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岳文艺出版社文学沙龙在BIBF举办,大咖云集共探历史进程与现实主义文学嬗变

“从乡村到城市:历史进程与现实主义文学嬗变”读书沙龙活动于9月15日在第二十八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北京顺义新馆)举办,北岳文艺出版社“有度美篇”系列丛书的两位作家陕西省作协副主席、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吴克敬和宁夏作协副主席、宁夏文坛新三棵树之一的张学东就这一主题进行了分享。

乡村题材是趋于成熟的文学创作 

乡村与城市是文学创作绕不开的背景和素材,中国是以农耕文明为主,乡土中国是社会整体的状况,乡村文明始终居于主要位置。不管是现代文学史上乡村题材创作的代表人物鲁迅和沈从文,还是当代很多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像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大多数作家的写作经验都来自于乡村,乡土文学已臻于成熟、成功。尽管在二三十年代有新感觉派、张爱玲的都市题材创作,包括当代作家王安忆的《长恨歌》、金宇澄的《繁花》等城市题材作品,但并没有整合并呈现出大家普遍认同的城市经验。放眼中国当下文坛,城市文学还是显得相对薄弱,作家吴克敬认为,乡村和城市是紧密联系的,通过商业这一纽带,互为供给侧。但从整体而言,相较于乡村文明,城市文明尤其是城市文学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

乡村与城市融合是文学创作的新领域

中国城市题材文学却远不如农村题材来得繁荣,但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乡村和城市的进一步融合已经势不可挡。在当下,城乡差异日益模糊化,有关城市和乡村的写作,也有了新的形态和发展。作家吴克敬说到,从乡村到城市这个思考很好,可以是作家创作的方向,他也在乡村和城市的融合中尝试新的创作。作家张学东说,他可能是在乡村与城市融合实践较早的,其作品《父亲的婚事》关注城市中老年人的情感状态,《一意孤行》关注到城市教育中的“小饭桌”等,而《阿基米德定律》则是把城市和乡村融合的一部现实主义作品。

谈到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时,“有些乡村题材创作存在对现实世界的美化和理想化,”作家张学东认为,“文学创作不管是乡村题材还是城市题材,不应该过滤生活的粗粝感,而要尽量贴紧历史和现实。”他在新书《家犬往事》中以三年困难时期为时代背景,试图让读者了解一段民族的苦难史,认识到幸福生活不是那么轻易得到的,要学会珍惜。

文学创作要与时代同频共振

中国社会进入新时代,脱贫攻坚取得圆满成功,乡村振兴郑如火如荼地进行,乡村题材脱离了苦难书写,仍有更多发展;而城市题材更有无限的值得挖掘的空间。“从表面上看,城市看似很风光和惬意,但城市人的精神苦难可能刚刚开始。”作家张学东说。

作家张学东认为,作家创作应该与时代同步,用文学反映生活,比如新冠肺炎疫情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自己也在思考如何用文学去呈现。不管是城市题材还是乡村题材,最后的落脚点话应该是人,写出处于时代大潮的人的情状、人的命运。作家吴克敬说,不管是他的新书《燕子,燕子飞》还是鲁奖获奖作品《手铐上的蓝花花》,都是如此。文学介入社会生活,关注时代发展,关切当下人的生存状态,与时代同频共振应成为乡村题材和城市题材创作共同的追求。

据悉,“有度美篇”系列是北岳文艺出版社着力打造的文艺图书品牌,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反映人民关切,为读者提供有温度、有深度、有态度的文艺图书。目前已出版了两辑十六册。

Read Previous

《认识中国》(俄文版)新书在本届BIBF图博会首发

Read Next

展现自主科技力量 讲好当代中国故事 ——《5G无线系统设计与国际标准》俄文版在京发布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