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故宫日历》:科技赋予新生命力

文|刘  辉

自从2009年故宫出版社复制1937年民国版《故宫日历》以来,迄今《故宫日历》已经连续出版13年了。从最初的一万册印数,到连续几年销量超过百万;从单一的普通版,到典藏版、英文版、青少版、亲子版等“故宫日历家族”的立体拓展;从一本《故宫日历》的出现,到带动出版界每年五六百种风格各异的日历出版潮流,可以说,《故宫日历》开创了一个新的出版形式和出版领域。

《故宫日历》集文物藏品、文化主题与艺术欣赏于一身,以“国宝日读”的形式进行大众化传播,与今天读者的知识、审美以及情感需求相结合,其良好的口碑和文化影响力、丰厚的经济收益以及广受欢迎的程度,成为传统文化遗产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的成功案例。

故宫日历是时代大潮中的一朵浪花,梳理《故宫日历》挖掘、改造、创新以及传播的过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今时代,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的缩影和见证。

新眼光才有新发现

“故宫学”的宏阔视野,让尘封的日历浮现眼前。

故宫图书馆成立于1925年,是故宫博物院最早的组成机构之一,图书馆中有历代皇家收藏及明清宫廷刊刻的珍本古籍、精美雕版六十余万册(件),几乎占故宫博物院藏品总数的三分之一。知名学者陈垣、傅增湘曾经担任馆长,使得图书馆更具浓厚学术文化氛围。

在图书馆收藏的诸多煌煌巨制中,几本小而简陋的铁圈装《故宫日历》,最初仅仅作为民国出版资料留存,并没有受到太多关注。但在2003年,时任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提出“故宫学”概念和构架后,情况发生了变化。

“故宫学”是强调故宫作为宫廷文化历史遗存的整体性研究,而不将其仅仅作为收藏古物的场所。除书画、器物等珍贵文物外,建筑构造、典章制度、生活资料都是重要的研究素材,它们立体而丰富地构建了紫禁城600年的历史。而故宫作为重要的文化机构,其建院后的历史以及各种学术活动,对社会的影响以及作用亦应整理总结,成为“故宫学”的一部分。在这种宏阔的视野下,故宫学术研究的领域和深度都得到极大拓展,民国时期的故宫出版物开始被学者关注。

2019年,郑欣淼(中)、单霁翔(左)、王旭东三任院长共同寄语《故宫日历》

2009年,郑欣淼院长发现故宫图书馆藏有好几种民国期间的《故宫日历》,认为这种出版形式非常有价值,建议故宫出版社考虑是否能够再版。此后,故宫出版社便开始了解这本小书的历史情况,当一篇篇史料被挖掘,大家才发现,原来这本不起眼的小日历,竟然曾经是民国大受欢迎的文化礼物、知名畅销书!

有历史才有底气

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后,在对藏品进行整理研究的基础上,陆续编纂出版了一系列学术专著和普及读物,为介绍研究故宫藏品发挥了重要作用,曾得到鲁迅等大家的赞誉。

《故宫日历》作为普及读物的一种,1932到1936年间共出版五册,有诸多报道记载,特别是在很多文化名人日记中,都有《故宫日历》的身影。学者俞平伯曾将《故宫日历》送给老师周作人,梁实秋在写给张佛年的信中,也提及获赠《故宫日历》一事,甚至发现二月二十与五月二十四日图片有重复,说明他曾从头至尾仔细阅读。《故宫日历》还是民国时期政界、学界人士公务往来礼品。陈布雷的《畏垒室日记》记载“二十五年(1936年)一月一日……晓沧过访,谈浙大事兼及大学教育之方针,并赠予故宫日历一帧。”1948年12月《国立北京大学周刊》上有一则“博物馆筹备处谢启”的短文,主要是罗列各方人士馈赠的物品,包括语言学家罗常培捐赠的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故宫日历》。而多处发现的销售广告证明,当年《故宫日历》在各地广泛分销,倍受欢迎。譬如1935年《故宫日历》经销商上海利利文艺公司所作的广告: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注:即公元1935年),明年,故宫日历

