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象”需要“大模样”——对于北京打造文化新地标的一些思考

一家出版集团如何依托出版文化产业园建设整合关联资源,聚合产业要素,优化发展生态?

文|康   伟

以文化城,以城化人。在人与城之间,最直接的纽带就是文化地标。提起一些世界名城,人们往往会想到代表性的文化地标。像巴黎卢浮宫、洛杉矶好莱坞星光大道、首尔数字媒体城等,都为人耳熟能详。国内的上海城隍庙、成都草堂、南京秦淮河,以及北京故宫、鸟巢水立方、琉璃厂、798艺术区等,都以其鲜明独特的符号形象享誉海内外。

那么建设文化地标与一家出版集团有何关系?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文化地标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空间,不仅是一个文化名片,还应具有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辐射力。也就是说,文化地标应具有文化象征、文化传承、文化聚集和文化消费等多元功能。北京出版集团是地处首都功能核心区的重点文化企业,也是北京市属唯一的综合出版机构,为更好服务于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大局,落实市委提出的京版集团要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要求,集团党委提出,要对标对表首善定位和行业标杆,在抓好出版核心业务的同时,着力推动核心资产的经营,培育“出版+”新增长点,提升京版集团品牌影响力和辐射力。具体来说,就是依托出版文化产业园建设,整合关联资源,聚合产业要素,优化发展生态,努力打造北京文化新地标、新名片。

 

文化地标建设正逢其时

文化地标是文化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层次的必然产物。从生产端来说,文化积淀需要物化的呈现方式;从经营端来说,文化经营需要品牌效益和可持续的变现能力;从消费端来说,文化消费休闲需要可触摸、可“打卡”、可传播的实体。有专家认为,一定程度上,文化地标的建设水平直接反映了城市文化的发展水平,文化地标的运营能力体现了文化的经营效益和品牌价值,文化地标的热度代表着城市精神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作为全国文化中心,首都文化繁荣兴盛的“大气象”需要与之相匹配的文化地标“大模样”。“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传承发展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文化地标建设正逢其时。

打造文化新地标,同样也是推动京版集团转型发展的现实选择。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受疫情影响和新科技革命冲击,出版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和社会条件正发生着深刻变化。面对实体书销量持续下滑,在阅读市场中份额大幅缩减的趋势,集团认识到,必须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提出联合西城区,以京版集团本部楼宇群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品牌化运营、产业化经营,集聚出版文化产业链的上下游和周边优质企业,逐步形成出版特色鲜明、文化氛围浓厚,配套功能完善的文化产业园区。在经营上,逐步从租金收入为主的1.0阶段,提升到“产业+企业+活动”的2.0阶段,再到“品牌+投资+运营”为主的3.0阶段,从而打造一个精品图书生产、高端文化交流、大众文化消费的文化新地标,实现出版集团从传统出版企业向综合文化集团的跃升。

 

如何打造文化新地标?

就国内外文化地标的形成机理看,大体分为几类:一类是历史积淀型。如上海石库门、成都宽窄巷,其本质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基础上形成的文化圈。一类是产业集聚型。比如洛杉矶的好莱坞星光大道、巴黎老佛爷等,其本质是特色文化产业集聚产生的商业圈。一类是品牌效应型。比如日韩的热播影视剧取景地、国内知名流量大咖的工作地等,其本质是名人流量汇聚成的品牌圈。

对于京版集团来说,打造文化地标意味着要兼收并蓄、创新发展。我们首先要坚持文化的核心定位。文化地标不能是单一的展示,必须增强体验性、互动性、参与性,能满足人多方面的需求。抓综合配套,就产生一个主业辅业的取舍问题,要做好“加减法”。文化地标必须立足自身文化特色,坚持文化定位:园区是文化园区,活动是文化活动,品牌是文化品牌。要建立规范的准入机制,多种业态和综合配套都要有文化韵儿、文化范儿。一切建设和运营都围绕“文化”这个核心,其他的都必须让位于、服务于、配套于文化。切忌喧宾夺主、贪大求全。经营方略也不能随波逐流、朝令夕改,才可能在时间中积淀文化底色。

