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尽命运的一切考验

文|夜 帝

被诺贝尔文学提名多达21次,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却终其一生都未能获奖。

他的《命运的内核》创作于1948年,被很多学者认为是像《尤利西斯》《了不起的盖茨比》一样伟大,是20世纪最有价值和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格林通过对斯考比这一悲剧人物的描写,穷尽了一个人在命运中会经历的一切考验:爱情、 婚姻、家庭、事业、责任、怜悯、信仰,等等。

生而为人,需要经历多少件令人绝望的事故,又要经历多少件事故后才会渴望逃避命运?但命运就像一个巨大的迷宫,有时你自以为逃避掉了,最后你匆忙跑到下一个地点时,才发现自己一头撞上了命运。格林道出了这样一个事实:每个人都要历经命运的考验,即使最完美无缺的人也无法在命运中全身而退。

斯考比无疑是一个精神高尚者,一个避世者,即使最后斯考比走上对天主的最大的背叛,但我们仍可以说他虔诚正直得如同圣人。究其一生,他都努力坚守自我,试图在这个“卑鄙、恶毒、势力”的殖民地社会里获得自己的一片宁静。而这,恰是斯考比的悲剧所在:这个世界本就没有宁静。

小说一开始就向读者说明斯考比是一个对现实物欲很少的人。身为当地警察署副专员的他,却面临一个尴尬的事实:现任专员即将退休,但包括斯考比在内的所有人都知道他不能接任。当不当专员,斯考比并不在意,但对他的妻子来说却是一个灾难。因为害怕他人的闲言碎语,妻子提出前往南非度假。但斯考比又面临一个难题:筹不出船票钱。

出于正直,斯考比可以不接受受贿。但出于对妻子、甚至是他人的责任和怜悯(这种责任和怜悯常常还会激升为爱情),让妻子和他人幸福、快乐成了他的不可推卸的义务。因此,尽管斯考比与妻子早已过着名存实亡的夫妻生活,但他还是不得不作出一个又一个错误的决定:他向当地的奸商尤塞夫借了200英镑,斯考比单方面地只想把这当做纯粹的个人借贷,却还是不可避免地一次次被尤塞夫利用;另一方面,当斯考比与海伦发生恋情之后,他一直恪守的忠贞也没有了。

斯考比的原则一次次被打破,他离自己渴望的宁静也越来越远。

他一直想躲避的命运中的那些不堪和苟且,最终还是一个没能躲掉。尤其是当他由于懦弱的猜疑,导致陪伴自己多年的佣人阿里死于非命时,这种内心的折磨最终压垮了他。小说的最后,命运像是对斯考比开了一个玩笑——前来接任专员的人,调去了别的地方。他们决定由斯考比接任。

但此时,对斯考比来说已经太晚了。他意识到自己“已经是魔鬼党羽中的一名成员了”。

在《名誉领事》的引言里,英国评论家尼古拉斯·莎士比亚提到一件往事。有次他问格林自己觉得哪本书最好。格林说:“《命运的内核》,但我不喜欢那个hero(英雄)。”

格林是用hero来形容斯考比。一个精神上有着高度洁癖、可以牺牲自己的幸福和愿望、全身心为他人付出的英雄。但这种英雄,在这个“卑鄙、恶毒、势力”的世界里,显得多么不合时宜。

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读者道德常识的一个考验。一直以来,责任和怜悯都被认为是极高尚的品德,但在这里,格林却说“怜悯对人类有着灾难性的影响”,成了毁灭一个人的原罪。

让斯考比走向堕落的与殖民地其他人不同,不是金钱,而是情感,“感情比金钱更危险,因为感情是没有固定价格的”。

一如格林自己所说的他作品的基调:恶在人间畅通无阻,而善却不能再在世间漫步。

回过头来,全书最让人舒心的一段,不是斯考比与海伦那段短暂幸福的恋情。而是斯考比擎着伞只是去提醒海伦注意遮住灯光的那个雨夜:“事后斯考比回忆起这一天的事,他觉得当时他是到达了幸福的顶点:黑暗中,只身一人,周围只有嘈杂的雨声,没有爱,也没有怜悯。”■

 

 

Read Previous

秀色不可餐,智慧尚能饭

Read Next

不是完美小孩又怎样?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