内容有夏商周秦钟鼎彝器,宋元明清名人书画;

震铄世界惟故宫博物院足以当之,独霸天下惟故宫博物院有此资料;

铜图纸印,活页翻转,印刷清晰,勿出其右,一面古物,一面日历;毋庸撕拆,可以保存,案头壁上,皆可适用,自备送礼,均极相宜。

读着这些活灵活现的文字,我们仿佛看到了先辈们对故宫博物院的期待与推崇。而在故宫留存的档案中也 记载了当时的销售情况,如“本院刊物特别减价”“故宫日历销售期间销售额猛增”“依月营业额2000元计算”等,可见《故宫日历》销量十分可观,在当时即为故宫第一畅销书。

《故宫日历》的编者是学者冯华先生。冯先生一面专注内府书画研究,为《石渠宝笈》这样鉴藏巨著做专业索引;一面俯下身来,为民众编辑一本小小的《故宫日历》。日历收录内容琳琅满目,图片是精选的历代书画和器物,封面和日期所用文字,除少数采用院长易培基先生的手迹外,均集自故宫所藏古代楷书和隶书碑拓,显得古意盎然。日历装帧朴素、印刷讲究,为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还设计了可以平放翻阅的活页礼品装。可以说,当时的故宫人,就开始根据人们的审美和阅读需求设计版面、组织内容,制作文化创意产品,对故宫藏品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传播,并获得世人的肯定和欢迎。

新时代的新思路

为庆祝故宫博物院建院85周年,向老一辈故宫人致敬,《故宫日历2010》以1937年日历为蓝本重新出版。内容虽然是复制1937年版,形式却完全不同。民国版《故宫日历》是铁圈打孔装,用一页撕一张,比较简陋,而新版《故宫日历》内文胶装,可以完全摊开放平,封面为布面精装烫金,故宫红色,48开的开本设计,特别便于携带。怀旧的内容,庄重大气的设计,利于阅读和保存的形式,面市即大受欢迎。看来用日历这种亲切、贴身、实用的载体,传播文化艺术,介绍文物遗产,在今天依旧是可行的。

于是,我们决心捡起故宫出版日历的传统,做新时代的《故宫日历》。可如何再造《故宫日历》的辉煌?如何取舍?如何改造?成为团队不断思考的问题。

延续传统才能不忘根本,创意提升才能契合时代。经过广泛讨论,新的《故宫日历》确定了基本样貌:部分保留民国日历风貌,延续名碑集字传统;改黑白版为彩色版,更好地展现文物之美;民国版《故宫日历》内容广泛驳杂,不同年份特色不够鲜明,而今天面对故宫无尽的宝藏,新版《故宫日历》可用不同主题组织素材,做到本本个性分明。

经过两年尝试,最终《故宫日历》确认了以国人熟知并喜爱的十二生肖作为主题,同时以生肖延伸的美好寓意,或与生肖特质相关的内容组织全书,做到了既有明显的纪年特色和差异化,又打破了纯粹生肖文物的单调,或因内容不足造成的编辑困难。

从宣传的角度而言,既与生肖关联,又要尊重国人新年欢庆吉祥热闹的传统。于是陆续有了龙年“紫禁龙时空”、蛇年“山水有清音”、马年“快走踏清秋”、羊年“美意延祥年”、猴年“欢悦庆升平”、鸡年“鸣曲奏吉祥”、狗年“瑞兽祝昌隆”等主题,不同月份围绕当年生肖组织不同的内容。

以猪年日历为例,民间认为属猪很有福气,“肥猪拱门”等象征生活富裕美好;而猪又好饮食爱享受,于是就把生肖猪与美食筵宴相关文物集合在一起,主题定为“金猪喜贺岁,盛宴长相欢”,内容包括“金猪拱福”“杯盘流光”“壶觞溢彩”“合盒如意”等等,一派欢乐祥和、富足美好的生活景象。