打造文化地标还要把握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结合我组建并在北京演艺集团工作11年的经历,我始终认为,要想把文化产业做强做大,做成国内一流,必须坚定不移在社会效益优先的前提下,走市场化的道路。只有市场真正认可的文化产品,才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只有老百姓甘心情愿掏钱来消费的文化活动,才能深入人心。文化建设需要政府扶持,但不能一味靠财政补贴过日子。自己不会开拓市场,不能造血,那终究只是温室里的花朵,成不了气候。

京版集团是市属国有文化企业,第一位的当然是社会效益,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同时,也要提高经营意识,增强经营能力。当前集团的资产运营还比较粗放,缺乏专业的人才储备、整体的运营规划,存在品牌开发不足、文化辨识度不高、产业上下游配套不够、市场号召力不强等问题。2020年,受“新冠”疫情冲击,粗放经营的问题暴露出来,物业空置率不断上升。必须抓紧补齐短板,使文化地标的运营行稳致远。

第三则是实施文化园区、品牌运营、综合配套的三轮驱动。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我曾担任鸟巢、水立方等五大奥运工程项目的负责人,这些举世瞩目的工程弘大复杂,施工难度超乎想象,且奥运场馆赛后运营是世界性难题。但我们牢牢把握投资、施工、工程、安全和赛后运营五个关键点,从全球设计招标之初,即确定了奥林匹克新地标的目标,一步一步推进,最终见到了成效。文化地标的打造也一样,文化氛围和品牌涵养需要穷数年之功才能有所成就,需要精心策划、不断积累,积小胜为大胜。

 

从品牌到生态

文化地标要做到有人气、有热度、有效益,关键在于形成品牌。要加强品牌推送,一方面,要把京版集团已有的品牌汇聚成品牌矩阵,另一方面,要不断接引、孵化新的品牌,通过品牌的融合、相互赋能,融铸成文化地标的整体品牌。在此基础上,抓好品牌变现,把金字招牌变成真金白银。一旦形成了品牌和效益的良性循环,园区就会形成一个良性运转的生态圈。

理想的生态圈包括层层扩展的三层圈子。一是核心层——出版产业圈。通过完善财务、人力等服务保障能力,以及图书审校、发行、版权、物流、仓储等全方位的出版服务能力,汇聚一批出版机构、工作室、独立出版人等。二是中间层——阅读交流圈。通过建设实体书店,举行创作沙龙、艺术培训、网络文学论坛、阅读指数发布等文化活动,以及版权对接会、读者见面会、图书首发式、书画展等会展活动,吸引凝聚作家艺术家、专家学者、文化经营者,以及中小学生、文艺青年和阅读爱好者等。三是拓展层——配套服务圈。通过引进开发文化韵味浓厚、有特色的餐饮、宾馆、咖啡厅、特色文创店等,满足市民和游客购物、休闲、观光、娱乐等需求。这三层环环相生的同心圆,构成“创作出版——阅读交流——文化消费——创作出版”的良性循环,在这个生态圈中,新业态、新产业茁壮成长,事业出精品、产业出效益。

“十四五”即将开局,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将开启崭新的篇章,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京版集团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集团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打造综合文化集团为目标,以建设出版文化产业园为支撑,让园区承载集团的转型梦想,扬帆起航,成为一个文化产业业态完整、配套齐全的示范区,一个各地作家、艺术家、文艺青年向往的首都文学圣地,一个与市民休戚与共、鱼水相依的城市文化载体和精神象征。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切实履行好国企应有的责任、使命和担当。■

(本文作者为北京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Read Previous

苏少社:呈现儿童视角下的大时代

Read Next

营造特色企业文化,擦亮大学社金字品牌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