液的底色。还乡对他们而言,是直面内心的乡愁,是回归生命中的不可切割。

但梅子涵描写的不是这种还乡。他将关注放在了还乡者的下一代身上。不同于从农村出来的长辈们,“我”生于城市长于城市,是一个地道的城市少年。“我”没有乡愁,还乡对“我”而言,是陪同长辈的一次旅行。在第一篇章《隔了那么久的一首诗》中,当“我”来到乡村,“我”体会到的是乡村的自由、宽阔和别样的风情。“我”和亲人们血脉相连,却几乎全然陌生。因为来自大城市又难得一见,“我”在乡村备受优待和宠爱,但到底被优待和宠爱到什么程度,“我”其实全然没有概念。而到了《小脚奶奶》,生活的变故割裂了“我”的少年时光,但奶奶让“我”体会到了难能可贵的安全感。“我”不必像生活在城市里那样政治正确、立场坚定。乡村的闭塞和脱节让“我”不再敏感,“我”重新做回了一个正常的孩子。乡村庇护了还乡者的子孙,亲人们用最朴素的关爱为孩子搭建了温暖的避风港。

必须要惊叹梅子涵对还乡少年的内心有如此精准的把握和再现。他既写出了少年在面对故乡亲人时那种不谙人情的懵懂迷糊、粗枝大叶,又巧妙地暗示了即使在这样的混沌中,“我”依旧能隐隐约约地意识到这一切的不寻常。每一次的还乡,“我”都仿佛从那乱糟糟又热腾腾的情境里接收了无穷的信息,“我”只是不懂,并非无感。而有一天,当阅尽千帆的“我”回想起少年时的还乡,电光火石间,那些曾经被“我”一瞥而过、不及细想就抛诸脑后的细节,忽然隔着这么久的时光被洞察了。“我”终于意识到原来自己曾被如此地深爱和珍惜过,“我”终于领悟了大人们的每个动作每句话语每个表情,然而一切都已来不及⋯⋯

或许每个人最终都将直面这种锥心的遗憾。梅子涵用《隔了那么久的一首诗》提醒我们,生命中的有些情感,无论你多不愿意,却终究都是要被你辜负的。在时光面前,那些早一步离开的亲人、来不及报答的恩情、一直没说出口的告别⋯⋯当你意识到这一切时,你可能真的会痛恨自己没有早一点长大。

时间之河奔腾不息。它不接受挽留。它不给你机会。

于是,“我”只能在记忆中再一次回想少年时的还乡。此时的“我”已不是当年的“我”,那位少年再也回不到自己的故乡。■

Read Previous

生命中所有的寻找与等待其实都是归来

Read Next

跟随熊猫“咪咪”看世界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