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出版与当代中国新诗——“大雅”等诗歌品牌 与当代诗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

新诗,相对于中国古诗,发展至今百余年,是一个崭新的文体,也是一股新生的力量。6月20日,广西人民出版社“大雅十年”诗歌活动月第五场活动“翻译、出版与当代中国新诗——‘大雅’等诗歌品牌与当代诗研讨会”走进中国新诗的发源地——北京大学。北京大学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不仅是中国新诗萌芽的“摇篮”,更是新诗成长的“母体”和当代新诗的重镇,在新诗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更是当代新诗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本次研讨会由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联合主办,广西人民出版社承办。活动聚集杨铁军、闵雪飞、冷霜、汪天艾、张桃洲、范晔、周伟驰、周瓒、姜涛、秦立彦、席亚兵、雷武铃、臧棣等国内众多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以及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总编辑卢培钊,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出版管理部负责人刘项鹏,广西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白竹林,广西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吴小龙等嘉宾,共同探讨诗歌的翻译与出版,当代中国新诗发展及现状等问题,交流对“大雅”等诗歌品牌建设与发展的思考。研讨会气氛融洽活泼,交流热烈而富有洞见,对“大雅”品牌的长足发展起到了指导性作用。

研讨会现场

诗人、评论家、北京大学姜涛作为主持人,在研讨会伊始对本次会议的背景、主题,以及出席研讨会的嘉宾作了介绍。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总编辑卢培钊致辞,他介绍了“大雅”的发展历程,并表示中国新诗承载着传承中华文化、创新艺术表达形式的重要使命,而翻译和出版作为连接中外文学、推动新诗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雅”作为以诗歌为特色的出版品牌,一直致力于发掘和推广优秀的诗歌作品,推出了“大雅诗丛”等一批优秀的引进和原创作品,产品线不断丰富,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他期望“大雅”能够进一步夯实品牌基础,成为见证、参与并推动中国新诗不断生发与蜕变的一股重要力量。

姜涛、卢培钊

研讨会上,嘉宾们畅所欲言,就诗歌翻译的难点、诗歌文学出版现状、国外经典诗歌引进对当代中国新诗创作与发展的影响等话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对于诗歌翻译的痛点、难点问题,嘉宾们从自身经验出发,分享了各自的体会。诗人、翻译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杨铁军抛出了诗歌翻译中直译和意译的平衡问题,他把直译、意译比喻成尺子0刻度的两端,认为理想的翻译是在0刻度的位置,并能够根据风格在左右两端轻微游移。诗人、翻译家、北京大学秦立彦认为,词语的翻译就如同严复所说,需要拿着一杆秤去称,更要求译者必须有对母语的敏感。诗人、评论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周伟驰提到诗歌文本的特殊性,翻译除了要准确传达信息,还需要译出诗歌文本中的“味道”。诗人、出版人席亚兵也认同这个说法,他认为诗歌翻译不用纠结于直译或是意译,而应该追求气质的表达,同时,在翻译选诗方面应从未来的角度出发,帮助中国当代新诗创作者将学习外国诗歌与母语创作结合起来。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汪天艾从留学的经历,引出自己对诗歌可以超越语言,以及翻译与诗歌创作之间的关联的感想。

杨铁军、秦立彦、周伟驰

席亚兵、汪天艾、雷武铃

围绕诗歌的出版话题,嘉宾们也发表了各自的看法。诗人、评论家、河北大学雷武铃讲述了他与“大雅”最初进行出版尝试时的往事,并表示从成果来看,“大雅”全面译介包含访谈录等在内的诗人作品,为国内诗歌出版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对此,姜涛进行了补充,他提到,如果没有对诗人的完整了解,只是浮光掠影地从诗歌文本层面理解外国诗歌的话,会对当代诗歌写作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诗人、评论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周瓒也认为,良性的诗歌出版一定是持久的、稳定的、丰满的,不仅出版作品集,还应覆盖到传记、访谈、批评,甚至解诗等诗歌教育的内容。诗人、评论家、首都师范大学张桃洲和诗人、评论家、北京大学臧棣也对此表示认同,做透一个诗人不仅是诗歌出版的大方向,同时也会对诗歌文化的健康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张桃洲表示,对出版社来说,做透一个诗人虽然可能会承担一定的经济风险,但留下经典文本是件更有价值的事情。臧棣提出,诗人在书信、访谈等中出现的即兴想法,是读懂诗人的珍贵资源,此外,培养具有专业眼光的诗歌编辑,也是“大雅”等诗歌品牌做好诗歌出版的质量保障之一。席亚兵作为出版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当代中国新诗阅读目前仍比较小众,很多好的诗人并未被大众所熟知,如果能够降低出版门槛,当其销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再支付版税,或许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机制,也有利于形成更健康的当代中国新诗出版生态。

周瓒、张桃洲、臧棣

范晔、冷霜、闵雪飞

对于诗歌的翻译与出版,翻译家、北京大学范晔还提出了“晚点”问题,他表示作为译者应该要能够“锦上添花”少一点、“雪中送炭”多一点,为诗歌译介提供新的面貌,减少“遗珠之憾”。诗人、评论家、中央民族大学冷霜认为,“晚点”问题更多是基于潮流性的表现,当下诗歌的翻译出版仍以英语为主流,“大雅”目前推出的也主要是英语诗歌,如果有更丰富广阔的、来自不同语种的诗歌能够被翻译进来,一定程度上能为“晚点”问题“雪中送炭”,同时也能对当代中国新诗创作产生积极的影响。翻译家、北京大学闵雪飞则分享了增强诗歌教育对当下诗歌文学翻译和出版生态的积极作用,她认为,网课、短视频等逐渐改变了学生们的阅读思维,而诗歌教育是让学生们回归母语文本的一种好的方式,带领学生阅读诗歌、理解诗歌,不仅有助于诗歌的翻译和出版,更能帮助学生们领悟诗歌的真谛。

嘉宾们对“大雅”等诗歌品牌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诸如做透诗歌名家、拓宽语种范围、引进同时代好的诗人作品、对当代中国新诗出版采取激励机制等建议,对诗歌翻译与出版如何促进中国当代新诗的创作等问题进行了良好的交流和互动。会上,众多诗人也对“大雅”未来的发展寄予了厚望,认为“大雅”品牌自策划出版以来已走过十年历程,出版了一系列重要作品,未来,非常期待“大雅”能坚持出版二十年、三十年,推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为推广国内外优秀诗歌贡献稳定而持久的出版力量。

研讨会嘉宾合影

Read Previous

中国-罗马尼亚学术出版合作中心成果斐然, 为中罗文化交流再添新篇章

Read Next

传统古文与二次元青春的碰撞,《古文观止•青少年版》盛夏首发破万套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