虽然是一本通俗小书,故宫却一直保持着严谨的学术传统,经过几年编辑组织架构的调整,最终确认了由原来负责故宫文物部门的副院长陈丽华担任主编,邀请书画部、器物部、宫廷部等研究员级别专家撰写内容,文字精炼,选材得当。

经过精益求精的内容设计和编辑,《故宫日历》以其“国宝日读”的文化精神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因其图文精美、底蕴深厚,加之故宫红色的封面,被公众亲昵的称为“红砖头”“中国最美日历”,连续多年销量超过100万册。

因生肖文化具有纪念性,很多读者连年购买收藏,更为集齐全套,大力收购前几年的版本;更有读者用《故宫日历》纪念孩子出生,纪念情感历程;还有读者连续多年每天在微信朋友圈发一页日历内容,陪伴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为满足不同读者需求,《故宫日历》又推出多种版本,其中英文版是我国诸多驻外使领馆赠送外国友人的新年礼品,承担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使命。《故宫日历》也成为延续故宫文化传统、凝聚故宫人精神的纽带。

2019年8月,为纪念紫禁城建成600周年,以“子鼠开新业,紫禁六百年”为主题的《故宫日历2020》正式发布,故宫三任院长郑欣淼、单霁翔、王旭东同时莅临发布会,为紫禁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为故宫事业的发展送上期待和祝福。故宫人一代代人承继的责任与担当,绵延不断的文脉与传统,一时传为美谈。

面向未来,科技赋能

截至2020年,新版《故宫日历》已出版满十二年,无论是读者口碑还是市场反馈,都非常成功。但随着技术进步和读者日益年轻化,阅读需求和趣味也发生很大变化,纸质出版物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同类出版物也异彩纷呈。如果不继续改造提升,审美疲劳是必然的。

十二年一个周期,也是一个重新开始的契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新一轮《故宫日历》进行了革命性调整。从形式而言,扩大开本,由48开变为32开,更利于欣赏、阅读和记事;封面采用故宫博物院藏品“清红色纱绣云纹飞虎旗”图样,老虎展翅而来,精神抖擞,由庄重大气的故宫红变为生动活泼的国潮风;篇章页特别采用古代传统色彩,例如月白色、天青色、朱红色、明黄色,更展示了明丽的中国风审美;从内容而言,增加七十二物候等知识的介绍,更具备我国传统时令色彩;最为创新的是,响应王旭东院长大力发展“数字故宫”的倡导,用科技激活文化遗产,与国内最顶尖的AI人工智能企业合作,做了整体智能化改造和提升。

2022年虎年新版《故宫日历》,通过扫描二维码进入公众号,可以体验更多增值服务。比如附赠了电子版日历,可以在手机上随时观看并转发内容;挑选了部分《故宫日历》内容与AR特效结合,通过手机扫描,让平面文物立体动态呈现眼前,增加了虚拟体验以及多媒体融合的趣味性;在春节拜年期间,利用稳定的AR特效相机技术切入日历中的虎头帽等文物,令读者在一片喜气洋洋的新年气氛中玩转自拍,用个人头像和文物结合的方法生成海报,分享到朋友圈,为亲友们送上独具特色的祝福。

科技的融入不仅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和知识的丰富性,吸引了年轻读者,更实现了亲友间的亲情互动并因此发生裂变式传播,让大家乐享春节的同时,更增加了品牌曝光度和读者的认知度,同时用技术手段筑成坚固的护城河,防止各种盗版的产生。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让古老的《故宫日历》又焕发了新的生机,开始智慧型发展进程,更深入地嵌入到人们生活中。

如何从传统文化遗产中吸取有价值的营养,又如何通过不断改造和提升满足当代文化需求,《故宫日历》十几年历程,给了我们小小的启发。而这种传统文化遗产创新和活化项目,正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我们相信中华民族5000年优秀文化传统基因,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和文化建设的坚实基础;而通过不断探索和努力,融合今天的科技、审美、价值观需求,我们也一定能够找到一条承继传统而开创美好未来的道路。

Read Previous

图书为什么会畅销

Read Next

另一只眼看图书出版与影视改编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