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新性地用理论公式阐释新质生产力

文|邓伟文
新质生产力作为新时代生产力发展新阶段的理论,其概念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深刻理解、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王羽所著《新质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中国创新与实践》一书,通过十三个篇章,从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要素、路径和实践等五个方面为广大读者系统阐述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生产力是生产力系统的功能,组成生产力系统的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要素是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是生产力的“硬件”构成,也是一切时代的生产力所共有的基本要素。而科学技术、管理、文化则是生产力的无形要素,是生产力的“软件”构成。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人类在不同发展阶段所掌握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法,以及劳动者的素质、技能和劳动对象,都会不断演化。人类社会生产方式与文明形态也会随着生产力的跃迁而不断进步。
新质生产力是基于较高科技发展水平的生产力,是与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相适应的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现代化先进生产力,企业家精神和数据、算力等是其新的核心生产要素。新质生产力体现的是包含人工智能和数字科技的现代化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和生产方法,以及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新的劳动对象、生产组织方式,其为社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力。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理论也应运而生,成为生产力理论体系中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全面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定义。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指明了新质生产力的特征、基本内涵、核心标志、特点、关键、本质等基本理论问题,为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提供了根本遵循。《新质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中国创新与实践》一书则在这一重要论述的指导下,创新性地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公式。该公式简明扼要地标示了生产力的结构性要素、非结构性要素和指数性变化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利于广大读者更直观、形象、快速地学习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内涵。
当然,研究新质生产力的落脚点还是要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物质技术支撑。如何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既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又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和系统的工程。根据新质生产力的定义,结合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公式,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完成这一任务。
一是不断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系统结构要素。全方位提高劳动者素质,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创造和应用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打造新质劳动工具;拓展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推动更高水平的生产要素组织;科学处理新质生产关系,建立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客观全面反映新质生产力。只有练好新质生产力的“内功”,才能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才能以实体经济为根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产业升级为方向,着力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和质变。
二是不断深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指标,练好新质生产力的“招式”,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路径。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创新驱动带动整体发展,以创新力量勇攀科技高峰,不断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建立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深化“四链”“四化”深度融合,不断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优化、完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及环境。
《新质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中国创新与实践》主要展现了三大亮点:一是创新性地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公式,并就新质劳动者队伍、新质劳动资料、新质劳动对象、新质生产要素组织、新质生产关系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等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结构要素指标作了专项论述。二是深入地剖析了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关联。三是从思想指导—创新驱动—科技创新—产业支撑—“四链”融合—“四化”转型—区域发展—企业升级—深化改革等主线对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路径作了详细阐述,并通过新质生产力的高新园区实践、人工智能实践、金融实践、交通运输实践、医药产业实践、低空经济实践、汽车产业实践、车路云一体化实践等地区性和行业性的论述与分析,为各地各行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参考。

Read Previous

北方八省(市)教育出版社工作会暨东三省教育出版工作会召开

Read Next

中匈出版交流掀开新篇章:外研社匈牙利中国主题编辑部出版合作新书发布会暨签约仪式在布达佩斯举办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